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建炎二年春,揚州一士人緩步出西隅,遙見紅暈如赤環,自地吐出。
徐行入觀,有機數張,經以素絲,女子四五輩,組織重花,交葉之内,成字數行。
第一行之首曰:李易稍空。
次又有一人姓名。
如此以十數,乃問之曰:織此何為。
對曰:登科記也,到中秋時候知之。
是歲高宗車駕南巡,揚都貢士雲集,至八月始唱名放榜,第一名曰李易,其下甲乙之次,無一差易。
始悟初春所屆,蓋蟾宮雲。
《西溪叢語》:李紳題天衣寺詩:殿湧全身塔,池開半月泉。
此泉隐于岩下,雖月圓池中,隻見其半,最為佳處。
紹興初,愚秃法聰遂鑿開岩上,易名為滿月泉。
甚可惜也。
《杭州府志》:德朋,鹽官顧氏子,守璋弟子也。
紹興十八年,入徑山禮真歇了禅師。
夜宿山下,真歇夢雙月入寺,诘朝白衆,頃之朋至,相與問答,機鋒峻密,因以杵通竹節有聲,豁然開悟,世号竹筒和尚。
《老學庵筆記》:慎伯筠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對月獨飲。
意象傲逸,吟嘯自若。
《乾淳歲時記》:中秋,禁中,是夕有賞月延桂排,當夜深,天樂直徹人間。
《乾淳起居注》:淳熙九年八月十五日,駕過德壽宮。
起居太上,留坐至樂堂。
進早膳畢,上皇曰:今日中秋,天氣甚清,夜間必有好月色,可少留看月了去。
上恭領聖旨。
晚宴香遠堂,待月初上,箫韶齊舉,缥缈相應,如在霄漢。
既入座,樂少止,太上召小劉貴妃獨吹白玉笙霓裳中序,上自起執玉杯,奉兩殿酒,并以壘金嵌寶注碗杯柈等賜貴妃。
侍宴官開府曾觌恭上壺中天慢一首雲:素飙飏碧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
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别。
玉手瑤笙,一時同色。
小按霓裳疊。
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阕。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癡絕。
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阙。
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
何勞玉斧金瓯,千古無缺。
上皇曰:從來月間不曾用金瓯事,可謂新奇。
賜金束帶紫番羅水晶注碗一副,上亦賜寶盞古香。
至一更五點,還内。
是夜,隔江西興,亦聞天樂之聲。
《癸辛雜識》:德壽宮有橋,乃中秋賞月之所。
橋用吳璘所進階石甃之,瑩徹如玉,以金釘校橋下,皆千葉白蓮花,禦幾禦榻,至于瓶爐酒器,皆用水精為之。
水南岸,皆宮女童奏清樂,水北岸,皆教坊樂工吹笛者,至二百人。
劉會孟嘗作《月》詩六言雲:霓裳聲裡一攧,如今是第幾輪。
赤壁黃樓都在,古今多少愁人。
為人所讦幾殆。
《太平清話》: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
蓋犀牛望月之久。
故感其影于角。
程史逆曦未叛時,嘗歲校獵塞上,一日夜歸,笳鼓競奏,辚載雜襲。
曦方垂鞭四視。
時盛秋,天宇澄霁,仰見月中有一人焉,騎而垂鞭,與己惟肖。
問左右,所見皆符。
殊以為駭嘿。
自念曰:我當貴,月中人其我也。
揚鞭而揖之,其人亦揚鞭,乃大喜,異謀繇是益決。
德夫兄至蜀安,大資丙與之宴,親言之,夫妄心一萌,舉目形似,此正與投楮天池者。
均耳月妖何尤。
《湧幢小品》:紹定間,舒嶽祥讀書館中。
