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傳

關燈
垂遣其弟慕容農讨伐句骊,恢複二郡。

    垂死,子慕容寶立,以句骊王安為平州刺史,封遼東、帶方二國王。

    安開始設置長史、司馬、參軍官,後攻占了遼東郡。

    至孫高琏,在晉安帝義熙年間,初次上表通貢納,經宋、齊二朝均授予爵位,年百餘歲死。

    子雲,齊隆昌年間,以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征東大将軍、樂一浪一公。

    高祖即位,進雲為車騎大将軍。

    天監七年(508),诏曰:“高骊王樂一浪一郡公雲,誠心可鑒,接連前來進貢,當高升其職位俸祿,以弘大朝廷禮制。

    可為撫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常侍、都督、王均如故。

    ”十一年(512),十五年(516),屢次遣使進貢。

    十七年(518),雲死,子安繼立。

    普通元年(520),诏以安襲封父爵,為持節、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甯東将軍。

    七年(526),安卒,子延繼位,遣使者進貢,诏以延承襲爵位。

    中大通四年(532),六年(534),大同元年(535),七年(541),屢次上表獻土産。

    太清二年(548),延卒,诏以其子襲延之爵位。

     百濟國 百濟,先前東夷有三個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

    弁韓、辰韓各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

    大國萬餘家,小一柄一數千家,總共有十萬餘戶,百濟即為其中之一。

    後逐漸強大,兼并各小一柄一。

    其國本來與句骊同在遼東之東,晉代時句骊既已掠占有遼東,百濟也占據了遼西、晉平二郡之地,自行設置了百濟郡。

    晉太元年間王須,義熙年間王餘映,宋元嘉年間王餘毗,均派人來獻奴隸。

    餘毗死,立子慶。

    慶死,子牟都繼位。

    都死,立子牟太。

    齊永明年間,除牟太為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大将軍、百濟王。

    天監元年(502),晉号為征東将軍。

    不久為高句骊所敗,連年衰弱,遷居于南韓之地。

    普通二年(521),王餘隆又開始遣使上表,自稱“累破句骊,今始與通好”。

    于是百濟又成了強國。

    這一年,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大将軍百濟王餘隆,屏守海外,遠修貢納,誠心歸附,朕十分贊賞。

    當按照舊制,授予官職。

    可為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甯東大将軍、百濟王。

    ”五年(524),餘隆死,诏又以其子明為持節、督百濟諸軍事、綏東将軍、百濟王。

    稱其王都曰固麻,稱邑為檐魯,正如中國之稱郡縣。

     其國有二十二檐魯,均以子弟宗族分别據守之。

    其人一體長,衣服潔淨。

    其國鄰近倭國,很有一些紋身之人。

    現在其言語、服飾紋樣與高骊差不多,隻有行路時不打拱、行拜禮時不伸足這兩點不同。

    稱帽為冠,上衣為複衫,褲子為衤軍。

    其言語參合華夏,也是秦韓之遺俗。

    中大通六年(534),大同七年(541),多次派使者獻土産;并求贈《涅..》等經義,《一毛一詩》博士,及工匠、畫師等,敕令均給之。

    太清三年(549),不知京師為賊寇所據,仍派使者進貢;到京以後,見到宮城荒蕪毀壞,均痛哭流涕。

    侯景大怒,拘囚了他們,待到景亂平,才得以回國。

     新羅國 新羅,其先祖本為辰韓族。

    辰韓也叫秦韓,相隔萬裡,傳說秦時流亡之人逃避服役來到馬韓,馬韓割出其東邊之地讓他們留居,因是秦人,故稱之為秦韓。

    其言語稱呼與中國人相似,稱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觞。

    相呼均為徒,這與馬韓不同。

    又辰韓王常以馬韓人來作,世代接續,辰韓人不得自立為王,表明其為流移之人,總是為馬韓所挾制。

    辰韓初有六國,漸漸分為十二國,新羅則是其中之一。

    其國在百濟東南五千餘裡。

    其地東臨大海,南北與句骊、百濟接壤。

    魏時叫新盧,宋時叫親羅,或稱斯羅。

    其國小,不能自行遣使通問。

    普通二年(521),王姓募名秦,初次派使者随百濟進獻土産。

     其俗稱城為健牟羅,其邑在内者稱啄評,在外者稱邑勒,也相當于中國的郡與縣。

    國中有六啄評,五十二邑勒。

    土地肥一美,适于種植五谷。

    多産桑麻,用作缣布。

    役使牛馬。

    男一女有别。

    其官名,有子贲旱支、齊旱支、谒旱支、壹告支、奇貝旱支。

    其帽子稱為遺子禮,上衣稱為尉解,褲子為柯半,靴子稱為洗。

    其行拜禮及行步則與高句骊相似。

    無文字,刻木以為書信。

    語言依靠百濟轉譯而後才得相通。

     倭國 倭國,自稱是太伯之後。

    土俗均紋身。

    距帶方一萬二千餘裡,大約在會稽之東,相隔極其遼遠。

    從帶方到倭,順海水航行,經韓國,忽東忽南,經過七千餘裡才得跨越一海。

    海闊千餘裡,名瀚海,至一支國,又穿越一海千餘裡,名未盧國。

    又往東南陸行五百裡,至伊都國。

    又往東南行百裡,至奴國。

    又往東行百裡,至不彌國。

    又往南行水路二十裡,至投馬國。

    又往南行水路十日,行陸路一月,至邪馬台國,此即倭王所居。

    其官有伊支馬,其次為彌馬獲支,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