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傳
關燈
小
中
大
徐勉字修仁,東海郯縣人。
祖父名長宗,宋高祖霸府行參軍,父親名融,南昌相。
徐勉父親早死,家庭貧寒,從小一便磨砺出堅強的意志和清高的氣節。
六歲那年,連綿大雨不停,家人祈求雨停天晴,徐勉寫了一篇文章,受到年高而有道德學問的人稱贊。
長大後專心好學。
剛入官一場時為國子生。
太尉文憲公王儉當時任國子監祭酒,時常稱徐勉有宰相輔國的能力。
射策中舉,補任酉一陽一王國侍郎。
不久遷任太學博士、鎮軍參軍、尚書殿中郎,後因公事免官。
又任中兵郎、領軍長史。
琅笽的王元長才氣和名聲很高,曾想結識徐勉,時常托人去請他。
徐勉對人說:“王元長名氣大聲望高,很難收斂鋒芒。
”不久王元長遭禍殃,當時人沒有不信服徐勉的機警與遠見。
起初徐勉同長沙宣武王交往時,高祖很器重欣賞他。
起義軍到京城時,徐勉在新林谒見高祖,禮遇很高,讓他管理書記事務。
高祖即帝位,拜任中書侍郎,遷建威将軍、後軍咨議參軍、本邑中正、尚書左丞。
掌握大權和王法,舉薦、糾彈不少人,當時評論他很稱職。
天監二年(503),任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參掌選考舉人。
遷侍中。
當時王朝軍隊北伐,烽火台戰報不停。
徐勉掌管軍事情報,日夜不停地工作,時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時,一大群狗都警惕地對他狂叫。
徐勉感歎地說:“我憂國忘家,才造成這個樣子。
我死了以後,也是傳記中的一件事迹。
”六年(507),任給事中、五兵尚書,遷吏部尚書。
徐勉任主考官,倫理關系井然,既會寫文章,又很有口才,雖文件堆滿辦公桌,且有很多客人,應對如流,手裡還揮筆不停。
他還能公平對待各家各姓,不偏一愛一袒護任何人。
時常同學生夜間集會,有位叫虞皓的客人懇求擔任詹事五官,徐勉很嚴肅地說:“今晚隻能談論風和月,不便談公事。
”所以當時人都信服他大公無私。
後又任他為散騎常侍、遊擊将軍,沒有正式封授,改任太子右衛率。
遷左衛将軍、太子中庶子,服侍太子。
昭明太子還很小,诏令徐勉管理東宮事務。
太子對他很尊重,遇事即向他請教征詢。
太子曾在殿内講解《孝經》,臨川靖惠王、尚書令沈約任太傅、少傅,徐勉和國子監祭酒為執經,王瑩、張稷、柳忄登、王..為侍講。
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很好,徐勉多次推謝。
又寫信給沈約,請求換任太子侍讀,皇帝不同意,然後才就任執經。
轉任太子詹事、雲騎将軍。
不久又加封散騎常侍,遷尚書右仆射,仍保留太子詹事職務。
又改任侍中,多次請求解除宮中職務,皇帝下诏書勸慰他,并不同意辭職。
當時人們辦理喪事,多不遵守禮制,早晨死去傍晚就殡葬,以快速為時尚。
徐勉上奏說:“《禮記137·翔。
損害人情天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況且孝子死去親人時,心情很悲痛,喪事多由他人辦理,一愛一與憎在其間誰占主要很難說得清,如果察看時有疏忽,本來沒有死卻認為死了,即使是萬分之一的概率,也會讓人十分怨恨,感到殘酷,不如過一天再裝殓,滿足孝子盼親人返生的希望。
請求從今後士人百姓,全都依照古代禮制,死後三天才裝棺。
如有不遵循,嚴加懲處。
”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奏疏。
不久授任宣惠将軍,并設置佐史,仍保留原任的侍中、仆射職位。
又加任尚書仆射、中衛将軍。
徐勉因為舊時的恩情,破格提升為重臣,對皇上盡心盡力。
隻要知道的事情便全力去作。
從選辟的小職到現在的高位,時常擔任選拔人才的官職,很受士人的歡迎。
皇室及官府中的事情從來不向外透漏消息。
每次上書反映情況總是把草稿燒掉。
通曉書經史迹,朝廷禮儀、國家典章、婚禮、冠禮、吉禮、兇禮,徐勉皆參與策劃制定。
普通六年(525),上書奏請制定五禮說: “臣聽說‘一陰一與一陽一是天運行的規則,仁與義是人發展的規則’,所以說‘用道德來引導,用禮儀來規範’。
