蘇嘉路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一月五日的上海西站這天下午三時,上海西站沸騰着無數的行李和無數的旅客。
站内,平時是旅客們候車的地方,這天"候"在那裡的,卻是堆到天花闆高的箱籠和鋪蓋。
“昨天挂了牌的行李,還堆在站裡呢,——喏,那邊,你看!今天的麼?明天後天,說不定哪天能裝出。
"月台上一個"紅帽子"大聲對一個旅客說。
①①"紅帽子"當時火車站的裝卸、搬運工人所戴制帽上因箍以紅布,故被稱為"紅帽子"。
這天是陰天,一列鐵悶車又緊挨着月台,幾盞電燈放射着蒼白的光亮,其實燈光亦不弱,然而人們總感得昏黑。
這天空其中太多的水分,加之太多的人噓出來的水氣,大概已經在月台上凝布成霧罷?看月台頂的電燈,委實像隔了一層霧。
一盞臨時電燈像一個火黃色的牛奶柿,挂在一張闆桌上面,這是臨時的寫行李票的辦事處。
圍着這辦公桌一圈的,是“紅帽子",也有旅客。
這一圈子以外,運行李——不是進鐵悶車而是進站的手車,川流不息地在往來,在跳躍。
“上西站"确是進入了"非常時代";“上西站"平時清閑慣的,這天(自然不僅這一天)飽和着行李和旅客,也飽和着各種各樣的聲音,人們對話,非提高了嗓子是不行的。
“上西站",這天有海關職員的臨時辦事處,檢查行李,給報運的貨物開稅單。
"上西站",這天有路警和憲兵在留心漢奸。
這天的"上西站"飽和着各種各樣的聲音:天空,有敵人飛機的聲音;遠遠傳來的,有炮聲,敵機投彈的轟炸聲,甚至蔔蔔的機關槍聲;站外,指定的狹長地段上,有着無數候車的旅客們的嚷嚷聲,——争執,抱怨,等得心焦時無目的的信口亂談,小孩子的啼哭,還有,警憲維持秩序的吆喝聲。
這天從早上起,大炮和機關槍的吼叫到處可以聽得;從早上起,敵機數十架輪番轟炸滬西:三架一隊的敵機幾次從西南來,掠過"上西站"頂空,有時且低飛,隆隆的發動機聲壓倒了“上西站"的一切嘈音。
大約四時半罷,三架一隊的從東北來(那邊是它們轟炸的目的地),低飛了,直向"上西站"。
月台上忽然尖厲地響起了幾聲警笛。
站外,立着"持有京滬車票者在此集合"木牌的狹長草地上就卷起了恐慌的騷動:女人們抱着孩子們站起來了,人們這時方知候車的"婦孺"竟有這樣的多!“坐下,不要動!"路警和憲兵們高聲叫着。
于是不動。
動也沒有用。
在"不動"中,人們重新記起了這是"英兵警戒區域",敵人的炸彈大概不至于往這處投。
在"不動"中,人們看着三架一隊的飛機在頂上盤旋一匝,複向北去,又看見另一隊橫掠而過,于是,猛聽得轟轟兩聲,感得坐下的草地也在震動以後,人們看着東北方沖起了幾道黑煙。
“持有京滬車票者"集合隊伍的尾巴不斷地在加長,——增添的,不止是人,也有這些人們的家當:包裹,竹箱,網籃,乃至洋鉛桶中裝着的碗盞和小飯鍋。
這是"家當",不是"行李",所以它們的主人們隻想随身帶着走,不去"挂牌子做行李"。
暮色蒼茫中,這一行列在進月台了,蠕動着,像一條受傷的蟲。
這一行列,其中十分之八的人們都有一件"法寶",——挑他們各自的"家當"的扁擔或木棒;這時卻不能挑,都豎将起來,步槍似的,高射炮似的,搖擺着,慢慢地前進。
行列中有一男一女;女的抱了個不滿周歲的嬰兒,男的背一隻木箱,裡面是工具,——他是木匠。
他們沒有小包裹,也沒有破竹箱;那口工具箱便是他們全部的家當了罷?另一個中年男子,長袍、油膩的馬褂、老鼠的眼睛和老鼠的須,肩頭扛着個衣包,手裡提着小網籃,籃裡桠桠叉叉不知是些什麼,都觸角似的伸在籃口之外;他這些觸角,老碰着别人,但他老在那裡怪嫌别人碰了他。
淮海口音的一個婦人,腦後老大一個發髻扁而圓,武裝着不少的鋼針,——這也許就是她糊口的工具罷?她像豪豬似的,使得後面往前擠的人們不得不對她保持相當的距離。
