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一 【宋紀一百七十一】

關燈
淮東、西制置司犒水陸應援立功将士。

     癸亥,以鄒應龍薨,辍視朝一日。

    尋贈少保。

     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以朝政日非,憂憤成疾,是月,薨。

    旋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

    皇後遣人覆視之,唯琴阮十馀,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十卷,乃止。

    楚材博極群書,旁通天文、術數;居官以匡國濟民為己任,群臣無與為比。

    後追封廣甯王,谥文正。

     六月,庚午朔,以餘玠言沔州都統制、權遂甯府雲拱,因成都之擾,殺奪民财,襲劫龍石泉郡印;權知潼川府張涓,叙軍無紀,殺掠平民;诏并追毀勒停,拱竄瓊州,涓昭州。

     以呂文德兼淮西招撫使,兼知濠州,節制濠、豐、壽、毫州軍。

     癸酉,诏王福暫屯揚州,同共措置秋防。

     乙亥,賜進士留夢炎以下四百二十四人及第、出身。

     诏:“安豐軍策應解壽春圍将士,補官資有差。

    ”又诏:“壽春受圍将士,有全城卻敵之功,先立賞格,令淮東、西制司從實保明補轉。

    ”又以淮東制司言先來海道立功将士,亦補轉有差。

     丙戌,知樞密院事範鐘乞歸田裡,诏不許。

     蒙古以楊惟中為中書令。

    惟中有膽略,先為太宗所器,奉使西域二十馀國,宣暢國威,敷布政條,俾籍戶口屬吏。

    太宗益欲大用之,及南伐,命于軍前行中書省。

    惟中益嗜學,有濟世志,至是以一相領省事。

     秋,七月,辛醜,分命刑部尚書、監察禦史、卿監、郎官,錄臨安并屬縣、三衙兩廂系囚。

     壬子,诏:“沿淮失業強壯之人,置武勝軍五千人。

    ”從淮西安一撫副使王鑒請也。

     甲子,诏:“項安世正學直節,先朝名儒,可特贈集英殿修撰。

    ” 八月,癸未,诏:“戶部申嚴州縣受租苛取之禁,諸路漕臣察其違者劾之。

    ” 九月,癸卯,右丞相史嵩之以父彌忠病,告假。

    乙巳,彌忠卒。

    丙午,起複嵩之。

     太學生黃恺伯、金九萬、孫翼鳳等百四十四人上書曰:“臣聞君親等天地,忠孝無古今。

    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未有不孝而可以望其忠也。

    宰我問三年之喪而曰‘期可已矣’,其意欲以期年之近易三年之喪,夫子猶以不仁斥之。

    未聞有聞父母垂亡之病而不之問,聞父母己亡之訃而不知奔,有人心天理者,固如是乎!是不特無三年之一愛一于其父母,且無一日之一愛一于其父母矣!宰予得罪于聖門,而若人者,則又宰予之罪人也。

     “且起複之說,聖經所無,而權宜變禮,衰世始有之。

    我朝大臣,若宣弼一身佩社稷安危,進退系天下重輕,所謂國家重臣,不可一日無者也。

    起複之诏,凡五遣使,弼以金革變禮不可用于平世,卒不從命,天下至今誦焉。

    至若鄭居中、王黼輩,頑忍無恥,固持祿位,甘心起複,絕滅天理,卒以釀成靖康之禍。

    往事可覆也。

    彼嵩之何人哉?心術回邪,蹤迹詭秘。

    曩者開督府,以和議隳将士心,以厚資竊宰相位,羅天下之小人以為私一黨一,奪天下之利權以歸私室,蓄謀積累,險不可測,在朝廷一日,則贻一日之禍,在朝廷一歲,則贻一歲之憂,萬口一辭,惟恐其去之不亟也。

