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報私仇孫秀召邊釁 觑政柄趙王結中宮
關燈
小
中
大
挾利刃,解衣服,聳身入水與蛟搏戰,水湧數十丈,蛟不能敵,便思遁去。
處逐之,或浮或沉,經數十裡,三日不返。
鄉人以為處與蛟俱死,三害盡除矣,醵資相賀,一方稱慶。
處卒斬蛟挾其頭,泅泳而歸,将以報人,見村人交相慶賀曰:&lsquo蛟不足畏,周處已死可賀也。
&rsquo處始知人惡已之甚,乃辭村人,入吳尋二陸求學。
【眉】以上是一出除三害劇本。
适陸機不在,僅見陸雲,告以求學之意,且曰:&lsquo年已蹉跎,恐無及矣。
&rsquo雲曰:&lsquo求學者患志之不立耳,雖年長何害?&rsquo自是勵志好學,言必忠信。
仕吳為東觀左丞。
适吳亡,王渾入建業,置酒與将士慶功,時吳中降臣,亦皆在座。
王渾謂吳人曰:&lsquo諸君亡國之餘,何以為情?&rsquo吳人皆默然,不知所對,處獨曰:&lsquo三國鼎立,魏滅于前,吳亡于後,亡國之戚,豈惟吳人?&rsquo渾為之大慚。
【夾】渾本魏臣也。
入本朝後,曾為新平太守,撫和戎狄,叛羌歸附,現為禦史中丞,若得此人同往,破匈奴必矣。
&rdquo梁王彤聞之,默然。
原來周處為禦史中丞,不避權貴,梁王屢為所挫,心中正與之不睦。
夏侯駿初言周子隐,梁王未甚在意,及細言其官階,梁王便覺不樂。
忽報一衆文武俱來送行,梁王一一請見,偶談及周處事,一衆文武,都憎周處在台谏中風骨太甚,正思設法使之出外,今聞梁王所言,都同聲恿慫稱善。
梁王遂入朝見惠帝,保舉周處。
惠帝依允,即日封周處為建威将軍,佩先鋒印,随同梁王征讨匈奴。
處拜命,即來見梁王及夏侯駿,點起兵馬,浩浩蕩蕩,徑向關中而來。
臨行之日,朝中文武,都來送行。
張華出解系之表與梁王觀看,梁王看畢曰:&ldquo倘殺一孫秀,足以謝匈奴,安邊境,吾又何愛一孫秀哉?&rdquo于是一面驅兵起行,一面備就文書,飛馬到趙王處,命先将孫秀擒下,聽候發落。
及兵到關中,與趙王相見,授受兵符旗令訖,梁王便索孫秀。
趙王曰:&ldquo孫秀乃弟府下一門客耳,【夾】趙王倫、梁王彤皆宣帝之子,故兄弟相稱也。
殺之本不足惜;但不知兄何以獨不容于此人?&rdquo梁王曰:&ldquo吾聞此次邊釁,皆秀所召,故欲殺之,以謝匈奴。
&rdquo趙王大笑曰:&ldquo孫秀在弟府下,無非伴弟清談,向來不與聞公事,從何召起邊釁?且兄領兵到此,不先殺敵,卻思先殺自己家人,何不武也?&rdquo梁王默然。
趙王即令人喚孫秀至,向梁王謝罪。
趙王交卸軍事既畢,即帶領家小門客等人,徑入洛陽面君。
孫秀在路,說趙王曰:&ldquo朝廷此時信用張華、裴,殿下此番征取還京,恐不免投閑置散,以王爵就第。
殿下為天潢貴胄,豈可以朝廷大政,拱手讓諸他人?&rdquo趙王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孫秀曰:&ldquo張華、裴雖然攬權,然實系中宮賈後之心腹,殿下至京,倘能先結納賈後,則張、裴二人,自然願黨于殿下矣。
&rdquo趙王大喜,即命孫秀赍了狐貉金珠等物,先行星夜入洛陽打點。
孫秀到了洛陽,先尋下程據,備言趙王思慕之意,又以金珠等物為賄。
程據大喜。
孫秀即藉其力,得遍賄賈後左右,于是一衆佥壬之輩,交口頌趙王賢德。
不日趙王到京,面君之後,即到中宮參見賈後。
賈後謂惠帝曰:&ldquo趙王為天潢懿親,今既入都,不宜使之閑居,宜拜一職。
&rdquo惠帝即拜趙王為車騎将軍、太子太傅。
趙王從此結納中宮,賈後十分信用。
趙王又以車騎将軍職位雖隆,苦無權柄,乃乘間請于賈後,求為錄尚書事。
賈後應允,即與惠帝說知。
惠帝以問張華,張華默然。
退朝,謂裴曰:&ldquo趙王倫性貪而狠,若與以事權,吾等皆不安矣。
此後如上意欲授以要職,吾輩必當力争之。
&rdquo【眉】卻是為一己計,并非為國事計。
趙王見數日無信,又進宮見賈後,求為尚書令,賈後亦應允。
趙王退去,賈後召裴入宮問曰:&ldquo前日陛下欲拜趙王錄尚書事,以問張華,何以久不回奏?&rdquo裴頓首曰:&ldquo趙王懿親,臣不敢議,衆望所在,臣不敢違。
&rdquo賈後默然。
