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将。
景元二年,轉封武城鄉侯、督鄴城守諸軍事、北中郎将。
五等建,封祝阿伯,累遷冠軍将軍。
武帝受禅,封濟南王。
泰始二年薨。
二子:耽、緝。
耽嗣立,鹹甯三年徙為中山王。
是年薨,無子,緝繼。
成都王穎以緝為建威将軍,與石熙等率衆距王浚,沒于陣,薨。
無子,國除。
後遂之曾孫勳字偉長,年十餘歲,愍帝末,長安陷,劉曜将令狐泥養為子。
及壯,便弓馬,能左右射,鹹和六年,自關右還,自列雲“是大長秋恂之玄孫,冠軍将軍濟南惠王遂之曾孫,略陽太守瓘之子”,遂拜谒者仆射,以勇聞。
庾翼之鎮襄陽,以梁州刺史援桓宣卒,請勳代之。
初屯西城,退守武當。
時石季龍死,中國亂,雍州諸豪帥馳告勳。
勳率衆出駱谷,壁于懸鈎,去長安二百裡,遣部将劉煥攻長安,又拔賀城。
于是關中皆殺季龍太守令長以應勳。
勳兵少,未能自固,複還梁州。
永和中,張琚據隴東,遣使召勳,勳複入長安。
初,京兆人杜洪以豪族陵琚,琚以勇俠侮洪,洪知勳憚琚兵強,因說勳曰;“不殺張琚,關中非國家有也。
”勳乃僞請琚,于坐殺之。
琚弟走池陽,合衆攻勳,頻戰不利,請和,歸梁州。
後桓溫伐關中,命勳出子午道,而為苻雄所敗,退屯于女娲堡。
俄遷征虜将軍,監關中軍事,領西戎校尉,賜爵通吉亭侯。
為政暴酷,至于治中别駕及州之豪右,言語忤意,即于坐枭斬之,或引弓自射。
西土患其兇虐。
在州常懷據蜀,有僭僞之意。
桓溫聞之,務相綏懷,以其子康為漢中太守。
勳逆謀巳成,憚益州刺史周撫,未發。
及撫卒,遂擁衆人劍閣。
梁州别駕雍端、西戎司馬隗粹并切谏,勳皆誅之,自号梁益二州牧、成都王。
桓溫遣硃序讨勳,勳兵潰,為序所獲,及息隴子、長史梁憚、司馬金壹等送于溫,并斬之,傳首京師。
谯剛王遜,字子悌,宣帝弟魏中郎進之子也。
仕魏關内侯,改封城陽亭侯,參鎮東軍事,拜輕車将軍、羽林左監。
五等建,徙封泾陽男。
武帝受禅,封谯王,邑四千四百戶。
泰始二年薨。
二子:随、承。
定王随立。
薨,子邃立,沒于石勒,元帝以承嗣遜。
闵王承字敬才,少笃厚有志行。
拜奉車都尉、奉朝請,稍遷廣威将軍、安夷護軍,鎮安定。
從惠帝還洛陽,拜遊擊将軍。
永嘉中,天下漸亂,間行依征南将軍山簡,會簡卒,進至武昌。
元帝初鎮揚州,承歸建康,補軍谘祭酒。
愍帝征為龍骧将軍,不行。
元帝為晉王,承制更封承為谯王。
太興初,拜屯騎校尉,加輔國将軍,領左軍将軍。
承居官儉約,家無别室。
尋加散騎常侍,輔國、左軍如故。
王敦有無君之心,表疏輕慢。
帝夜召承,以敦表示之,曰:“王敦頃年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于此,将若之何?”承曰:“陛下不早裁之,難将作矣。
”帝欲樹籓屏,會敦表以宣城内史沈充為湘州,帝謂承曰:“湘州南楚險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會,是用武之國也。
今以叔父居之,何如?”承曰:“臣幸托末屬,身當宿衛,未有驅馳之勞,頻受過厚之遇,夙夜自厲,思報天德。
君之所命,惟力是視,敢有辭焉!然湘州蜀寇之餘,人物凋盡,若上憑天威,得之所莅,比及三年,請從戎役。
若未及此,雖複灰身,亦無益也。
”于是诏曰:“夫王者體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濟其務。
外建賢哲,以樹風聲,内睦親親,以廣籓屏。
是以太公封齊,伯禽居魯,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義也。
我晉開基,列國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鎮統東夏;汝南文成,總一淮許;扶風、梁王,疊據關右;爰暨東嬴,作司并州。