    嵩之亡父,以速嵩之之去,中外方以為快,而陛下起複之命已下矣。

     “陛下姑曰,大臣之去不可不留也。

    嵩之不天,聞訃不行,乃徘徊數日,率引一奸一邪,布置要地,弭縫貴戚,買屬貂珰,轉移上心,夤緣禦筆,必得起複之禮,然後徐徐引去。

    大臣佐天子以孝治天下,孝不行于大臣,是率天下而為無父之國矣。

    鼎铛尚有耳,嵩之豈不聞富弼不受起複之事,而乃忍為鄭居中、王黼輩之所為耶? “且陛下所以起複嵩之者,為其折沖萬裡之才與?嵩之本無捍衛封疆之能,徒有劫制朝廷之術。

    彼國内亂,骨肉相殘,天使之也。

    嵩之貪天之功以欺陛下,其意以為三邊雲擾,非我不足以制彼也。

    殊不知敵情叵測,非嵩之之所能制,嵩之徒欲挾制敵之名以制陛下爾。

     “陛下所以起複嵩之者,謂其有經理财用之才與?嵩之本無足國裕民之能,徒有私自封殖之計。

    且國之利源,鹽策為重,今鈔法數更,利之歸于國者十無一二,而聚之于私帑者已無遺算。

    國家之十壤日削,而嵩之之田宅日廣;國家之帑藏日虛,而嵩之之囊橐日厚。

    陛下眷留嵩之,将以利吾國也,殊不知适以贻吾國無窮之害爾! “嵩之敢于無忌憚而經營起複,為有彌遠故智可以效尤。

    然彌遠所喪者庶母也,嵩之所喪者父也;彌遠奔喪而後起複,嵩之起複之後而始奔喪。

    以彌遠之貪墨固位,猶有顧籍,丁艱于嘉定元年十一月之戊午,起複于次年五月之丙申,未有如嵩之之匿喪罔上,殄滅天常,如此其慘也! “且嵩之之為計亦一奸一矣,自入相以來,固知二親耄矣,旦夕圖惟,先為起複張本。

    近畿總饷,本不乏人,而知複未卒哭之馬光祖;京口守臣,豈無勝任,而起複未終喪之許堪。

    故裡巷為十七字之謠曰:‘光祖做總領,許堪為節制,丞相要起複,援例。

    ’夫以裡巷之小民,猶如其一奸一,陛下獨不知之乎?台谏之敢言,台谏嵩之爪牙也;給舍不敢言,給舍嵩之腹心也;侍從不敢言,侍從嵩之肘腑也;執政不敢言,執政嵩之羽翼也。

    嵩之當五内分裂之時,擢一奸一臣以司喉舌,謂其必無一陽一城毀麻之事也;植私一黨一以據要津,謂其必無惠卿反噬之虞也。

     “自古大臣,席一寵一怙勢至于三世,未有不亡人之國者,漢之王氏、魏之司馬是也。

    史氏秉鈞,今三世矣。

    軍旅将校惟知有史氏,天下士大夫惟知有史氏,而陛下之左右前後亦惟知有史氏,陛下之勢,孤立于上,甚可懼也!天欲去之而陛下留之,堂堂中國,豈無君子,獨言一小人而不悟,是陛下欲藝祖三百年之天下壞于史氏之手而後已。

     “麻制有曰:‘趙普當乾德開創之初,勝非在紹興艱難之際,皆從變禮,迄定武功。

    ’夫儗人必于其倫,曾于一奸一深之嵩之而可與趙普諸賢同日語耶?臣愚所謂擢一奸一臣以司喉舌者其驗也。

    麻制又有曰:“謀谂憤兵之聚,邊傳哨騎之馳,況秋高而馬肥,近冬寒而地凜。

    ’方嵩之虎踞相位之時,諱言邊事。

    通州失守,至逾月而後聞;壽春有警,至危急而後告。

    今圖起複,乃密谕詞臣,昌言邊警,張皇事勢以恐陛下,蓋欲行其劫制之謀耳。

    臣愚所謂擢一奸一臣以司喉舌者又其驗也。

     “切觀嵩之自為宰相,動欲守法,至于身,乃佚蕩于禮法之外。

    五刑之屬三千,其罪莫大于不孝。

    若以法繩之,雖加之鈇钺,猶不足謝天下;況複置諸岩岩具瞻之位,其何以訓天下後世耶? “臣等與嵩之本無宿怨私忿,所以争進阙下,為陛下言者,亦欲挈綱常于日月,重名孝于泰山,使天下後世為人臣、人子者,死忠、死孝,以全立身之大節而已。

    孟轲有言:‘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臣等久被教育,此而不言,則人倫掃地矣。

    惟陛下裁之。

    ” 武學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學生劉時舉、王元野、黃道等九十四人,宗學生與寰等三十四人,建昌軍學教授盧钺,相繼上書切谏,皆不報。

     範鐘、劉伯正惡京學生言事,謂皆遊士鼓倡之,諷臨安尹趙與囗逐遊士。

    諸生聞之,益不平,作《扌卷堂文》,與囗遂盡削遊士籍。

     己未,将作監徐元傑言:“史嵩之起複,士論紛然,宜許其舉執政自代。

    ”帝曰:“學校雖是正論,但言之太甚。

    ”元傑雲:“正論是國家元氣,今正論猶在學校,要當保養一線之脈。

    ”元傑又乞引去帝曰:“經筵正賴卿規益,以何事而引去?” 乙醜,雷。

     冬,十月,辛未,诏曰:“朕德弗類,無以格一陰一陽一之和,乃秋冬之交,雷電交至,天威震動,咎證非虛,甚可畏也!今朕避正殿,減常膳,方将反觀内省,回皇天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