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百八十八

關燈
派水手。

    請往福州登州等處。

    登州并無設立馬頭。

    夷船不應駛往。

    未氏碧。

    得已士。

    究系何國夷人。

    其往泊定海之船。

    已否開去。

    着劉韻珂确切查明具奏。

    已革道員鹿澤長。

    着即饬令回籍。

    所請暫緩旋回之處。

    着不準行。

    将此各谕令知之。

     ○又谕、據劉韻珂奏、上年十二月初六日。

    夷船二隻。

    駛泊石浦洋面。

    有夷目未氏碧得已士二人。

    求派水手帶至福州及山東登州。

    當經該廳覆絕等語。

    福州系許該夷通商之處。

    該省鼓浪嶼現泊夷船。

    洋面自所熟悉。

    何以需人帶領。

    至登州并非該夷應往之處。

    何得冒昧陳請。

    據奏情形甚屬叵測。

    着伊裡布、耆英、谕知夷酋口□樸口□鼎喳。

    令其妥為約束。

    毋許任意遊奕。

    至定海本泊有咪唎口□堅口□佛口□蘭哂二船。

    未氏碧等二人。

    是否<?口英>國夷官。

    抑系咪唎口□堅口□佛口 □蘭哂人。

    殊難揣測。

    惟咪唎口□堅口□佛口□蘭哂船隻。

    既與<?口英>夷同泊定海。

    亦必惟該夷酋之言是聽。

    如系該國夷人。

    着即令口□樸口□鼎喳諄切曉谕。

    令其仍回廣東聽候辦理。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據劉韻珂奏、石浦洋面駛泊夷船。

    夷目未氏碧、得已士、二人。

    求派水手帶至福州及山東之登州等語。

    登州本非準給通商之處。

    其欲行前往。

    情殊可疑。

    且該國船隻。

    前曾由登州經過。

    此次何以複欲人帶領。

    現在雖經覆絕。

    仍恐該夷自行覓人引往。

    着王笃饬屬了探。

    嚴密防範。

    傥有夷船駛至。

    務須持以鎮靜。

    如有禀求等情。

    着正言回覆。

    谕以山東省并無通商馬頭。

    其通商各事宜。

    伊裡布現在廣東籌辦。

    該夷船務即折回粵省。

    聽候信息。

    毋得任意遊奕。

    該署撫總當斟酌妥辦。

    勿誤機宜。

    是為至要。

    将此谕知王笃。

    并谕令玉明知之。

    尋奏、現饬沿海員弁。

    加意防範。

    并無夷船駛至。

    報聞。

     ○浙江巡撫劉韻珂奏、已革石浦同知舒恭受、前署定海知縣。

    當縣城失守之際。

    實已捐軀。

    後因被救得蘇。

    出于意外。

    委非捏飾。

    請格外加恩。

    得旨、諒汝所奏。

    亦不敢虛假。

    然因此獲罪者甚衆。

    朕賞功罰罪。

    豈能辦理兩歧。

    即如革職定罪之将軍參贊等。

    數年來皆無片長可錄耶。

    祇緣國法具在。

    朕亦無可如何耳。

    由來盡節捐軀之大小文武。

    俱按定例予以恤典。

    從無論及平素居官若何。

    若失地偷生之輩。

    其治罪與否。

    視其平素居官之賢否以為準則。

    有是理乎。

    能服天下乎。

    餘步雲無軍功乎。

    朕亦無可奈何。

    汝祇論一面之理。

    為一人之謀。

    冒昧哓哓。

    獨不思朕之難以處之也。

    再尚有一言。

    朕欲問汝。

    該革員既以死自誓。

    曷不同三鎮一并捐軀。

    至今尚腼然于世耶。

     ○西安将軍布彥圖七十生辰。

    賞禦書福壽字。

    并珍玩文绮。

     ○以捐搗炮位。

    予江西候補道觀瑞。

    遇缺奏明請旨。

     ○修直隸通州果渠村壩埽等工。

    從總督讷爾經額請也。

     ○緩徵江蘇上元、江甯、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阜甯、安東、鹽城、高郵、泰、東台、江都、甘泉、儀徵、興化、銅山、豐、沛、宿遷、睢甯、贛榆、泰興、二十四州縣及揚州、淮安、大河、徐州、鎮江、五衛上年災歉莊屯舊欠額賦。

