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回 張之洞上書論繼統 崇皇帝奉旨鎮熱河

關燈
話說衆王大臣等奉到此旨,都到内閣會議。

    禮親王世铎道:“此乃奉旨交議事情,衆位有意見,不妨說出來,大家斟酌斟酌。

    ” 衆人都道:“我等伺候王爺,正要請王爺的示下。

    ” 世鋒道:“繼統的事情,與建儲有什麼分别?本朝家法,從不曾建過儲,雍正七年,世宗憲皇帝明降渝旨,内有‘建儲關系宗社民生’的可易言。

    我朝聖聖相承,皆未有先正青宮,而後踐天位。

    乃開萬壽無疆之基業,是我朝之國本。

    有至深厚者,愚人固不能知也,等語。

    繼統與建儲,如果不甚分别,茲事體大,似非做臣子的所應參議。

    ” 衆人聽了,唯唯稱是。

    于是衆人公拟了一張奏稿,複奏上去,無非都是“我皇上缵承大位,天眷誕膺,以文宗之統為重,自必以穆宗之統為心。

    将來神器所歸,必能斟酌盡善。

    守列聖之成憲,奉天下以無私。

    此固海内所共欽,而非此時所得預拟者也”等模棱語。

    散會回家,撫心自問,覺着今兒這一議,真有點子對吳可讀不起,于是各抒意見,各用心思,你也上一折,我也上一折,反倒熱鬧起來。

    徐桐、翁同和、潘祖蔭、張之洞、黃體芳、李瑞棻都有奏撸卻是張之洞的,最說得透避,其辭道:竊謂穆宗毅皇帝立嗣,繼嗣即是繼統。

    此出于兩宮皇太後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而即為我皇上所深願也,乃萬古不磨之義,将來必踐之言。

    臣敬吳可讀至忠至烈,猶謂其于不必慮者而過慮,于所當慮者而未及至慮也。

    恭查為穆宗繼嗣之語,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緒元年正月十七日及本年閏三月十七日,三奉懿旨,炳如日星。

    從來人君子孫,凡言繼嗣者,即指缵承大統而言,天子諸侯,并同一理。

    蓋人君以國為體,諸侯不得祖天予,公廟不設于私家。

    苟不承統,何以嗣為?下至三代之世卿大夫,漢魏以至本朝之世爵世職,但雲以某為嗣,即是紹封襲蔭,故繼嗣、繼統毫無分别。

    遍稽群經諸史,從無異說。

    其分繼統、繼嗣為兩事者,乃明代張璁桂萼之怪妄謬之說。

    高宗純皇帝欽定《儀禮義疏》,早已辭而辟之矣。

     今懿旨申命,至于再三,金匮寶錄,何待他求。

    設有迷妄小人,舞文翻案,則廷臣中凡讀書識字者,皆得執簡而争,所謂不必慮者一也。

    前代人君授受之際,事變誠多,然就該主事所舉二事論之:宋太宗背太祖而害其侄沂德王昭,非太宗子也;明景帝背英宗而廢其侄太子見深,非景帝子也。

    若皇上以皇子嗣穆宗,名曰先朝之繼體,實即今日之麟振,有何嫌疑?有何吝惜?以皇上仁孝之聖質,受兩宮皇太後高厚之殊恩,起自宗支,付之神器,必不忍負皇太後,必不忍負穆宗!且夫遵慈命,孝也;笃天顯,友也;使皇子廣孝思于不匮,慈也;躬膺寶祚,而使大統名分歸之于先帝,讓也。

    無損于實,而四美具焉。

    中主亦能勉為之,況聖主乎?所謂不必慮者二也。

    該主事所慮趙普、黃(王厷)之輩,誠難保其必無。

    然忠佞不齊,數年前曾有請頒鐵券之廣安矣。

    大小臣王,豈遂絕無激發?明世宗紊大統而昵私親者,以興獻王已沒,故得藉親恩,恣為趙禮,群臣不能抗也。

    假使興獻王在,必尚能以禮自處,少加裁制。

    今醇親王天性最厚,忠直恪恭,該主事既知其賢,萬一果如所慮,他日有人妄進異言,醇親王受累朝之厚恩,必能出一言以救正,所謂不必慮者三也。

    然竟如該主事所謂明降懿旨,将來大統仍歸穆宗之嗣子,意則無可易矣,詞則未盡善也。

     緣前奉懿旨,謂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為嗣。

    若參以該主事之說,是一生而已定為後之義,即一生而已定大寶之傳,合并為一,将類建儲。

    我朝家法,以立儲為大戒,高宗九降綸音,萬分剀切。

    今若建之,有違家法,所謂未及慮者一也。

    前代儲貳,讒構奪嫡,流弊已多,今被以紹統之高名,重以承繼之形迹,較之尋常主器,尤易生嫌,所謂未及慮者二也。

    然此尚非其弊之最甚者也,天位授受,簡在帝心,所以慎重付托,為宗社計也。

    帝堯多男,非止一索。

    聖意所屬,知在何人。

    此時早定,豈不太驟?所謂未及慮者三也。

    今者奉命集議,伏讀此次懿旨,‘即是此意’四字,言簡意赅,至堅至确,天下萬世,誰敢不遵?無可移易者也。

    獨聖意宜尊,家法亦宜守。

     今日之事,約有二說:淺之為穆宗計者,則但如諸臣之議,并請一渾涵懿旨,略謂屢次懿旨,俱已概括。

    皇上孝友性成,必能處置盡善,似乎無所妨矣。

    然而生即承繼,‘即是此意’一語,字字當遵,托諸文辭,則可避建儲之名。

    見諸實事,則俨成一建儲之局。

    他日誕皇子,命承繼,廷臣中為公為私不可知,皆必将援祖訓以争之。

    則承繼之事中止。

    此日以恐類建儲,而承統之旨不能宣,是令皇上轉多難處矣。

     然則深之為穆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