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

關燈
危,在此一舉。

    衆寡不敵,豈容一浪一戰,惟當乘高據險,出奇設伏以待之。

    ” 蒙古攻武休關,敗都統李顯忠軍,遂入興元,欲沖大安軍。

    制置使趙彥呐,檄友聞控制大安以保罝口,友聞馳書彥呐曰:“沔一陽一,蜀之險要,吾重兵在此,敵有後顧之憂,必不能越沔一陽一而入蜀。

    又有曹萬、王宣首尾應援,可保必捷。

    大安地勢平曠,無險可守,正敵騎所長而吾步兵所短,況衆寡不敵,豈可以平地控禦?”彥呐不從。

     友聞計以寡擊衆,非乘夜出奇、内外夾擊不可,乃遣弟萬及友諒引兵上雞冠隘,多張旗幟,示敵堅守;自選一精一銳萬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設伏,約曰:“敵至,内以鳴鼓舉火為應,外呼殺聲。

    ”蒙古兵果至,萬出逆戰。

    蒙古巴圖魯及塔爾海帥步騎萬馀人往來搏戰,矢石如雨,萬身被數創,令諸軍舉烽。

    友聞分所部為三以禦敵,親帥一精一兵三千人疾馳至隘下,先遣統領劉虎帥敢死士五百人沖敵前鋒,不動。

    友聞仍伏三百騎道旁,而令虎銜枚突陣。

    會大風雨,諸将請曰:“雨不止,淖濘沒足,宜俟少霁。

    ”友聞叱曰:“敵知我伏兵在此,緩必失計。

    ”遂擁兵齊進。

    西軍素以綿裘代鐵甲,經雨濡一濕,不利步鬥。

    黎明,蒙古以鐵騎四面圍繞,友聞歎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血戰愈厲,與萬俱死,軍盡沒。