    并崇明縣鹽課。

     ○展緩江西安福等幫帶交餘米。

     ○丁巳。

    上禦奉三無私殿。

    賜皇子親藩等宴。

     ○谕軍機大臣等、據戶部奏、上年耆英等提借浙江庫項銀八十萬兩。

    現在曾否歸款。

    并借動江甯江蘇安徽等處銀兩數目。

    及現已籌補若幹。

    請饬詳查分别奏咨辦理等語。

    各省庫貯銀兩。

    一時權宜借用。

    亟須籌撥歸款。

    以重度支。

    着耆英等即将前項借提庫銀。

    現在曾否歸款。

    及已籌補若幹之處。

    确切查明。

    分别奏咨核辦。

    再前據耆英等奏、酌展捐輸收銀期限。

    聲明用款。

    動支藩關各庫錢糧。

    統俟勸捐歸補足額。

    現計收捐之數。

    不敷歸款尚多等情。

    紳民捐輸。

    本不可率以為常。

    除業經具呈交銀者。

    仍照常兌收外。

    其尚未交銀。

    及并未具呈各紳民。

    着仍遵前旨。

    斷不可稍有抑勒。

    以省擾累。

    至該省動支庫項。

    現除捐輸之外。

    是否另有籌補之方。

    或仍須暫藉捐輸歸還原款。

    着耆英。

    孫善寶。

    體察情形。

    悉心籌計。

    妥為酌核辦理。

    總期有裨帑項。

    無拂輿情。

    方為盡善。

    将此谕令知之。

    尋奏、查上年撫夷案内。

    除動用運庫商捐。

    并部庫山東省解到軍需外。

    計奏動江甯藩庫銀三十五萬兩。

    江安糧道庫銀十萬兩。

    龍江關庫銀五萬兩。

    又奏動蘇州藩庫銀四十萬兩。

    浒墅關庫銀五萬兩。

    浙江藩運各庫銀八十萬兩。

    安徽藩庫銀六十萬兩。

    前經奏明将動用江甯藩司江安糧道龍江關各庫銀。

    應俟勸捐抵補。

    又議勸捐歸補蘇州藩司浒墅關各庫銀兩。

    茲查江甯原報勸捐銀六十萬兩。

    已繳尚不及半。

    尚有未歸司庫銀二十八萬餘兩。

    蘇州藩關兩庫尚有未歸銀二十餘萬兩。

    浙江安徽奏動銀兩。

    如何設法辦理。

    已咨會各撫臣妥籌具奏。

    甯蘇各庫銀兩。

    請仍以捐輸歸款。

    俟歸足後。

    即行停止。

    從之。

     ○谕廓爾喀額爾德尼王熱尊達爾畢噶爾瑪薩野。

    朕臨禦天下。

    柔遠能迩。

    寰海共樂昇平。

    王自襲爾父爵以來。

    恪守藩封。

    敬順将事。

    一切事宜。

    均照駐藏大臣指示遵行。

    甚屬可嘉。

    茲遣使噶箕咱噶達巴孟邦哲等恭請朕安。

    呈進表貢。

    朕嘉悅覽之。

    當令來使噶箕咱噶達巴孟邦哲等觐見。

    筵宴數次。

    使觀諸藝。

    至王所進表文内。

    添叙爾國被披楞欺淩。

    叩求賞派天兵救助。

    并賞賜銀兩地方。

    及見換地方等情。

    天朝統馭萬方。

    一視同仁。

    爾王惟有愛惜百姓。

    把守邊界。

    不可輕舉妄動。

    自無他虞。

    且各部落各守土地。

    百姓日久相安。

    從無借兵借饷。

    賞賜地方。

    及易換地方之事。

    道光十八年間。

    曾因爾國王求賞銀兩。

    特降敕書明白曉谕。

    爾國王自己領悉。

    此時不當輕信虛誕之言。

    再有所請。

    天朝優待外藩。

    恩禮備至。

    爾國王效順有年。

    久通朝貢。

    自必深明大義。

    恪守藩封。

    斷不可為浮言所惑也。

    今噶箕咱噶達巴孟邦哲等回旋。

    将頒給诏谕賞爾緞匹物件。

    交伊等赍往。

    至時祇領。

    嗣後深感朕恩。

    遵駐藏大臣指示。

    永盡恭順之道。

    力效肫誠之心。

    凡爾屬下。

    善為管理。

    以期各享安樂。

    永受朕恩。

    欽哉勿怠。

    特谕。

     ○命翰林院編修丁嘉葆、在上書房行走。

     ○撥江蘇丹陽等縣漕糧。

    支放災缺兵匠等米。

     ○戊午。

    上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