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客館對孤燈 不世仙緣白眉留尺簡 凍雲迷蜀嶺 幾番腸斷孝女哭衰親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地方,俱都無人知曉。
英瓊閑着無事,除了每日用功外,自己帶着老父親當年所用的許多暗器,滿山去追飛逐走。
有時打來許多野味,便把它用鹽腌了,準備過冬。
她生就天性聰明,加以天生神力,無論什麼武功,一學便會,一會便精。
自從入山到現在,雖然僅止幾個月工夫,學了不少的能耐。
她那輕身之術,更是練得捷比猿揉,疾如飛鳥。
每日遍山縱躍,膽子越來越大,走得也越遠。
李甯除了三五日赴山崖下汲取清泉水,一心隻在探聽那高僧的下落,對女兒的功課無暇稽考。
英瓊怕父親擔心,又來拘束自己,也不對她父親說。
父女二人,每日俱是早出晚歸,習以為常。
漸漸過了一個多月,凝碧崖的下落依舊沒有打聽出來。
這時隆冬将近,天氣日寒。
他們住的這座山洞,原是此山最背風的所在,冬暖夏涼;加以李甯布置得法,洞中燒起一個火盆,更覺溫暖如春,不為寒威所逼。
這日李甯因連日勞頓,在後山深處遭受一點風寒,身體微覺不适。
英瓊便勸他暫緩起床,索性養息些日,再去尋凝碧崖的下落。
一面自己起身下床,取了些儲就的枯枝,生火熬粥,與她父親趕趕風寒,睡一覺發發汗。
起床之時,忽覺身上雖然穿了重棉,還有寒意。
出洞一看,隻見雪花紛飛,兀自下個不住,把周圍的大小山峰和山半許多瓊宮梵宇,點綴成一個瓊瑤世界。
半山以下,卻是一片渾茫,變成一個雪海。
雪花如棉如絮,滿空飛舞,也分不出那雪是往上飛或是往下落。
英瓊生平幾曾見過這般奇景,高興得跳了起來。
急忙進洞報道:"爹爹,外面下了大雪,景緻好看極了!"李甯聞言,歎道: "凝碧崖尚無消息,大雪封山,不想我緣薄命淺一至于此!"英瓊道:"這有什麼要緊?神仙也不能不講道理,又不是我們不去專誠訪尋,是他故意用那種難題來作難人。
他既打算教爹爹的道法,早見晚見還不是一樣?爹爹這大年紀,依女兒之見,索性過了寒冬,明春再說,豈不兩全其美?"李甯不忍拂愛女之意,自己又在病中,便點了點頭。
英瓊便跑到後洞石室取火煮粥,又把昨日在山中挖取的野菜煮了一塊臘肉,切了一盤熟野味。
洞中沒有家具,便把每日用飯的一塊大石頭,滾到李甯石榻之前。
又将火盆中柴火撥旺,才去請李甯用飯。
隻見李甯仍舊面朝裡睡着,微微有些呻吟。
英瓊大吃一驚,忙用手去他頭上身上摸時,隻覺李甯周身火一般熱,原來寒熱加重,病已不輕。
一個弱齡幼女與一個行年半百的老父,離鄉萬裡,來到這深山絕頂之上相依為命,忽然她的老父患起病來,怎不叫人五内如焚!英瓊忍着眼中兩行珠淚,輕輕在李甯耳旁喚道:"爹爹,是哪兒不好過?女兒已将粥煮好,請坐起來,喝一些熱粥,發發汗吧。
"李甯隻是沉睡,口中不住吐出細微的聲音,隐約聽出"凝碧崖"三字。
英瓊知是心病,又加上連日風寒勞碌,寒熱夾雜,時發谵語。
又遇上滿天大雪,下山又遠,自己年幼,道路不熟,無處延醫。
李甯身旁更無第二個人扶持。