有幾個冒失鬼,伸長了頸子,
站内,平時是旅客們候車的地方,這天"候"在那裡的,卻是堆到天花闆高的箱籠和鋪蓋。
“昨天挂了牌的行李,還堆在站裡呢,——喏,那邊,你看!今天的麼?明天後天,說不定哪天能裝出。
"月台上一個"紅帽子"大聲對一個旅客說。
①①"紅帽子"當時火車站的裝卸、搬運工人所戴制帽上因箍以紅布,故被稱為"紅帽子"。
這天是陰天,一列鐵悶車又緊挨着月台,幾盞電燈放射着蒼白的光亮,其實燈光亦不弱,然而人們總感得昏黑。
這天空其中太多的水分,加之太多的人噓出來的水氣,大概已經在月台上凝布成霧罷?看月台頂的電燈,委實像隔了一層霧。
一盞臨時電燈像一個火黃色的牛奶柿,挂在一張闆桌上面,這是臨時的寫行李票的辦事處。
圍着這辦公桌一圈的,是“紅帽子",也有旅客。
這一圈子以外,運行李——不是進鐵悶車而是進站的手車,川流不息地在往來,在跳躍。
“上西站"确是進入了"非常時代";“上西站"平時清閑慣的,這天(自然不僅這一天)飽和着行李和旅客,也飽和着各種各樣的聲音,人們對話,非提高了嗓子是不行的。
“上西站",這天有海關職員的臨時辦事處,檢查行李,給報運的貨物開稅單。
"上西站",這天有路警和憲兵在留心漢奸。
這天的"上西站"飽和着各種各樣的聲音:天空,有敵人飛機的聲音;遠遠傳來的,有炮聲,敵機投彈的轟炸聲,甚至蔔蔔的機關槍聲;站外,指定的狹長地段上,有着無數候車的旅客們的嚷嚷聲,——争執,抱怨,等得心焦時無目的的信口亂談,小孩子的啼哭,還有,警憲維持秩序的吆喝聲。
這天從早上起,大炮和機關槍的吼叫到處可以聽得;從早上起,敵機數十架輪番轟炸滬西:三架一隊的敵機幾次從西南來,掠過"上西站"頂空,有時且低飛,隆隆的發動機聲壓倒了“上西站"的一切嘈音。
大約四時半罷,三架一隊的從東北來(那邊是它們轟炸的目的地),低飛了,直向"上西站"。
月台上忽然尖厲地響起了幾聲警笛。
站外,立着"持有京滬車票者在此集合"木牌的狹長草地上就卷起了恐慌的騷動:女人們抱着孩子們站起來了,人們這時方知候車的"婦孺"竟有這樣的多!“坐下,不要動!"路警和憲兵們高聲叫着。
于是不動。
動也沒有用。
在"不動"中,人們重新記起了這是"英兵警戒區域",敵人的炸彈大概不至于往這處投。
在"不動"中,人們看着三架一隊的飛機在頂上盤旋一匝,複向北去,又看見另一隊橫掠而過,于是,猛聽得轟轟兩聲,感得坐下的草地也在震動以後,人們看着東北方沖起了幾道黑煙。
“持有京滬車票者"集合隊伍的尾巴不斷地在加長,——增添的,不止是人,也有這些人們的家當:包裹,竹箱,網籃,乃至洋鉛桶中裝着的碗盞和小飯鍋。
這是"家當",不是"行李",所以它們的主人們隻想随身帶着走,不去"挂牌子做行李"。
暮色蒼茫中,這一行列在進月台了,蠕動着,像一條受傷的蟲。
這一行列,其中十分之八的人們都有一件"法寶",——挑他們各自的"家當"的扁擔或木棒;這時卻不能挑,都豎将起來,步槍似的,高射炮似的,搖擺着,慢慢地前進。
行列中有一男一女;女的抱了個不滿周歲的嬰兒,男的背一隻木箱,裡面是工具,——他是木匠。
他們沒有小包裹,也沒有破竹箱;那口工具箱便是他們全部的家當了罷?另一個中年男子,長袍、油膩的馬褂、老鼠的眼睛和老鼠的須,肩頭扛着個衣包,手裡提着小網籃,籃裡桠桠叉叉不知是些什麼,都觸角似的伸在籃口之外;他這些觸角,老碰着别人,但他老在那裡怪嫌别人碰了他。
淮海口音的一個婦人,腦後老大一個發髻扁而圓,武裝着不少的鋼針,——這也許就是她糊口的工具罷?她像豪豬似的,使得後面往前擠的人們不得不對她保持相當的距離。
有幾個冒失鬼,伸長了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