禮儀能夠安定君位、治理民衆、弘揚
祖父名長宗,宋高祖霸府行參軍,父親名融,南昌相。
徐勉父親早死,家庭貧寒,從小一便磨砺出堅強的意志和清高的氣節。
六歲那年,連綿大雨不停,家人祈求雨停天晴,徐勉寫了一篇文章,受到年高而有道德學問的人稱贊。
長大後專心好學。
剛入官一場時為國子生。
太尉文憲公王儉當時任國子監祭酒,時常稱徐勉有宰相輔國的能力。
射策中舉,補任酉一陽一王國侍郎。
不久遷任太學博士、鎮軍參軍、
又任中兵郎、領軍長史。
琅笽的王元長才氣和名聲很高,曾想結識徐勉,時常托人去請他。
徐勉對人說:“王元長名氣大聲望高,很難收斂鋒芒。
”不久王元長遭禍殃,當時人沒有不信服徐勉的機警與遠見。
起初徐勉同長沙宣武王交往時,高祖很器重欣賞他。
起義軍到京城時,徐勉在新林谒見高祖,禮遇很高,讓他管理書記事務。
高祖即帝位,拜任中書侍郎,遷建威将軍、後軍咨議參軍、本邑中正、尚書左丞。
掌握大權和王法,舉薦、糾彈不少人,當時評論他很稱職。
天監二年(503),任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參掌選考舉人。
遷侍中。
當時王朝軍隊北伐,烽火台戰報不停。
徐勉掌管軍事情報,日夜不停地工作,時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時,一大群狗都警惕地對他狂叫。
徐勉感歎地說:“我憂國忘家,才造成這個樣子。
我死了以後,也是傳記中的一件事迹。
”六年(507),任給事中、五兵尚書,遷吏部尚書。
徐勉任主考官,倫理關系井然,既會寫文章,又很有口才,雖文件堆滿辦公桌,且有很多客人,應對如流,手裡還揮筆不停。
他還能公平對待各家各姓,不偏一愛一袒護任何人。
時常同學生夜間集會,有位叫虞皓的客人懇求擔任詹事五官,徐勉很嚴肅地說:“今晚隻能談論風和月,不便談公事。
”所以當時人都信服他大公無私。
後又任他為散騎常侍、遊擊将軍,沒有正式封授,改任太子右衛率。
遷左衛将軍、太子中庶子,服侍太子。
昭明太子還很小,诏令徐勉管理東宮事務。
太子對他很尊重,遇事即向他請教征詢。
太子曾在殿内講解《孝經》,臨川靖惠王、尚書令沈約任太傅、少傅,徐勉和國子監祭酒為執經,王瑩、張稷、柳忄登、王..為侍講。
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很好,徐勉多次推謝。
又寫信給沈約,請求換任太子侍讀,皇帝不同意,然後才就任執經。
轉任太子詹事、雲騎将軍。
不久又加封散騎常侍,遷尚書右仆射,仍保留太子詹事職務。
又改任侍中,多次請求解除宮中職務,皇帝下诏書勸慰他,并不同意辭職。
當時人們辦理喪事,多不遵守禮制,早晨死去傍晚就殡葬,以快速為時尚。
徐勉上奏說:“《禮記137·翔。
損害人情天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況且孝子死去親人時,心情很悲痛,喪事多由他人辦理,一愛一與憎在其間誰占主要很難說得清,如果察看時有疏忽,本來沒有死卻認為死了,即使是萬分之一的概率,也會讓人十分怨恨,感到殘酷,不如過一天再裝殓,滿足孝子盼親人返生的希望。
請求從今後士人百姓,全都依照古代禮制,死後三天才裝棺。
如有不遵循,嚴加懲處。
”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奏疏。
不久授任宣惠将軍,并設置佐史,仍保留原任的侍中、仆射職位。
又加任尚書仆射、中衛将軍。
徐勉因為舊時的恩情,破格提升為重臣,對皇上盡心盡力。
隻要知道的事情便全力去作。
從選辟的小職到現在的高位,時常擔任選拔人才的官職,很受士人的歡迎。
皇室及官府中的事情從來不向外透漏消息。
每次上書反映情況總是把草稿燒掉。
通曉書經史迹,朝廷禮儀、國家典章、婚禮、冠禮、吉禮、兇禮,徐勉皆參與策劃制定。
普通六年(525),上書奏請制定五禮說: “臣聽說‘一陰一與一陽一是天運行的規則,仁與義是人發展的規則’,所以說‘用道德來引導,用禮儀來規範’。
禮儀能夠安定君位、治理民衆、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