今公族雖寡,不逮曩時,豈得替舊章乎!散騎常侍、左将軍、谯王承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肅彌著。
今以承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
” 初,劉隗以王敦威權太盛,終不可制,勸帝出諸心腹,以鎮方隅。
故先以承為湘州,續用隗及戴若思等,并為州牧。
承行達武昌,釋戎備見王敦。
敦與之宴,欲觀其意,謂承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将帥才也。
”承曰:“公未見知耳,鉛刀豈不能一割乎!”承以敦欲測其情,故發此言。
敦果謂錢鳳曰:“彼不知懼而學壯語,此之不武,何能為也。
”聽承之鎮。
時湘土荒殘,公私困弊,承躬自儉約,乘葦茭車,而傾心綏撫,甚有能名。
敦恐其為己患,詐稱北伐,悉召承境内船乘。
承知其奸計,分半與之。
敦尋構難,遣參軍桓罴說承,以劉隗專寵,今便讨擊,請承以為軍司,以軍期上道。
承歎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鮮,勢孤援絕。
赴君難,忠也;死王事,義也。
惟忠與義,夫複何求!”便欲唱義,而衆心疑惑。
承曰:“吾受國恩,義無有貳。
”府長史虞悝慷慨有志節,謂承曰:“王敦居分陝之任,而一旦作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痛疾。
大王宗室籓屏,甯可從其僞邪!便宜電奮,存亡以之。
”于是與悝及弟前丞相掾望、建昌太守長沙王循、衡陽太守淮陵劉翼等共盟誓,囚桓罴,馳檄湘州,指期至巴陵。
零陵太守尹奉首同義謀,出軍營陽,于是一州之内,皆同義舉。
乃使虞望讨諸不服,斬湘東太守鄭澹。
澹,敦姊夫也。
敦遣南蠻校尉魏乂、将軍李恆、田嵩等甲卒二萬以攻承。
承且戰且守,待救于尹奉、虞望,而城池不固,人情震恐。
或勸承南投陶侃,又雲可退據零桂。
承曰:“吾舉義衆,志在死節,甯偷生苟免,為奔敗之将乎!事之不濟,其令百姓知吾心耳。
” 初,安南将軍甘卓與承書,勸使固守,當以兵出沔口,斷敦歸路,則湘圍自解。
承答書曰:“季思足下:勞于王事。
天綱暫圮,中原丘墟。
四海義士,方謀克複,中興江左,草創始爾,豈圖惡逆萌自寵臣。
吾以暗短,托宗皇屬。
仰豫密命,作鎮南夏,親奉中诏,成規在心。
伯仁諸賢,扼腕歧路,至止尚淺,凡百茫然。
豺狼易驚,遂肆醜毒,聞知駭踴,神氣沖越。
子來之義,人思自百,不命而至,衆過數千。
誠足以決一旦之機。
摅山海之憤矣。
然迫于倉卒,舟楫未備,魏乂、李恆,尋見圍逼,是故事與意違,志力未展。
猥辱來使,深同大趣;嘉謀英算,發自深衷。
執讀周複,欣無以量。
足下若能卷甲電赴,猶或有濟,若其狐疑,求我枯魚之肆矣。
兵聞拙速,未睹工遲。
季思足下,勉之勉之!書不盡意,絕筆而已。
” 卓軍次?者口,聞王師敗績,停師不進,乂等攻戰日逼,敦又送所得台中人書疏,令乂射以示承。
城内知朝廷不守,莫不怅惋。
劉翼戰死,相持百餘日,城遂沒。
乂檻送承荊州,刺史王暠承敦旨于道中害之,時年五十九。
敦平,诏贈車騎将軍。
子無忌立。
烈王無忌字公壽,承之難,以年小獲免。
鹹和中,拜散騎侍郎,累遷屯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
江州刺史褚裒當之鎮,無忌及丹陽尹桓景等餞于版橋。
時王暠子丹陽丞耆之在坐,無忌志欲複仇,拔刀将手刃之,裒、景命左右救捍獲免。
禦史中丞車灌奏無忌欲專殺人,付廷尉科罪。
成帝诏曰:“王敦作亂,闵王遇禍,尋事原情,今王何責。
然公私憲制,亦巳有斷,王當以體國為大,豈可尋繹由來,以亂朝憲。
主者其申明法令,自今已往,有犯必誅。
”于是聽以贖論。
建元初遷散騎常侍,轉禦史中丞,出為輔國将軍、長沙相,又領江夏相,尋轉南郡、河東二郡太守,将軍如故。