中秋月色皎然,聞瓦上聲如撒雹,甚怪之。
其祖拙齋啟門視之,乃曰:此月中桂子也。
我嘗得之天台山中。
呼童子就西庭中拾得二升,大如豫章子,無皮,色白如玉,有紋如雀卵。
其中有仁,嚼之,作芝麻氣味。
囊之,雜菊花作枕,清芬襲人。
其收拾不盡,散落磚隙者,旬辄出樹,子葉柔長,經冬猶秀,尋徙植盆中,久之失其所在。
《深雪偶談》:山谷中秋詩雲:寒藤花木被光景,深山大澤皆龍蛇。
蓋本左氏。
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用事誠有據。
景趣似差乏爾。
然未失為佳。
坡公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詩:杏花飛簾散如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流水青蘋之喻,景趣盡矣。
前人未嘗道。
獨杏花影下,洞箫聲中,著此句,辱爾。
及志林所記,徐州時,冬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蘋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爾,使施前句于斯時,豈非稱欤。
淳祐初,僧友自南嘗從天竺歸隐。
溪之南岡,餘月夕偶步訪之,小厖迎吠,時佛燈猶在,啟關煮茗,既而侶行溪間,篙小舟,自拜龍岩,順流東下,誦坡谷詩,徘徊久之。
舍舟登岸,借僧裘禦寒而返。
縷指二十霜矣。
嘗感舊有詩:昔年訪月寒溪頭,霜高酒劣棱生裘。
溪僧辍寝從吾幽,共移不系漁人舟。
斷崖老木紛金虬,又如蘋藻涵清流。
鶴骨浸煩風露憂,妙語滿地無人收。
蓋指二公詩與。
自南師既亡,餘亦就老,怅前遊之不能踐也。
《中州集》:道陵中秋賞月瑞光樓,召趙沨文孺對禦賦詩,以清字為韻。
詩雲:秋氣平分月正明,蕊珠宮阙對蓬瀛。
已驅急雨銷殘暑,不遣微雲點太清。
簾外輕風飄桂子,夜深涼露滴金莖。
聖朝不奏霓裳曲,四海歌讴即樂聲。
道陵讀至落句,大加賞異。
手酌金鐘以賜,且字之曰:文孺以此鐘,賜汝作酒,直士林榮之。
《歲華紀麗譜》: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于西樓,望月于錦亭。
今宴于大慈寺。
《金姬别傳》:李嘉谟以鄉役部發,歲運至元都。
嘗夜對月獨歌曰:萬裡倦行役,秋來瘦幾分。
因看河北月,忽憶海東雲。
夜靜,聞鄰婦有倚樓泣者。
明日訪其家,則宋舊宮人金德淑也。
因過叩之,德淑曰:客非昨暮悲歌人乎。
李答曰:昨所歌詩,實非己作,有同舟人自杭來,每吟此句,故能記之爾。
德淑泣曰:此亡宋昭儀黃惠清寄汪水雲詩,我亦宋宮人也。
昭儀舊同供奉,極相親愛,今各流落異鄉,彼且為泉下人矣。
夜聞君歌其詩,不勝悽感,因言當日,吾輩皆有詩贈水雲,乃自舉所作望江南詞,歌畢又泣下。
《元氏掖庭記》:己酉仲秋之夜,武宗與諸嫔妃泛月于禁苑。
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綠荷含香,芳藻吐秀,遊魚浮鳥,競戲群集。
于是畫鹢中流,蓮舟夾持,舟上各設女軍,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鳳尾旂,執泥金畫戟,号曰鳳隊。
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氅裘,建鶴翼旂,執瀝粉雕戈,号曰鶴團。