不禁又是傷心,又是害怕。
害怕到了極處,便不住口喊"爹爹"。
李甯隻管昏迷不醒,急得英瓊五内如焚,飯也無心吃。
連忙點了一副香燭,跪向洞前,禱告上蒼庇佑。
越想越傷心,便躲到洞外去痛哭一場。
這種慘況,真是哀峽吟猿,無此凄楚。
隻哭得樹頭積雪紛飛,隻少一隻杜鵑,在枝上幫她啼血。
這時雪還是越下越盛。
他們的洞口,在山的最高處,雖然雪勢較稀,可是十丈以外,已分不清東西南北。
英瓊四顧茫茫,束手無計,哭得腸斷聲嘶之際,忽然止淚默想。
想一陣,又哭;哭一會,又進去喚爹;喚不醒,又出來哭。
似這樣哭進哭出,不知有若幹次。
最後一次哭進洞去,恍惚聽得李甯在喚她的小名,心中大喜,将身一縱,便到榻前,忙應:"爹爹,女兒在此。
"誰想李甯仍是不醒,原是适才并未喚她,是自己精神作用。
這一來,越加傷心到了極點,也不再顧李甯聽見哭聲,抱着李甯的頭,一面哭,一面喊。
喊了一會,才聽見李甯說道:"英兒,你哭什麼?我不過受了點涼,心中難過,動彈不得,一會就會好的,你不要害怕。
"英瓊見李甯說話,心中大喜,急忙止住悲泣,便問爹爹吃點粥不。
李甯點了點頭。
英瓊再看粥時,因為适才着急,竈中火滅,粥已冰涼。
急得她重新生火,忙個不住。
眼望着粥鍋燒開,又怕李甯重又昏睡過去,便縱到榻前去看。
偏偏火勢又小,一時不容易煮開,好不心焦。
好容易盼到粥熱,因李甯生病,不敢叫他吃葷,連忙取了一些鹹菜,連同稀粥,送到榻前。
将李甯扶起,一摸頭上,還是滾熱。
便用枕被墊好背腰,自己端着粥碗,一手拈起鹹菜,一口粥一口菜地喂與父親吃。
李甯有兼人的飯量,英瓊巴不得李甯吃完這碗再添。
誰想李甯吃了多半碗,便自搖頭,重又倒下。
英瓊閑着無事,除了每日用功外,自己帶着老父親當年所用的許多暗器,滿山去追飛逐走。
有時打來許多野味,便把它用鹽腌了,準備過冬。
她生就天性聰明,加以天生神力,無論什麼武功,一學便會,一會便精。
自從入山到現在,雖然僅止幾個月工夫,學了不少的能耐。
她那輕身之術,更是練得捷比猿揉,疾如飛鳥。
每日遍山縱躍,膽子越來越大,走得也越遠。
李甯除了三五日赴山崖下汲取清泉水,一心隻在探聽那高僧的下落,對女兒的功課無暇稽考。
英瓊怕父親擔心,又來拘束自己,也不對她父親說。
父女二人,每日俱是早出晚歸,習以為常。
漸漸過了一個多月,凝碧崖的下落依舊沒有打聽出來。
這時隆冬将近,天氣日寒。
他們住的這座山洞,原是此山最背風的所在,冬暖夏涼;加以李甯布置得法,洞中燒起一個火盆,更覺溫暖如春,不為寒威所逼。
這日李甯因連日勞頓,在後山深處遭受一點風寒,身體微覺不适。
英瓊便勸他暫緩起床,索性養息些日,再去尋凝碧崖的下落。
一面自己起身下床,取了些儲就的枯枝,生火熬粥,與她父親趕趕風寒,睡一覺發發汗。
起床之時,忽覺身上雖然穿了重棉,還有寒意。
出洞一看,隻見雪花紛飛,兀自下個不住,把周圍的大小山峰和山半許多瓊宮梵宇,點綴成一個瓊瑤世界。
半山以下,卻是一片渾茫,變成一個雪海。
雪花如棉如絮,滿空飛舞,也分不出那雪是往上飛或是往下落。
英瓊生平幾曾見過這般奇景,高興得跳了起來。