随桓溫伐蜀,以勳賜少子愔爵廣晉伯,進号前将軍,永和六年薨,贈衛将軍。
二子:恬、愔。
恬立。
敬王恬,字元愉,少拜散騎侍郎,累遷散騎常侍、黃門郎、禦史中丞。
值海西廢,簡文帝登阼,未解嚴,大司馬桓溫屯中堂,吹警角,恬奏劾溫大不敬,請科罪。
溫視奏歎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畏也。
” 恬忠正有幹局,在朝憚之。
遷右衛将軍、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拜尚書,轉侍中,領左衛将軍,補吳國内史,又領太子詹事。
恬既宗室勳望,有才用,孝武帝時深杖之,以為都督兗、青、冀、幽并揚州之晉陵、徐州之南北郡軍事,領鎮北将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
太元十五年薨,追贈車騎将軍。
四子:尚之、恢之、允之、休之。
尚之立。
忠王尚之,字伯道,初拜秘書郎,遷散騎侍郎。
恬鎮京口,尚之為振威将軍、廣陵相,父憂去職。
服阕,為骠騎谘議參軍。
宗室之内,世有人物。
王國寶之誅也,散騎常侍劉鎮之、彭城内史劉涓子,徐州别駕徐放并以同黨被收,将加大辟。
尚之言于會稽王道子曰:“刑獄不可廣,宜釋鎮之等。
”道子以尚之昆季并居列職,每事仗焉,乃從之。
兗州刺史王恭忌其盛也,與豫州刺史庾楷并稱兵,以讨尚之為名,南連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
道子命前将軍王珣、右将軍謝琰讨恭,尚之距楷。
允之與楷子鴻戰于當利,鴻敗走,斬楷将段方,楷單馬奔于桓玄。
道子以尚之為建威将軍、豫州刺史、假節,一依楷故事,尋進号前将軍;允之為吳國内史;恢之骠騎司馬、丹楊尹;休之襄城太守。
各擁兵馬,勢傾朝廷。
後将軍元顯執政,亦倚以為援
景元二年,轉封武城鄉侯、督鄴城守諸軍事、北中郎将。
五等建,封祝阿伯,累遷冠軍将軍。
武帝受禅,封濟南王。
泰始二年薨。
二子:耽、緝。
耽嗣立,鹹甯三年徙為中山王。
是年薨,無子,緝繼。
成都王穎以緝為建威将軍,與石熙等率衆距王浚,沒于陣,薨。
無子,國除。
後遂之曾孫勳字偉長,年十餘歲,愍帝末,長安陷,劉曜将令狐泥養為子。
及壯,便弓馬,能左右射,鹹和六年,自關右還,自列雲“是大長秋恂之玄孫,冠軍将軍濟南惠王遂之曾孫,略陽太守瓘之子”,遂拜谒者仆射,以勇聞。
庾翼之鎮襄陽,以梁州刺史援桓宣卒,請勳代之。
初屯西城,退守武當。
時石季龍死,中國亂,雍州諸豪帥馳告勳。
勳率衆出駱谷,壁于懸鈎,去長安二百裡,遣部将劉煥攻長安,又拔賀城。
于是關中皆殺季龍太守令長以應勳。
勳兵少,未能自固,複還梁州。
永和中,張琚據隴東,遣使召勳,勳複入長安。
初,京兆人杜洪以豪族陵琚,琚以勇俠侮洪,洪知勳憚琚兵強,因說勳曰;“不殺張琚,關中非國家有也。
”勳乃僞請琚,于坐殺之。
琚弟走池陽,合衆攻勳,頻戰不利,請和,歸梁州。
後桓溫伐關中,命勳出子午道,而為苻雄所敗,退屯于女娲堡。
俄遷征虜将軍,監關中軍事,領西戎校尉,賜爵通吉亭侯。
為政暴酷,至于治中别駕及州之豪右,言語忤意,即于坐枭斬之,或引弓自射。
西土患其兇虐。
在州常懷據蜀,有僭僞之意。
桓溫聞之,務相綏懷,以其子康為漢中太守。
勳逆謀巳成,憚益州刺史周撫,未發。
及撫卒,遂擁衆人劍閣。
梁州别駕雍端、西戎司馬隗粹并切谏,勳皆誅之,自号梁益二州牧、成都王。
桓溫遣硃序讨勳,勳兵潰,為序所獲,及息隴子、長史梁憚、司馬金壹等送于溫,并斬之,傳首京師。
谯剛王遜,字子悌,宣帝弟魏中郎進之子也。
仕魏關内侯,改封城陽亭侯,參鎮東軍事,拜輕車将軍、羽林左監。
五等建,徙封泾陽男。
武帝受禅,封谯王,邑四千四百戶。
泰始二年薨。
二子:随、承。
定王随立。
薨,子邃立,沒于石勒,元帝以承嗣遜。
