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老郎官犯顔救魏尚賢丞相當面劾鄧通

關燈
問,付諸冰閣了。

    惟丞相張蒼,自被公孫臣奪寵,辄稱病不朝,且年已九十左右,原是老邁龍鐘,不堪任事,因此遷延年餘,終緻病免。

    文帝本欲重任窦廣國。

    轉思廣國乃是後弟,屬在私親,就使他著有賢名,究不宜示人以私。

    廣國果賢,何妨代相。

    文帝自謂無私,實是懲諸呂覆轍,乃有此舉。

    乃從舊臣中采擇一人,得了一個關内侯申屠嘉,先令他為禦史大夫,旋即升遷相位,代蒼後任。

    蒼退歸陽武原籍,口中無齒,食乳為生,享壽至百餘歲,方才逝世。

    那申屠嘉系是梁人,曾随高祖征戰有功,得封列侯,年紀亦已垂老,但與張蒼相比,卻還相差二三十年。

    平時剛方廉正,不受私谒,及進為丞相,更是嫉邪秉正,守法不阿。

    一日入朝奏事,蓦見文帝左側,斜立着一個侍臣,形神怠弛,似有倦容,很覺得看不過去。

    一俟公事奏畢,便将侍臣指示文帝道:“陛下若寵愛侍臣,不妨使他富貴,至若朝廷儀制,不可不肅;願陛下勿示縱容!”文帝向左一顧,早已瞧着,但恐申屠嘉指名劾奏,連忙出言阻住道:“君且勿言,我當私行教戒罷了。

    ”嘉聞言愈憤,勉強忍住了氣,退朝出去。

    果然文帝返入内廷,并未依着前言,申戒侍臣。

     究竟這侍臣姓甚名誰?原來叫做鄧通。

    現任大中大夫。

    通本蜀郡南安人,無甚才識,隻有水中行船,是他專長。

    輾轉入都,謀得了一個官銜,号為黃頭郎,黃頭郎的職使,便是禦船水手,向戴黃帽,故有是稱。

    通得充是職,也算僥幸,想甚麼意外超遷,偏偏時來運至,吉星照臨,一小小舵工,竟得上應禦夢,平地升天。

    說将起來,也是由文帝懷着迷信,誤把那庸夫俗子,看做奇材。

    先是文帝嘗得一夢,夢見自己騰空而起,幾入九霄,相距不過咫尺,竟緻力量未足,欲上未上,巧來了黃頭郎,把文帝足下,極力一推,方得上登天界。

    文帝非常喜歡,俯瞰這黃頭郎,恰隻見他一個背影,衣服下面,好似已經破裂,露出一孔。

    正要喚他轉身,詳視面目,适被雞聲一叫,竟緻驚醒。

    文帝回思夢境,曆曆不忘,便想在黃頭郎中,留心察閱,效那殷高宗應夢求賢故事,冀得奇逢。

     是讀書入魔了。

     是日早起視朝,幸值中外無事,即令群臣退班,自往漸台巡視禦船。

    漸台在未央宮西偏,旁有滄池,水色皆蒼,向有禦船停泊,黃頭郎約數十百人。

    文帝吩咐左右,命将黃頭郎悉數召來,聽候傳問。

    黃頭郎不知何用?隻好戰戰兢兢,前來見駕。

    文帝待他拜畢,俱令立在左邊,挨次徐行,向右過去。

    一班黃頭郎,遵旨緩步,行過了好幾十人,巧巧輪着鄧通,也一步一步的照式行走,才掠過禦座前,隻聽得一聲綸音,叫道立住,吓得鄧通冷汗直流,勉強避立一旁。

    等到大衆走完,又聞文帝傳谕,召令過問。

    通隻得上前數步,到禦座前跪下,俯首伏着。

    至文帝問及姓名,不得不據實陳報。

    嗣聽得皇言和藹,拔充侍臣,方覺喜出望外,叩頭謝恩。

    文帝起身回宮,叫他随着,他急忙爬起,緊緊跟着禦駕,同入宮中。

    黃頭郎等遠遠望見,統皆驚異,就是文帝左右的随員,亦俱莫名其妙;于是互相推測,議論紛紛。

    我也奇怪。

    其實是沒有他故,無非為了鄧通後衣,适有一孔,正與文帝夢中相合,更兼鄧(繁體作鄧)字左旁,是一登字,文帝還道助他登天,應屬此人,所以平白地将他拔擢,作為應夢賢臣。

    實是呆想。

    後來見他庸碌無能,也不為怪,反且日加寵愛。

    通卻一味将順,雖然沒有異技,足邀睿賞,但能始終不忤帝意,已足固寵梯榮。

    不到兩三年,竟升任大中大夫,越叨恩遇。

    有時文帝閑遊,且順便至通家休息,宴飲盡歡,前後賞賜,不可勝計。

     獨丞相申屠嘉,早已瞧不上眼,要想捽去此奴,湊巧見他怠慢失儀,樂得乘機面劾。

    及文帝出言回護,憤憤退歸,自思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遣人召通,令至相府議事,好加懲戒。

    通聞丞相見召,料他不懷好意,未肯前往,那知一使甫去,一使又來,傳稱丞相有命,鄧通不到,當請旨處斬。

    通驚慌的了不得,忙入宮告知文帝,泣請轉圜。

    文帝道:“汝且前去,我當使人召汝便了。

    ”這是文帝長厚處。

    通至此沒法,不得不趨出宮中,轉詣相府。

    一到門首,早有人待着,引入正廳,但見申屠嘉整肅衣冠,高坐堂上,滿臉帶着殺氣,好似一位活閻羅王。

    此時進退兩難,隻好硬着頭皮,向前參谒,不意申屠嘉開口一聲,便說出一個斬字!有分教: 嚴厲足驚庸豎膽,剛方猶見大臣風。

     畢竟鄧通性命如何,且至下回分解。

    語有之;觀過知仁;如本回叙述文帝,莫非過舉,但能改過不吝,尚不失為仁主耳。

    文帝之懲辦魏尚,罪輕罰重,得馮唐數語而即赦之,是文帝之能改過,即文帝之能全仁也。

    他如公孫臣幹進于先,新垣平售欺于後,文帝幾堕入迷團,複因片語之上陳,舉新垣平而誅夷之,是文帝之能改過,即文帝之能全仁也。

    厥後因登天之幻夢,授水手以高官,濫予名器,不為無咎。

    然重丞相而輕幸臣,卒使鄧通之應召,使得示懲,此亦未始因過見仁之一端也。

    史稱文帝為仁君,其尚非過譽之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