又綵帛結成采菱,采蓮之舟,輕快便捷,往來如飛,當其月麗中天,彩雲四合,帝乃開宴張樂,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鲙,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糕。
令宮女披羅曳縠,前為八展舞歌,賀新涼一曲。
帝喜謂妃嫔曰: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瑤池,人以為古今莫有此樂也。
朕今與卿等際此月圓,共此佳會,液池之樂,不減瑤池也。
惜無上元夫人在坐,不得聞步元之聲耳。
有駱妃者,素号能歌,趨出為帝舞,月照臨而歌曰: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色,麗正兮中域,同樂兮萬國。
歌畢,帝悅其以月喻己,賜八寶盤玳瑁盞。
諸妃各起賀,酒半酣,菱舟進鮮紫角,玉心之奇山,聳而至蓮艇。
奉實绛房金的之異,陵疊而來。
由是下令兩軍水擊為戲,風旋雲轉,戟刺戈橫,戰既畢,軍中樂作,唱龍歸洞之歌而還。
凝香兒,本都下官妓也,以才色選入宮,遂充才人。
帝嘗中秋夜泛舟禁池,香兒著瑣裡綠蒙之衫,服玉河花蕊之裳,以小艇蕩漾于波中,舞婆娑之隊,歌弄月之曲,其詞雲:蒙衫兮蕊裳,瑤環兮瓊珰,泛予舟兮芳渚,擊予楫兮徜徉,明皎皎兮水如鏡,弄蟾光兮捉娥影,露漙漙兮氣清,風飕飕兮力勁,月一輪兮高且圓,華彩發兮鮮複妍,願萬古兮每如此,予同樂兮終年。
帝複置酒于天香亭,為賞月飲。
香兒複易服趨亭前,衣绛缯方袖之衣帶雲肩迎風之組,執幹昂鸾縮鶴而舞,乃歌曰:天風吹兮桂子香,來阊阖兮下廣寒,塵不揚兮玉宇淨,萬籁冥兮金階涼。
元漿兮進酒,兔霜兮為侑,舞亂兮歌狂,君飲兮一鬥,雞鳴沈兮夜未央,樂有馀兮過霓裳。
吾君吾王兮壽萬歲,得與秋香月色兮酬酹乎樽觞。
歌畢,帝笑曰:昔唐明皇遊月宮,見女娥數十,著素衣歌舞于樹下,朕今酌醁醽,對才人歌香桂,長秋曲,可謂缯绛娥唱小搖金調者矣。
邀香風
徐行入觀,有機數張,經以素絲,女子四五輩,組織重花,交葉之内,成字數行。
第一行之首曰:李易稍空。
次又有一人姓名。
如此以十數,乃問之曰:織此何為。
對曰:登科記也,到中秋時候知之。
是歲高宗車駕南巡,揚都貢士雲集,至八月始唱名放榜,第一名曰李易,其下甲乙之次,無一差易。
始悟初春所屆,蓋蟾宮雲。
《西溪叢語》:李紳題天衣寺詩:殿湧全身塔,池開半月泉。
此泉隐于岩下,雖月圓池中,隻見其半,最為佳處。
紹興初,愚秃法聰遂鑿開岩上,易名為滿月泉。
甚可惜也。
《杭州府志》:德朋,鹽官顧氏子,守璋弟子也。
紹興十八年,入徑山禮真歇了禅師。
夜宿山下,真歇夢雙月入寺,诘朝白衆,頃之朋至,相與問答,機鋒峻密,因以杵通竹節有聲,豁然開悟,世号竹筒和尚。
《老學庵筆記》:慎伯筠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對月獨飲。
意象傲逸,吟嘯自若。
《乾淳歲時記》:中秋,禁中,是夕有賞月延桂排,當夜深,天樂直徹人間。
《乾淳起居注》:淳熙九年八月十五日,駕過德壽宮。
起居太上,留坐至樂堂。
進早膳畢,上皇曰:今日中秋,天氣甚清,夜間必有好月色,可少留看月了去。
上恭領聖旨。
晚宴香遠堂,待月初上,箫韶齊舉,缥缈相應,如在霄漢。
既入座,樂少止,太上召小劉貴妃獨吹白玉笙霓裳中序,上自起執玉杯,奉兩殿酒,并以壘金嵌寶注碗杯柈等賜貴妃。
侍宴官開府曾觌恭上壺中天慢一首雲:素飙飏碧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
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别。
玉手瑤笙,一時同色。
小按霓裳疊。