    蒙古兵遂長驅人蜀。

    事聞,賜友聞谥毅節。

     金既亡,唯秦、鞏二十馀州久未下。

    耶律楚材言:“往年吾民逃罪,或萃于此,故以死拒戰。

    若許以不殺,将不攻自下矣!”诏皇子庫端招谕,諸州皆降。

    惟會州都總管郭斌,猶為金守,蒙古兵攻之,斌聚城中金銀銅鐵雜鑄為砲以擊攻者,殺牛馬輕食戰士,蒙古兵不能猝拔。

    冬,十月,食盡,斌命積薪于州廨,呼集家人及将校妻女,自一焚之,率将士于火前持滿以待。

    城破,兵填委以入,戰久,士率有弓絕矢盡者,挺身入火中。

    斌獨上大草積,以門扉自蔽,發矢無不中者,矢盡,自一焚。

    有女奴自火中抱兒出,授人曰:“将軍盡忠,忍使絕嗣?此其兒也,幸哀而收之。

    ”言訖,複投火死。

    蒙古将安笃爾聞之,命保其孤。

     壬寅,蒙古破固始縣,淮西将呂文信、杜林率潰卒數萬叛。

    六安、霍丘皆為群盜所據。

     丙午,蒙古庫端兵破宕昌,殘階州,攻文州。

    知州劉銳、通判趙汝曏乘城固守,晝夜搏戰。

    安笃爾率砲手為先鋒,攻之久不下,諜知城中無井,乃奪其汲道。

    兵民水不入口者半月,卒無叛志。

    安笃爾率勇士梯城先登,銳度不免,集家人,授人藥,皆死。

    幼子同哥,才六歲,飲藥時,猶下拜受之,左右感恸。

    坡破,銳及二子自刎死,汝曏被執,脔殺之,軍民同死者數萬人。

     行大理寺丞趙綝言:“近者暴雨疾雷,上下震懼,罔知所自,宜有以答上天之變。

    ”帝曰:“朕未嘗不恐懼修省。

    ”綝對曰:“願此心罔間,庶可回歉歲為豐年。

    ” 安南國陳日煚遣人入貢。

    制授安南國王,仍賜效忠順化功臣。

     蒙古安笃爾招徠吐蕃諸部族,賜以很符,略定龍州,遂與庫端合兵,進破成都。

    會聞皇子庫春薨,庫端旋棄成都而去。

     十一月,丙辰,臣僚言:“敵踐荊襄,士馬潰失,諸郡月運錢糧,請下湖廣總所具實來上,按月督趣,通前頓積,以備收複招募之用。

    ”從之。

     庚申,度支郎官兼權左司郎官趙必願言:“近臣除授,意向不明,況當天下事變方殷之日,虛鼎席以召老成,意者其未必來。

    ”帝曰:“崔與之既不至,朕委政事于二參。

    ”必願曰:“二參固同心輔政。

    然天朝豈容不早命相?”帝曰:“然”。

     壬戌,倉部郎官蔡節進對,帝曰:“崔與之有疏辭免,未知曷日能來?”節曰:“與之年高,地遠病多,臣料其來未可必。

    ”帝曰:“相位固不可久虛,然亦欲委任得人。

    ”節曰:“天下之勢,危若累一卵一,不可一日無相。

    ”帝是之。

     乙醜,以喬行簡為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魯國公。

     戊辰,诏戒饬百官。

     唐璘疏劾“鄭清之妄庸誤國,乞褫職罷祠。

    其子士昌,招權綱賄,拔庸将為統帥,起贓吏為守臣,請削籍廢棄。

    鄭一性一之懦而多私,一黨一庇一奸一庸。

    臣受其改官舉狀,嘗蒙薦引。

    陛下國事至此,不敢顧私。

    ”璘論事切劘上躬,盡言無隐,帝嚴憚之。

    殿中侍禦史杜範亦劾清之“橫啟邊釁,幾危宗社,及其子招納權賄,貪冒無厭,用朝廷錢帛以易貨外國,且有實狀。

    ”并言:“簽書樞密院李鳴複,與史寅午、彭大雅以賄交結,曲為之地。

    鳴複既不恤父母一之邦,亦何有陛下之社稷!”帝以清之潛邸舊人,鳴複未見大罪,未即行。

    鳴複抗疏自辨,範又極言其寡廉鮮恥,合台劾之,不報,範遂去位。

     壬申,诏蠲被水州郡新舊苗稅、監系贓賞等錢及民間逋欠轉息過本者。

     蒙古昆布哈人淮西蕲、舒、光三州,守臣皆遁。

    昆布哈哈三州人馬糧械越黃州,遊騎自信一陽一趣合肥。

    诏史嵩之援光,趙葵援合肥,陳韡過和州,為淮西聲援。

     蒙古特穆爾岱攻江陵,史嵩之遣孟珙救之。

    珙遣張順先渡江,而自以全師繼其後,變易旌旗服色,循環往來,夜則烈炬照江,數十裡相接。

    又遣趙武等與戰,珙新往節度,遂破蒙古二十四寨,奪所俘二萬口而歸。

     蒙古将察罕攻真州。

    知州邱嶽部分嚴明,守具周悉,蒙古薄城辄敗。

    嶽乘勝出戰于胥浦橋,以強一弩一射殺其緻師者一人,蒙古兵少卻。

    嶽曰:“敵衆十倍于我,不可以力勝也。

    ”乃為三伏,設砲石待之西城。

    兵至,伏起,砲發,殺其骁将,蒙古衆大擾。

    嶽遣勇士襲敵營,焚其廬帳。

    越二日,始引去。

     十二月,辛卯,軍器監兼權樞密副都承旨王埜,請聯絡江、淮,赈恤邊民,讨捕盜賊。

    帝曰:“江、淮之勢如何?”埜言:“不過重一阃之權以統之。

    ”帝曰:“流民可念。

    ”埜曰:“流民紛紛蟻聚,弱者困斃,強者剽掠。

    ”帝為之蹙額,因曰:“江西之寇尚未平。

    ”埜曰:“寇始于衡之酃縣,侵犯吉州,今南安峒寇又發。

    向有淮兵可調,今無以應,遂集鄉丁,合禁軍,共為剿除,非以一官兼總兩路讨捕之事。

    則權不一。

    ”帝曰:“如三節制之類。

    埜曰:“事正如此,願陛下思之。

    ”帝曰:“然。

    ” 诏:“沿江州郡,如遇江經流民入界,多方措置存著,無令暴露,仍于所管官錢米内支撥救濟。

    其間有強壯願為軍者,填刺軍額,收管給請,庶不緻失所,以稱朕勞來安集之意。

    ” 壬寅,左谏議大夫兼侍讀李宗勉言:“沿江諸郡,所在單弱,安有馀力為勞來安集之舉?若不别作措畫,深恐诏旨徒為美觀。

    如安豐、濠梁、曆一陽一管下開順、六合、含山等處,居民渡江,留在江北強壯,結寨拒守,恃其聲勢,因而作過。

    不早收拾,展轉滋蔓,猝難殄滅,恐為敵人所得,宜詳酌科降錢糧告牒,令沿江、淮西制置司亟作措置。

    凡流民過江北者,令陳韡存恤,強壯之留淮北者,令史嵩之遣官招募,不願者,發還本處,籍為民兵,”從之。

     甲辰,诏以來年為熹熙元年。

     诏:“措置會子,務在必行。

    尚慮監司、守令,縱吏為一奸一,奉行不力,令兩監察禦史覺察彈奏。

    ” 國子監主簿豐城徐鹿卿人對,陳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勸懲以收主一柄一,清班著以儲實才,重籓輔以蔽都邑,用閩、越舟師以防海,合東南全力以守江。

     是歲,蒙古中書省課績,以濟南為第一。

    先是河南民北徙至濟南,都元帥、知府事張榮下令民間分屋與地居之,俾得樹畜,且課其殿最,曠野辟為樂土。

    榮,曆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