闵王承字敬才,少笃厚有志行。
拜奉車都尉、奉朝請,稍遷廣威将軍、安夷護軍,鎮安定。
從惠帝還洛陽,拜遊擊将軍。
永嘉中,天下漸亂,間行依征南将軍山簡,會簡卒,進至武昌。
元帝初鎮揚州,承歸建康,補軍谘祭酒。
愍帝征為龍骧将軍,不行。
元帝為晉王,承制更封承為谯王。
太興初,拜屯騎校尉,加輔國将軍,領左軍将軍。
承居官儉約,家無别室。
尋加散騎常侍,輔國、左軍如故。
王敦有無君之心,表疏輕慢。
帝夜召承,以敦表示之,曰:“王敦頃年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于此,将若之何?”承曰:“陛下不早裁之,難将作矣。
”帝欲樹籓屏,會敦表以宣城内史沈充為湘州,帝謂承曰:“湘州南楚險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會,是用武之國也。
今以叔父居之,何如?”承曰:“臣幸托末屬,身當宿衛,未有驅馳之勞,頻受過厚之遇,夙夜自厲,思報天德。
君之所命,惟力是視,敢有辭焉!然湘州蜀寇之餘,人物凋盡,若上憑天威,得之所莅,比及三年,請從戎役。
若未及此,雖複灰身,亦無益也。
”于是诏曰:“夫王者體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濟其務。
外建賢哲,以樹風聲,内睦親親,以廣籓屏。
是以太公封齊,伯禽居魯,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義也。
我晉開基,列國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鎮統東夏;汝南文成,總一淮許;扶風、梁王,疊據關右;爰暨東嬴,作司并州。
今公族雖寡,不逮曩時,豈得替舊章乎!散騎常侍、左将軍、谯王承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肅彌著。
今以承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
” 初,劉隗以王敦威權太盛,終不可制,勸帝出諸心腹,以鎮方隅。
故先以承為湘州,續用隗及戴若思等,并為州牧。
承行達武昌,釋戎備見王敦。
敦與之宴,欲觀其意,謂承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将帥才也。
”承曰:“公未見知耳,鉛刀豈不能一割乎!”承以敦欲測其情,故發此言。
敦果謂錢鳳曰:“彼不知懼而學壯語,此之不武,何能為也。
”聽承之鎮。
時湘土荒殘,公私困弊,承躬自儉約,乘葦茭車,而傾心綏撫,甚有能名。
敦恐其為己患,詐稱北伐,悉召承境内船乘。
承知其奸計,分半與之。
敦尋構難,遣參軍桓罴說承,以劉隗專寵,今便讨擊,請承以為軍司,以軍期上道。
承歎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鮮,勢孤援絕。
赴君難,忠也;死王事,義也。
惟忠與義,夫複何求!”便欲唱義,而衆心疑惑。
承曰:“吾受國恩,義無有貳。
”府長史虞悝慷慨有志節,謂承曰:“王敦居分陝之任,而一旦作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痛疾。
大王宗室籓屏,甯可從其僞邪!便宜電奮,存亡以之。
”于是與悝及弟前丞相掾望、建昌太守長沙王循、衡陽太守淮陵劉翼等共盟誓,囚桓罴,馳檄湘州,指期至巴陵。
零陵太守尹奉首同義謀,出軍營陽,于是一州之内,皆同義舉。
乃使虞望讨諸不服,斬湘東太守鄭澹。
澹,敦姊夫也。
敦遣南蠻校尉魏乂、将軍李恆、田嵩等甲卒二萬以攻承。
承且戰且守,待救于尹奉、虞望,而城池不固,人情震恐。
或勸承南投陶侃,又雲可退據零桂。