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阕。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癡絕。
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阙。
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
何勞玉斧金瓯,千古無缺。
上皇曰:從來月間不曾用金瓯事,可謂新奇。
賜金束帶紫番羅水晶注碗一副,上亦賜寶盞古香。
至一更五點,還内。
是夜,隔江西興,亦聞天樂之聲。
《癸辛雜識》:德壽宮有橋,乃中秋賞月之所。
橋用吳璘所進階石甃之,瑩徹如玉,以金釘校橋下,皆千葉白蓮花,禦幾禦榻,至于瓶爐酒器,皆用水精為之。
水南岸,皆宮女童奏清樂,水北岸,皆教坊樂工吹笛者,至二百人。
劉會孟嘗作《月》詩六言雲:霓裳聲裡一攧,如今是第幾輪。
赤壁黃樓都在,古今多少愁人。
為人所讦幾殆。
《太平清話》: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
蓋犀牛望月之久。
故感其影于角。
程史逆曦未叛時,嘗歲校獵塞上,一日夜歸,笳鼓競奏,辚載雜襲。
曦方垂鞭四視。
時盛秋,天宇澄霁,仰見月中有一人焉,騎而垂鞭,與己惟肖。
問左右,所見皆符。
殊以為駭嘿。
自念曰:我當貴,月中人其我也。
揚鞭而揖之,其人亦揚鞭,乃大喜,異謀繇是益決。
德夫兄至蜀安,大資丙與之宴,親言之,夫妄心一萌,舉目形似,此正與投楮天池者。
均耳月妖何尤。
《湧幢小品》:紹定間,舒嶽祥讀書館中。
中秋月色皎然,聞瓦上聲如撒雹,甚怪之。
其祖拙齋啟門視之,乃曰:此月中桂子也。
我嘗得之天台山中。
呼童子就西庭中拾得二升,大如豫章子,無皮,色白如玉,有紋如雀卵。
其中有仁,嚼之,作芝麻氣味。
囊之,雜菊花作枕,清芬襲人。
其收拾不盡,散落磚隙者,旬辄出樹,子葉柔長,經冬猶秀,尋徙植盆中,久之失其所在。
《深雪偶談》:山谷中秋詩雲:寒藤花木被光景,深山大澤皆龍蛇。
蓋本左氏。
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用事誠有據。
景趣似差乏爾。
然未失為佳。
坡公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詩:杏花飛簾散如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流水青蘋之喻,景趣盡矣。
前人未嘗道。
獨杏花影下,洞箫聲中,著此句,辱爾。
及志林所記,徐州時,冬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蘋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爾,使施前句于斯時,豈非稱欤。
淳祐初,僧友自南嘗從天竺歸隐。
溪之南岡,餘月夕偶步訪之,小厖迎吠,時佛燈猶在,啟關煮茗,既而侶行溪間,篙小舟,自拜龍岩,順流東下,誦坡谷詩,徘徊久之。
舍舟登岸,借僧裘禦寒而返。
縷指二十霜矣。
嘗感舊有詩:昔年訪月寒溪頭,霜高酒劣棱生裘。
溪僧辍寝從吾幽,共移不系漁人舟。
斷崖老木紛金虬,又如蘋藻涵清流。
鶴骨浸煩風露憂,妙語滿地無人收。
蓋指二公詩與。
自南師既亡,餘亦就老,怅前遊之不能踐也。
《中州集》:道陵中秋賞月瑞光樓,召趙沨文孺對禦賦詩,以清字為韻。
詩雲:秋氣平分月正明,蕊珠宮阙對蓬瀛。
已驅急雨銷殘暑,不遣微雲點太清。
簾外輕風飄桂子,夜深涼露滴金莖。