急忙進洞報道:"爹爹,外面下了大雪,景緻好看極了!"李甯聞言,歎道: "凝碧崖尚無消息,大雪封山,不想我緣薄命淺一至于此!"英瓊道:"這有什麼要緊?神仙也不能不講道理,又不是我們不去專誠訪尋,是他故意用那種難題來作難人。
他既打算教爹爹的道法,早見晚見還不是一樣?爹爹這大年紀,依女兒之見,索性過了寒冬,明春再說,豈不兩全其美?"李甯不忍拂愛女之意,自己又在病中,便點了點頭。
英瓊便跑到後洞石室取火煮粥,又把昨日在山中挖取的野菜煮了一塊臘肉,切了一盤熟野味。
洞中沒有家具,便把每日用飯的一塊大石頭,滾到李甯石榻之前。
又将火盆中柴火撥旺,才去請李甯用飯。
隻見李甯仍舊面朝裡睡着,微微有些呻吟。
英瓊大吃一驚,忙用手去他頭上身上摸時,隻覺李甯周身火一般熱,原來寒熱加重,病已不輕。
一個弱齡幼女與一個行年半百的老父,離鄉萬裡,來到這深山絕頂之上相依為命,忽然她的老父患起病來,怎不叫人五内如焚!英瓊忍着眼中兩行珠淚,輕輕在李甯耳旁喚道:"爹爹,是哪兒不好過?女兒已将粥煮好,請坐起來,喝一些熱粥,發發汗吧。
"李甯隻是沉睡,口中不住吐出細微的聲音,隐約聽出"凝碧崖"三字。
英瓊知是心病,又加上連日風寒勞碌,寒熱夾雜,時發谵語。
又遇上滿天大雪,下山又遠,自己年幼,道路不熟,無處延醫。
李甯身旁更無第二個人扶持。
不禁又是傷心,又是害怕。
害怕到了極處,便不住口喊"爹爹"。
李甯隻管昏迷不醒,急得英瓊五内如焚,飯也無心吃。
連忙點了一副香燭,跪向洞前,禱告上蒼庇佑。
越想越傷心,便躲到洞外去痛哭一場。
這種慘況,真是哀峽吟猿,無此凄楚。
隻哭得樹頭積雪紛飛,隻少一隻杜鵑,在枝上幫她啼血。
這時雪還是越下越盛。
他們的洞口,在山的最高處,雖然雪勢較稀,可是十丈以外,已分不清東西南北。
英瓊四顧茫茫,束手無計,哭得腸斷聲嘶之際,忽然止淚默想。
想一陣,又哭;哭一會,又進去喚爹;喚不醒,又出來哭。
似這樣哭進哭出,不知有若幹次。
最後一次哭進洞去,恍惚聽得李甯在喚她的小名,心中大喜,将身一縱,便到榻前,忙應:"爹爹,女兒在此。
"誰想李甯仍是不醒,原是适才并未喚她,是自己精神作用。
這一來,越加傷心到了極點,也不再顧李甯聽見哭聲,抱着李甯的頭,一面哭,一面喊。
喊了一會,才聽見李甯說道:"英兒,你哭什麼?我不過受了點涼,心中難過,動彈不得,一會就會好的,你不要害怕。
"英瓊見李甯說話,心中大喜,急忙止住悲泣,便問爹爹吃點粥不。
李甯點了點頭。
英瓊再看粥時,因為适才着急,竈中火滅,粥已冰涼。
急得她重新生火,忙個不住。
眼望着粥鍋燒開,又怕李甯重又昏睡過去,便縱到榻前去看。
偏偏火勢又小,一時不容易煮開,好不心焦。
好容易盼到粥熱,因李甯生病,不敢叫他吃葷,連忙取了一些鹹菜,連同稀粥,送到榻前。
将李甯扶起,一摸頭上,還是滾熱。
便用枕被墊好背腰,自己端着粥碗,一手拈起鹹菜,一口粥一口菜地喂與父親吃。
李甯有兼人的飯量,英瓊巴不得李甯吃完這碗再添。
誰想李甯吃了多半碗,便自搖頭,重又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