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輔王室宗藩争政權 誅大臣内宮傳假诏
關燈
小
中
大
且說廢太後為庶人,送往金墉城安置之诏,實系賈後逼脅惠帝所降。
既遣東安公押送去後,忽報諸路藩王,紛紛帶兵入朝,汝南王亮,首先趕到,現在隻離洛陽十裡。
賈後太驚曰:&ldquo諸王未曾奉诏,紛紛帶兵入朝,不知何意?&rdquo董猛曰:&ldquo諸王皆思在朝攬政,今就藩封,非其本意。
想各人都有細作在京,探得誅楊駿消息,知道朝中有事,故紛紛以帶兵入衛為名,其實争奪政權,不可不防。
&rdquo賈後曰:&ldquo似此,為之奈何?&rdquo董猛曰:&ldquo不如擇諸王之威望素孚者,畀以政權,即藉其力,遣散諸王,然後徐圖之,大事可定矣。
&rdquo賈後曰:&ldquo即以畀楚王如何?&rdquo董猛曰:&ldquo楚王年輕性躁,恐不足以服諸王;汝南已到,不如先授以職。
則後來者見大勢已定,徒争無益,自然解散矣。
&rdquo賈後大喜,即逼着惠帝降诏,封汝南王亮為太宰,錄尚書事;又恐汝南王一人獨秉大權,難以制伏,又封太子少傅、司空、侍中令衛瓘為太保,錄尚書事,共秉朝政。
令黃門赍诏先馳赴汝南王營中,征之入朝。
汝南王得诏,即率領親兵,即日入洛陽面君,商議大事。
惠帝又降诏,太宰、太保兩府,皆得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椽屬,及大車、官騎、麾蓋、鼓吹諸威儀。
太宰亮、太保瓘,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履劍上殿。
又論功晉封東安公繇為東安王,與楚王玮及賈後之從兄弟賈模、賈谧,賈後從舅郭彰等,并預朝政。
汝南王初掌大權,欲取悅衆人,論誅楊駿之功,封侯者一千八十一人,黃門董猛亦封武安侯。
禦史中丞傅鹹谏曰:&ldquo無功而獲厚賞,則人皆樂國之有禍,禍原将無窮矣!&rdquo汝南王不聽。
楚王玮自以功勞最高,為入清君側之第一人,而封賞不及,頗緻怨望,因暗攬兵權,默示威福。
東安王繇亦自以為誅楊駿之首功,雖已晉爵為王,得預朝政,然而随人進退,絕無事權,心中也不免怨望。
一日乘馬來訪楚王,楚王留共飲酒,既醉,二人皆露不平之意。
東安王曰:&ldquo吾等伯叔兄弟,都就藩封,在朝者寥寥無幾,汝南伯父【夾】汝南王亮,為宣帝之子;東安王繇,為琅琊王仙之子。
仙亦宣帝子,則繇于宣帝為孫,故稱亮為伯父。
宣帝即司馬懿。
雖秉朝政,然專市私恩,殊少建樹。
皇上仁慈,後宮弄政,整肅宮帏,賢侄【夾】楚王玮為惠帝同母弟,于宣帝為曾孫,故與繇為叔侄。
豈無意乎?&rdquo楚王愕然,不知所對。
蓋楚王年少氣盛,惟知剛愎嗜殺,宮帏瑣事,向不在心故也。
東安王怫然曰:&ldquo楊太後雖是繼立,然于皇上賢侄,皆有母子之誼,今無端被惡婦所廢,豈竟漠不關心乎?&rdquo楚王曰:&ldquo以伯父之見,當如何?&rdquo東安王此時被酒已深,遂大聲曰:&ldquo即以彼處太後之法處之,有何不可?&rdquo楚王曰:&ldquo伯父禁聲。
此事重大,容再商量。
&rdquo言下各散。
不料賈後向來多疑,于各執政大臣處,皆密布心腹細作,楚王等又是親藩,左右如何無賈後之人?是以二人之言,早有人飛報入宮去了。
賈後聞報,又驚又怒,适太醫令程據在旁,後問之曰:&ldquo此事當如何?&rdquo程據曰:&ldquo楚王刻擁有兵權,除之非易。
且據所報,起意者僅東安王,不如借故将東安王貶徙出去,則楚王勢孤,不足為患矣。
&rdquo賈後怒猶未息,程據又曰:&ldquo縱貶東安王,亦宜坐以他罪,不宜宣明此事。
一則恐興旁人議論,二則穩住楚王,以免啟其疑慮,又生他變。
&rdquo賈後大喜,執程據之手曰:&ldquo卿真我知己也。