聖朝不奏霓裳曲,四海歌讴即樂聲。
道陵讀至落句,大加賞異。
手酌金鐘以賜,且字之曰:文孺以此鐘,賜汝作酒,直士林榮之。
《歲華紀麗譜》: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于西樓,望月于錦亭。
今宴于大慈寺。
《金姬别傳》:李嘉谟以鄉役部發,歲運至元都。
嘗夜對月獨歌曰:萬裡倦行役,秋來瘦幾分。
因看河北月,忽憶海東雲。
夜靜,聞鄰婦有倚樓泣者。
明日訪其家,則宋舊宮人金德淑也。
因過叩之,德淑曰:客非昨暮悲歌人乎。
李答曰:昨所歌詩,實非己作,有同舟人自杭來,每吟此句,故能記之爾。
德淑泣曰:此亡宋昭儀黃惠清寄汪水雲詩,我亦宋宮人也。
昭儀舊同供奉,極相親愛,今各流落異鄉,彼且為泉下人矣。
夜聞君歌其詩,不勝悽感,因言當日,吾輩皆有詩贈水雲,乃自舉所作望江南詞,歌畢又泣下。
《元氏掖庭記》:己酉仲秋之夜,武宗與諸嫔妃泛月于禁苑。
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綠荷含香,芳藻吐秀,遊魚浮鳥,競戲群集。
于是畫鹢中流,蓮舟夾持,舟上各設女軍,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鳳尾旂,執泥金畫戟,号曰鳳隊。
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氅裘,建鶴翼旂,執瀝粉雕戈,号曰鶴團。
又綵帛結成采菱,采蓮之舟,輕快便捷,往來如飛,當其月麗中天,彩雲四合,帝乃開宴張樂,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鲙,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糕。
令宮女披羅曳縠,前為八展舞歌,賀新涼一曲。
帝喜謂妃嫔曰: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瑤池,人以為古今莫有此樂也。
朕今與卿等際此月圓,共此佳會,液池之樂,不減瑤池也。
惜無上元夫人在坐,不得聞步元之聲耳。
有駱妃者,素号能歌,趨出為帝舞,月照臨而歌曰: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色,麗正兮中域,同樂兮萬國。
歌畢,帝悅其以月喻己,賜八寶盤玳瑁盞。
諸妃各起賀,酒半酣,菱舟進鮮紫角,玉心之奇山,聳而至蓮艇。
奉實绛房金的之異,陵疊而來。
由是下令兩軍水擊為戲,風旋雲轉,戟刺戈橫,戰既畢,軍中樂作,唱龍歸洞之歌而還。
凝香兒,本都下官妓也,以才色選入宮,遂充才人。
帝嘗中秋夜泛舟禁池,香兒著瑣裡綠蒙之衫,服玉河花蕊之裳,以小艇蕩漾于波中,舞婆娑之隊,歌弄月之曲,其詞雲:蒙衫兮蕊裳,瑤環兮瓊珰,泛予舟兮芳渚,擊予楫兮徜徉,明皎皎兮水如鏡,弄蟾光兮捉娥影,露漙漙兮氣清,風飕飕兮力勁,月一輪兮高且圓,華彩發兮鮮複妍,願萬古兮每如此,予同樂兮終年。
帝複置酒于天香亭,為賞月飲。
香兒複易服趨亭前,衣绛缯方袖之衣帶雲肩迎風之組,執幹昂鸾縮鶴而舞,乃歌曰:天風吹兮桂子香,來阊阖兮下廣寒,塵不揚兮玉宇淨,萬籁冥兮金階涼。
元漿兮進酒,兔霜兮為侑,舞亂兮歌狂,君飲兮一鬥,雞鳴沈兮夜未央,樂有馀兮過霓裳。
吾君吾王兮壽萬歲,得與秋香月色兮酬酹乎樽觞。
歌畢,帝笑曰:昔唐明皇遊月宮,見女娥數十,著素衣歌舞于樹下,朕今酌醁醽,對才人歌香桂,長秋曲,可謂缯绛娥唱小搖金調者矣。
邀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