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傳

關燈
淳風、革除陋俗、治理國家、教育後人。

    雖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但大體可分為五類,就是宗伯所掌管的典禮: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

    所以祭祀不按禮制就不莊嚴肅穆;喪葬不按禮制,違背死者意願,不顧活人想法的人就會增多;冠禮婚禮不按禮制,男一女就會錯過人生的時序;接待客人不按禮制,則朝拜便失去威儀;軍隊不按禮制,部隊的紀律就會混亂。

    治國修身,禮的關系都很大。

     “自周朝滅亡後,王道衰落、禮儀斯文秩序大亂,禮樂征伐由諸侯決定,《小雅》被廢,舊的禮樂制度缺失。

    所以韓宣到魯國,學習周公的德政;叔侯在晉國,辨識郊祭的儀節。

    戰國時期相互交戰,禮教更是衰落。

    暴秦焚書坑儒,禮儀制度差不多廢除幹淨。

    漢朝剛建立時百廢待興,還讓叔孫通在野外演習朝廷禮儀,才知道帝王的尊貴。

    漢朝以後,戰亂不停,禮制有增有減,有的憑武功橫行天下,有的喜歡黃老的學說,禮儀的具體規定沒有發展。

    到東漢時曹褒,在南宮整理禮書共一百多篇,雖說寫在竹簡上,但沒有上奏。

    此後戰亂不停,文章散失。

    規章制度、禮儀文書在戰亂中遭到破壞。

    到晉朝制定新的禮制,先有荀觊,又有摯虞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後來晉朝滅亡,禮儀制度傳下來的很少。

    東晉創立,沿用而已,無力整肅民風。

     “陛下英明,建立梁朝,撥亂靠武力,治國靠文治,功成後就要作樂,業就後就要制禮。

     “自齊永明三年(485)開始修定五禮,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書請求制定一代的禮樂制度,當時參與這一活動的有前後兩朝的學士十人,專門修訂五禮,咨詢禀告将軍丹一陽一尹王儉,學士也住在郡中,經過好幾年,也未完成。

    文憲死後,有關禮文散失,後又将此事交付國子監祭酒何胤,九年過去了,仍然沒有完成。

    建武四年(497),何胤回到東山,齊明帝又将此事委托給尚書令徐孝嗣,永元年間,徐孝嗣又因此遭禍,文稿散失不少,當時又将收集的文稿,暫且交給尚書左丞蔡仲熊、骁騎将軍何佟之,共同負責此事。

    當時修禮的人住在國子學中門外,東昏一朝,戰火不斷,禮書文稿又散失一大半。

    天監元年(502),何佟之上書講明設置損減的原則,皇帝下令讓他仔細編訂,并讓大臣商議。

    當時尚書認為,朝政剛立,國家還不太平,等安定以後,再來修訂,想暫且省削禮局。

    皇帝下诏說:‘禮樂制度被破壞,使得國家、個人行一事不統一,應該按實際情況修定,作為标準,但過去修撰時按私情選定人員不按學識,隻憑貴人的意願不參照古人,所以多年不能完成,有名無實。

    禮制既然是治國的前提,你們可以挑選人選,人員定下後,就可編撰。

    ’于是尚書仆射沈約等人建議,請求五禮分别設舊學士一人,每人分别推薦學士二人,相互幫助,抄錄撰寫。

    對有疑問的條目,按照前漢石渠閣、後漢白虎通兩個文本追根求源進行決斷。

    于是讓舊學士右軍記室參軍明山賓負責吉禮,中軍騎兵參軍嚴植之負責兇禮,中軍田曹行參軍兼太常丞賀王易負責賓禮,征虜記室參軍陸琏負責軍禮,右軍參軍司馬..負責嘉禮,尚書左丞何佟之總負責。

    何佟之死後,鎮北咨議參軍伏日恒代替他。

    後來又讓伏日恒代替嚴植之負責兇禮。

    不久伏日恒升官,讓五經博士缪昭負責兇禮。

    又因為禮儀深奧廣博,記載不全,為了集思廣益,共同讨論,又讓鎮北将軍丹一陽一尹沈約、太常卿張充和我三人共同負責此事。

    後來我又接到皇帝的诏令,全盤負責五禮修撰。

    最後又讓中書侍郎周舍、庾於陵二人參知此事。

    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分管各禮的學士應先提出看法,咨詢五禮舊學士和參知,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最後決定。

    可疑的條目一多,花的時間就長,新意不少,沒有哪一個判斷不是引經據典,條理清晰,分析入微,以前的學者所沒有解釋,後來的學者從未聽說過。

    所有的奏書、裁決都記在篇目前。

     “五禮之中繁簡不同,所以不能同時完成。

    《嘉禮儀注》在天監六年(507)五月七日交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