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

關燈
◎守一一在人心,鎮定三處 《太上智慧消魔真經》雲:一無形象,無欲無為,求之難得,守之易失。

    失由識暗,不能進明;貪欲滞心,緻招衰老。

    得喜失嗔,緻招疾病;迷着不改,緻招死殁。

    衰患及老,三一所延,治救保全,惟先守一,非一不救,非一不成。

    守一恬惔,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一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緻也。

    中中已上,先善未積,積而未極,皆由漸升。

    當存三元,谛識神炁狀貌,出入有無,生鎮三宮,三屍必落,屍毒既去,煉暗成明,智慧神通,長生不死,真聖神仙,随因受果。

     《太平經》雲:何以為初思守一也?一者,數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氣所起也、天之綱經紀也。

    又《五符經》雲: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

    一者,至貴無偶之号也。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雲:柏成欻生,請問雲房之道、三真之訣?二玉皇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内始真也。

    若使輔弼審正,三皇内甯,太一保胎,五老扶精。

    一居丹田,司命護生;一居绛宮,紫氣灌形;一居洞房,三炁合明。

    于是變化離合,與真洞靈。

    明堂雲宮,紫戶玉門、黃阙金室、丹城硃窗,皆帝一之内宅,三真之寶室也。

    于是雲房一景,混合神人,上通昆侖,下臨清淵,雲蓋嵯峨,竹林蔥茜,七靈迥轉,五色纏綿,層樓萬重,三氣成煙,玉阙虛靜,七門幽深,金扉玉櫃,符籍五篇。

    公子内伏,外牽白元,渾一成形,呼陽招陰,上帝司命,各保所生。

    微哉難言,非仙不傳。

     ---------------------------------------- ◎三一訣 《升玄經》曰:仙人窦子明問雲,向聞法師咨請真一、太一,未聞三一之訣,當複雲何?既為一而複言三,為一有三耶?為三有一耶?昔雖奉行,未能曉了,願為究盡,使後來末學得知真要。

    法師曰:三一者,正一而已,三處授名,故名三一。

    所以一名三一者,一此而三彼也,雖三常一,故名三一。

    三一者,向道初門,未入真境,得見一分,未能舍三,全一是未離三,雖未離三,少能見一,故名三一。

    分言三不離一,故名三一。

    子明曰: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無所有而有。

    問曰:無所有而有,何名為有?答曰:以無為有。

    又問:無何而有?答曰:得無為有。

    又問:得而無為者何所義?答曰:形聲虛僞故。

    又問:何為虛僞?答曰:不住故。

    又問:雲何不住?答曰:速變異故。

    又問:雖速變異,非無所有,既雲變異,果是有物可變,安得雲無邪?答曰:向曰變異者,亦不言都無,如虛空故,但言一切皆有僞非真。

    生者必死,有者必無,成者必壞,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無,寒暑推變,恍惚無常也。

     ---------------------------------------- ◎玄門大論三一訣并叙 夫三一者,蓋乃智照無方,神功不測,恍兮為像,金容玉質之姿,窈兮有精,混一會三之緻。

    因為觀境,則開衆妙之門,果用成德,乃極重玄之道。

    《道經》雲: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洞神經三環訣》雲:精、神、氣也。

     《釋名》雲:三一者,精、神、炁,混三為一也。

    精者,虛妙智照之功;神者,無方絕累之用;氣者,方所形相之法也。

    亦曰希、微、夷。

    希,疏也;微,細也;夷,平也。

    夷即是精,希即是神,微即是氣。

    精言夷者,以知萬境,均為一照也;神言希者,以神于無方,雖遍得之,甚疏也;氣言微者,以氣于妙本,義有非粗也。

    精對眼者,眼故見明,義同也;耳對神者,耳空故聞無,義同也;鼻對氣,觸于體,義相扶也。

     孟法師雲:言三言一,不四不二者,以言言一即成三也。

    今謂明義,各自有宜,少多非為定準,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若教之所興,無乖此說。

    然三義雖異,不可定分,亦一體雖同,不容定混。

    混亦不混,故義别成三,分不定分,故體混為一。

    混三為一,三則不三;分一為三,一則不一。

    不三而三,不一而一,斯則三是不三之三,一是不一之一。

    不三之三,非直非三,亦非非三;不一之一,非止非一,亦非非一,此合重玄之緻也。

     出體之義,略有四家: 一者大孟法師解雲:三一之法,以妙有為體,有而未形,故謂為妙,在理以動,故言為一。

    引經言:“道生一。

    ”又雲:布氣生長,裁成靡素,兼三為用,即一為本。

    今不同此,果法若起,故非未形之妙。

    經雲:生,豈是常在之本! 二者宋法師解雲:有總有别,總體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