趙王求過兩次賈後,雖蒙當面應允,事後卻無下文,使人打聽賈後左右,知為裴所阻,不覺大恨,自此趙王與張、裴二人有隙。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處逐之,或浮或沉,經數十裡,三日不返。
鄉人以為處與蛟俱死,三害盡除矣,醵資相賀,一方稱慶。
處卒斬蛟挾其頭,泅泳而歸,将以報人,見村人交相慶賀曰:&lsquo蛟不足畏,周處已死可賀也。
&rsquo處始知人惡已之甚,乃辭村人,入吳尋二陸求學。
【眉】以上是一出除三害劇本。
适陸機不在,僅見陸雲,告以求學之意,且曰:&lsquo年已蹉跎,恐無及矣。
&rsquo雲曰:&lsquo求學者患志之不立耳,雖年長何害?&rsquo自是勵志好學,言必忠信。
仕吳為東觀左丞。
适吳亡,王渾入建業,置酒與将士慶功,時吳中降臣,亦皆在座。
王渾謂吳人曰:&lsquo諸君亡國之餘,何以為情?&rsquo吳人皆默然,不知所對,處獨曰:&lsquo三國鼎立,魏滅于前,吳亡于後,亡國之戚,豈惟吳人?&rsquo渾為之大慚。
【夾】渾本魏臣也。
入本朝後,曾為新平太守,撫和戎狄,叛羌歸附,現為禦史中丞,若得此人同往,破匈奴必矣。
&rdquo梁王彤聞之,默然。
原來周處為禦史中丞,不避權貴,梁王屢為所挫,心中正與之不睦。
夏侯駿初言周子隐,梁王未甚在意,及細言其官階,梁王便覺不樂。
忽報一衆文武俱來送行,梁王一一請見,偶談及周處事,一衆文武,都憎周處在台谏中風骨太甚,正思設法使之出外,今聞梁王所言,都同聲恿慫稱善。
梁王遂入朝見惠帝,保舉周處。
惠帝依允,即日封周處為建威将軍,佩先鋒印,随同梁王征讨匈奴。
處拜命,即來見梁王及夏侯駿,點起兵馬,浩浩蕩蕩,徑向關中而來。
臨行之日,朝中文武,都來送行。
張華出解系之表與梁王觀看,梁王看畢曰:&ldquo倘殺一孫秀,足以謝匈奴,安邊境,吾又何愛一孫秀哉?&rdquo于是一面驅兵起行,一面備就文書,飛馬到趙王處,命先将孫秀擒下,聽候發落。
及兵到關中,與趙王相見,授受兵符旗令訖,梁王便索孫秀。
趙王曰:&ldquo孫秀乃弟府下一門客耳,【夾】趙王倫、梁王彤皆宣帝之子,故兄弟相稱也。
殺之本不足惜;但不知兄何以獨不容于此人?&rdquo梁王曰:&ldquo吾聞此次邊釁,皆秀所召,故欲殺之,以謝匈奴。
&rdquo趙王大笑曰:&ldquo孫秀在弟府下,無非伴弟清談,向來不與聞公事,從何召起邊釁?且兄領兵到此,不先殺敵,卻思先殺自己家人,何不武也?&rdquo梁王默然。
趙王即令人喚孫秀至,向梁王謝罪。
趙王交卸軍事既畢,即帶領家小門客等人,徑入洛陽面君。
孫秀在路,說趙王曰:&ldquo朝廷此時信用張華、裴,殿下此番征取還京,恐不免投閑置散,以王爵就第。
殿下為天潢貴胄,豈可以朝廷大政,拱手讓諸他人?&rdquo趙王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孫秀曰:&ldquo張華、裴雖然攬權,然實系中宮賈後之心腹,殿下至京,倘能先結納賈後,則張、裴二人,自然願黨于殿下矣。
&rdquo趙王大喜,即命孫秀赍了狐貉金珠等物,先行星夜入洛陽打點。
孫秀到了洛陽,先尋下程據,備言趙王思慕之意,又以金珠等物為賄。
程據大喜。
孫秀即藉其力,得遍賄賈後左右,于是一衆佥壬之輩,交口頌趙王賢德。
不日趙王到京,面君之後,即到中宮參見賈後。
賈後謂惠帝曰:&ldquo趙王為天潢懿親,今既入都,不宜使之閑居,宜拜一職。
&rdquo惠帝即拜趙王為車騎将軍、太子太傅。
趙王從此結納中宮,賈後十分信用。
趙王又以車騎将軍職位雖隆,苦無權柄,乃乘間請于賈後,求為錄尚書事。
賈後應允,即與惠帝說知。
惠帝以問張華,張華默然。
退朝,謂裴曰:&ldquo趙王倫性貪而狠,若與以事權,吾等皆不安矣。
此後如上意欲授以要職,吾輩必當力争之。
&rdquo【眉】卻是為一己計,并非為國事計。
趙王見數日無信,又進宮見賈後,求為尚書令,賈後亦應允。
趙王退去,賈後召裴入宮問曰:&ldquo前日陛下欲拜趙王錄尚書事,以問張華,何以久不回奏?&rdquo裴頓首曰:&ldquo趙王懿親,臣不敢議,衆望所在,臣不敢違。
&rdquo賈後默然。
趙王求過兩次賈後,雖蒙當面應允,事後卻無下文,使人打聽賈後左右,知為裴所阻,不覺大恨,自此趙王與張、裴二人有隙。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