&rdquo于是定下計策,隻坐了東
既遣東安公押送去後,忽報諸路藩王,紛紛帶兵入朝,汝南王亮,首先趕到,現在隻離洛陽十裡。
賈後太驚曰:&ldquo諸王未曾奉诏,紛紛帶兵入朝,不知何意?&rdquo董猛曰:&ldquo諸王皆思在朝攬政,今就藩封,非其本意。
想各人都有細作在京,探得誅楊駿消息,知道朝中有事,故紛紛以帶兵入衛為名,其實争奪政權,不可不防。
&rdquo賈後曰:&ldquo似此,為之奈何?&rdquo董猛曰:&ldquo不如擇諸王之威望素孚者,畀以政權,即藉其力,遣散諸王,然後徐圖之,大事可定矣。
&rdquo賈後曰:&ldquo即以畀楚王如何?&rdquo董猛曰:&ldquo楚王年輕性躁,恐不足以服諸王;汝南已到,不如先授以職。
則後來者見大勢已定,徒争無益,自然解散矣。
&rdquo賈後大喜,即逼着惠帝降诏,封汝南王亮為太宰,錄尚書事;又恐汝南王一人獨秉大權,難以制伏,又封太子少傅、司空、侍中令衛瓘為太保,錄尚書事,共秉朝政。
令黃門赍诏先馳赴汝南王營中,征之入朝。
汝南王得诏,即率領親兵,即日入洛陽面君,商議大事。
惠帝又降诏,太宰、太保兩府,皆得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椽屬,及大車、官騎、麾蓋、鼓吹諸威儀。
太宰亮、太保瓘,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履劍上殿。
又論功晉封東安公繇為東安王,與楚王玮及賈後之從兄弟賈模、賈谧,賈後從舅郭彰等,并預朝政。
汝南王初掌大權,欲取悅衆人,論誅楊駿之功,封侯者一千八十一人,黃門董猛亦封武安侯。
禦史中丞傅鹹谏曰:&ldquo無功而獲厚賞,則人皆樂國之有禍,禍原将無窮矣!&rdquo汝南王不聽。
楚王玮自以功勞最高,為入清君側之第一人,而封賞不及,頗緻怨望,因暗攬兵權,默示威福。
東安王繇亦自以為誅楊駿之首功,雖已晉爵為王,得預朝政,然而随人進退,絕無事權,心中也不免怨望。
一日乘馬來訪楚王,楚王留共飲酒,既醉,二人皆露不平之意。
東安王曰:&ldquo吾等伯叔兄弟,都就藩封,在朝者寥寥無幾,汝南伯父【夾】汝南王亮,為宣帝之子;東安王繇,為琅琊王仙之子。
仙亦宣帝子,則繇于宣帝為孫,故稱亮為伯父。
宣帝即司馬懿。
雖秉朝政,然專市私恩,殊少建樹。
皇上仁慈,後宮弄政,整肅宮帏,賢侄【夾】楚王玮為惠帝同母弟,于宣帝為曾孫,故與繇為叔侄。
豈無意乎?&rdquo楚王愕然,不知所對。
蓋楚王年少氣盛,惟知剛愎嗜殺,宮帏瑣事,向不在心故也。
東安王怫然曰:&ldquo楊太後雖是繼立,然于皇上賢侄,皆有母子之誼,今無端被惡婦所廢,豈竟漠不關心乎?&rdquo楚王曰:&ldquo以伯父之見,當如何?&rdquo東安王此時被酒已深,遂大聲曰:&ldquo即以彼處太後之法處之,有何不可?&rdquo楚王曰:&ldquo伯父禁聲。
此事重大,容再商量。
&rdquo言下各散。
不料賈後向來多疑,于各執政大臣處,皆密布心腹細作,楚王等又是親藩,左右如何無賈後之人?是以二人之言,早有人飛報入宮去了。
賈後聞報,又驚又怒,适太醫令程據在旁,後問之曰:&ldquo此事當如何?&rdquo程據曰:&ldquo楚王刻擁有兵權,除之非易。
且據所報,起意者僅東安王,不如借故将東安王貶徙出去,則楚王勢孤,不足為患矣。
&rdquo賈後怒猶未息,程據又曰:&ldquo縱貶東安王,亦宜坐以他罪,不宜宣明此事。
一則恐興旁人議論,二則穩住楚王,以免啟其疑慮,又生他變。
&rdquo賈後大喜,執程據之手曰:&ldquo卿真我知己也。
&rdquo于是定下計策,隻坐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