承曰:“吾舉義衆,志在死節,甯偷生苟免,為奔敗之将乎!事之不濟,其令百姓知吾心耳。
” 初,安南将軍甘卓與承書,勸使固守,當以兵出沔口,斷敦歸路,則湘圍自解。
承答書曰:“季思足下:勞于王事。
天綱暫圮,中原丘墟。
四海義士,方謀克複,中興江左,草創始爾,豈圖惡逆萌自寵臣。
吾以暗短,托宗皇屬。
仰豫密命,作鎮南夏,親奉中诏,成規在心。
伯仁諸賢,扼腕歧路,至止尚淺,凡百茫然。
豺狼易驚,遂肆醜毒,聞知駭踴,神氣沖越。
子來之義,人思自百,不命而至,衆過數千。
誠足以決一旦之機。
摅山海之憤矣。
然迫于倉卒,舟楫未備,魏乂、李恆,尋見圍逼,是故事與意違,志力未展。
猥辱來使,深同大趣;嘉謀英算,發自深衷。
執讀周複,欣無以量。
足下若能卷甲電赴,猶或有濟,若其狐疑,求我枯魚之肆矣。
兵聞拙速,未睹工遲。
季思足下,勉之勉之!書不盡意,絕筆而已。
” 卓軍次?者口,聞王師敗績,停師不進,乂等攻戰日逼,敦又送所得台中人書疏,令乂射以示承。
城内知朝廷不守,莫不怅惋。
劉翼戰死,相持百餘日,城遂沒。
乂檻送承荊州,刺史王暠承敦旨于道中害之,時年五十九。
敦平,诏贈車騎将軍。
子無忌立。
烈王無忌字公壽,承之難,以年小獲免。
鹹和中,拜散騎侍郎,累遷屯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
江州刺史褚裒當之鎮,無忌及丹陽尹桓景等餞于版橋。
時王暠子丹陽丞耆之在坐,無忌志欲複仇,拔刀将手刃之,裒、景命左右救捍獲免。
禦史中丞車灌奏無忌欲專殺人,付廷尉科罪。
成帝诏曰:“王敦作亂,闵王遇禍,尋事原情,今王何責。
然公私憲制,亦巳有斷,王當以體國為大,豈可尋繹由來,以亂朝憲。
主者其申明法令,自今已往,有犯必誅。
”于是聽以贖論。
建元初遷散騎常侍,轉禦史中丞,出為輔國将軍、長沙相,又領江夏相,尋轉南郡、河東二郡太守,将軍如故。
随桓溫伐蜀,以勳賜少子愔爵廣晉伯,進号前将軍,永和六年薨,贈衛将軍。
二子:恬、愔。
恬立。
敬王恬,字元愉,少拜散騎侍郎,累遷散騎常侍、黃門郎、禦史中丞。
值海西廢,簡文帝登阼,未解嚴,大司馬桓溫屯中堂,吹警角,恬奏劾溫大不敬,請科罪。
溫視奏歎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畏也。
” 恬忠正有幹局,在朝憚之。
遷右衛将軍、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拜尚書,轉侍中,領左衛将軍,補吳國内史,又領太子詹事。
恬既宗室勳望,有才用,孝武帝時深杖之,以為都督兗、青、冀、幽并揚州之晉陵、徐州之南北郡軍事,領鎮北将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
太元十五年薨,追贈車騎将軍。
四子:尚之、恢之、允之、休之。
尚之立。
忠王尚之,字伯道,初拜秘書郎,遷散騎侍郎。
恬鎮京口,尚之為振威将軍、廣陵相,父憂去職。
服阕,為骠騎谘議參軍。
宗室之内,世有人物。
王國寶之誅也,散騎常侍劉鎮之、彭城内史劉涓子,徐州别駕徐放并以同黨被收,将加大辟。
尚之言于會稽王道子曰:“刑獄不可廣,宜釋鎮之等。
”道子以尚之昆季并居列職,每事仗焉,乃從之。
兗州刺史王恭忌其盛也,與豫州刺史庾楷并稱兵,以讨尚之為名,南連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
道子命前将軍王珣、右将軍謝琰讨恭,尚之距楷。
允之與楷子鴻戰于當利,鴻敗走,斬楷将段方,楷單馬奔于桓玄。
道子以尚之為建威将軍、豫州刺史、假節,一依楷故事,尋進号前将軍;允之為吳國内史;恢之骠騎司馬、丹楊尹;休之襄城太守。
各擁兵馬,勢傾朝廷。
後将軍元顯執政,亦倚以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