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衆兄壽為刺史,為州人所害,衆往交州迎喪,值杜弢之亂,崎岖六年乃還。

    秘曾莅吳興,吳興義故以衆經離寇難,共遺錢二百萬,一無所受。

     及帝踐阼,征拜驸馬都尉、奉朝請,轉尚書郎。

    大将軍王敦請為從事中郎,上補南康太守。

    會诏除鄱陽太守,加廣武将軍。

    衆徑之鄱陽,不過敦,敦甚怪焉。

    及敦構逆,令衆出軍,衆遲回不發。

    敦大怒,以軍期召衆還,诘之,聲色甚厲。

    衆不為動容,敦意漸釋。

    時敦又怒宣城内史陸喈,衆又辨明之。

    敦長史陸玩在坐,代衆危懼,出謂衆曰:“卿真所謂剛亦不吐,柔亦不茹,雖仲山甫何以加之!”敦事捷,欲以衆為吳興内史。

    衆固辭,舉吏部郎桓彜,彜亦讓衆,事并不行。

    敦鎮姑孰,複以衆為從事中郎。

    敦平,除太子中庶子,為義興太守,加揚威将軍。

     蘇峻反,王師敗績,衆還吳,潛圖義舉。

    時吳國内史庾冰奔于會稽,峻以蔡谟代之。

    前陵江将軍張悊為峻收兵于吳,衆遣人喻悊,悊從之。

    衆乃遣郎中徐機告谟曰:“衆已潛合家兵,待時而奮,又與張悊克期效節。

    ”谟乃檄衆為本國督護,揚威将軍仍舊,衆從弟護軍将軍飏為威遠将軍、前鋒督護。

    吳中人士同時響應。

     峻遣将弘徽領甲卒五百,鼓行而前。

    衆與飏、悊要擊徽,戰于高莋,大破之,收其軍實。

    谟以冰當還任,故便去郡。

    衆遣飏率諸軍屯無錫。

    冰至,鎮禦亭,恐賊從海虞道入,衆自往備之。

    而賊率張健、馬流攻無錫,飏等大敗,庚冰亦失守,健等遂據吳城。

    衆自海虞由婁縣東倉與賊别率交戰,破之,義軍又集進屯烏苞。

    會稽内史王舒、吳興内史虞潭并檄衆為五郡大督護,統諸義軍讨健。

    潭遣将姚休為衆前鋒,與賊戰沒。

    衆還守紫壁。

     時賊黨方銳,義軍沮退,人鹹勸衆過浙江。

    衆曰:“不然。

    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錢唐以南五縣。

    若越他境,便為寓軍,控引無所,非長計也。

    ”臨平人範明亦謂衆曰:“此地險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

    ”衆乃版明為參軍。

    明率宗黨五百人,合諸軍,凡四千人,複進讨健。

    健退于曲阿,留錢弘為吳令。

    軍次路丘,即斬弘首。

    衆進住吳城,遣督護硃祈等九軍,與蘭陵太守李闳共守庱亭。

    健遣馬流、陶陽等往攻之。

    闳與祈等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

     峻平,論功,衆以承檄備義,推功于谟,谟以衆唱謀,非己之力,俱表相讓,論者美之。

    封鄱陽縣伯,除平南軍司,不就。

    更拜丹陽尹、本國大中正,入為侍中,轉尚書。

    鹹康末,遷領軍将軍、揚州大中正,固讓不拜。

    以母憂去職。

     穆帝即位,何充執政,複征衆為領軍,不起。

    服阙,乃就。

    是時充與武陵王不平,衆會通其間,遂得和釋。

    充崇信佛教,衆議其糜費,每以為言。

    嘗與充同載,經佛寺,充要衆入門。

    衆不下車。

    充以衆州裡宿望,每優遇之。

    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書不許。

    遷尚書仆射。

    永和二年卒,時年七十三。

    追贈特進、光祿大夫,谥曰靖。

    長子昌嗣,為建康令。

    第三子會,中軍谘議參軍。

    時稱美士。

      張闿,字敬緒,丹陽人,吳輔吳将軍昭之曾孫也。

    少孤,有志操。

    太常薛兼進之于元帝,言闿才幹貞固,當今之良器。

    即引為安東參軍,甚加禮遇。

    轉丞相從事中郎,以母憂去職。

    既葬,帝強起之,闿固辭疾笃。

    優命敦逼,遂起視事。

    及帝為晉王,拜給事黃門侍郎,領本郡大中正。

    以佐翼勳,賜爵丹陽縣侯,遷侍中。

     帝踐阼,出補晉陵内史,在郡甚有威惠。

    帝下诏曰:“夫二千石之任,當勉勵其德,綏齊所莅,使寬而不縱,嚴而不苛,其于勤功督察,便國利人,抑強扶弱,使無雜濫,真太守之任也。

    若聲過其實,古人所不取。

    功乎異端,為政之甚害,蓋所貴者本也。

    ”闿遵而行之。

    時所部四縣并以旱失田,闿乃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每歲豐稔。

    葛洪為其頌。

    計用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二十功,以擅興造免官。

    後公卿并為之言曰:“張闿興陂溉田,可謂益國,而反被黜,使臣下難複為善。

    ”帝感悟,乃下诏曰:“丹陽侯闿昔以勞役部人免官,雖從吏議,猶未掩其忠節之志也。

    倉廪國之大本,宜得其才,今以闿為大司農。

    ”闿陳黜免始爾,不宜便居九列。

    疏奏,不許,然後就職。

    帝晏駕,以闿為大匠卿,營建平陵,事畢,遷尚書。

    蘇峻之役,闿與王導俱入宮侍衛。

    峻使闿持節權督東軍。

    王導潛與闿謀,密宣太後诏于三吳,令速起義軍。

    陶侃等至,假闿節,行征虜将軍,與振威将軍陶回共督丹陽義軍。

    闿到晉陵,使内史劉耽盡以一部谷,并遣吳郡度支運四部谷,以給車騎将軍郗鑒。

    又與吳郡内史蔡谟、前吳興内史虞潭、會稽内史王舒等招集義兵,以讨峻。

    峻平,以尚書加散騎常侍,賜爵宜陽伯。

    遷廷尉,以疾解職,拜金紫光祿大夫。

    尋卒,時年六十四。

    子混嗣。

    闿箋表文議傳于世。

     史臣曰:季孫行父稱見有禮于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鹯之逐鳥雀。

    是以石碏戮厚,叔向誅鲋,前史以為美譚。

    王敦之惡,不足矜其類。

    然而硃家容布,為大俠之首;郦寄載呂,興賣友之譏。

    亦所以激揚風俗,弘長名教。

    王彬舣船而厚其所薄,王舒沈江而薄其所厚,較之優劣,斷乎可知。

    思行、彪之厲風規于多僻之日,虞潭、顧衆徇貞心于危蹙之辰。

    龍管為出納之端,{制魚}魚非獻替之術,嘯父之對,何其鄙欤! 贊曰:處明夙令,聲頹暮年。

    允之骍角,無棄山川。

    暠稱多藝,綢缪哲後。

    二三其德,亦孔之醜。

    世儒憤發,恸顗陵敦。

    彪之不撓,甯浩旋溫。

    顧實南金,虞惟東箭。

    銑質無改,筠心不變,公望公才,斐為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