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關燈
,讓你去自由罷。

    若不然須要須從我們的壓力,好好的挂了牌子,正正經經做生意才行。

    ”他到這時候,計無可旋,隻得走了這條路。

    這娘姨又弄了幾百塊錢開銷清楚,調到東平安包了個房間。

    他現在在這娘姨手裡就同讨人一般,幸虧到底是講究新學的,近來趨時的人多。

    所以,生意很不壞,身上竟有好幾個有交情的闊客,最妙的是調頭的。

    這一天,有些同他令兄至好在一同玩笑的朋友,還公共擺了兩台酒,說是歡迎會的意思,你想可笑不可笑。

    ”畢韻花道:“有個叫做自由花的,也是個新學朋友的寡弟媳,同着這大伯子到東洋遊學,住了兩個月回到上海,也弄得妙手空空,講明了把他包在堂子裡的。

    這節不知改了什麼名字?”曹大錯道:“咳!新學舊學的人同是一樣,借這些門面做個老面皮,披在身上,那内裡頭的狼心狗肺真正不堪對人。

    我們中國,在位的野的大半是如此。

    這世界如何會好呢?”正說着,隻見冒彀民匆匆的進來,大家争着讓座。

    管通甫道:“你到哪裡去的?他們正在一塊罵你們新學朋友呢!”冒彀民道:“應該罵罵,我就是為這個事,真弄得頭盔倒挂。

    所以到此刻才來。

    ”江志遊問他什麼事,冒彀民道:“不是前回安徽來的那程緻祥、程緻貞兄妹兩個,那程緻貞在女學會演說一回,演說的真好,我同你皆去聽的。

    那甯波的明心學堂主人就把他請回去。

    那明心學堂主人居總,分頭募集,那位餘小姐也出了二千塊錢,我經手也募了二千塊錢。

    他兄妹二人把學堂章程拟好,學堂房圖畫成,學生也選定了。

    選定學生的這一天,這程緻貞又對着這些學生演說了一回。

    一面開工造學堂,一面請程緻祥帶了七千兩銀子,到東洋去辦儀器。

    還是三月裡去的,說趕暑假以前回來。

    一去之後即無信來,人又不回。

    暑假快滿的時候,明心學堂主人着了急,派人到東洋去找。

    哪曉得東京、長崎、大坂、神戶、橫濱都找遍了并沒有這麼一個程緻祥來過。

    日前找的人回了上海。

    這兩天,明心學堂主細細盤問這程緻貞,哪裡是什麼兄妹,他也并不叫程緻貞,是個蕪湖下等娼僚的土娼。

    這程緻祥在他身上嫖嫖,看他人還聰明,也還識得幾個字,花了二百塊錢買了他,就租了間房子住在蕪湖,天天教他這三遍演說,連那停頓疾徐的地方,都像教曲子一般的教了半年,練得熟了,又教了他些嘴面上的新學話頭,見人的應酬禮節,常用的幾個字,帶他到上海,跟他說弄了錢同他回去買田偕老。

    所以,他也就百依百從。

    那三篇演說呢,就是在女學會演的一次,在明心學堂主人家裡演的一次,挑選學生那天演的一次,餘此之外他就一無所知。

    明心學堂主人花了幾千塊錢買了這麼一個爛娼,那也不用去管他,我經手募捐的這些款子人家都來退錢,還有那些已交學費的學生,也來要退學費。

    今天弄了一天還沒有清楚,你想嘔人不嘔人。

    人家說我冒彀民是冒充國民,這才真是冒充國民的來了呢。

    ”江志彬道:“我也還有兩個經手的學生,怕的明天也要同我打饑荒呢!”管通甫向着冒彀民道:“這都是你要做國民的魔障,以後把這彀民的号改了罷。

    ” 冒彀民正要回去,隻見全似莊的管家拿着一書電報,說是江西來的。

    全似莊速忙接過拆開一看,隻見上面寫道:“上海長發棧全似莊太守,院圖及合同均悉,款等七千五百兩由三晉源彙,合同已蓋院圖印,信亦交該号,速回九江。

    榮守調署廣信遺缺,即以借重,事竣望速回,撫院冬。

    ”全似莊就把這電遞與屠桂山、丁榄臣看道:“這事總算妥了,槍枝望早些運去。

    ” 屠丁兩人一面來接電報,一面說:“那個自然是好,太守盡管放心。

    ”兩人看了又替他道喜,大家問了緣故,也都說:“大喜,大喜!”全似莊又把這電遞與許州謙看說:“彙款及合同一到,就請交與桂翁、榄翁兩位兄弟,一準初五坐禮拜四的報商輪船回去。

    ”許州謙、屠桂山、丁榄臣都說:“遵命,遵命!”大家又争着要替他餞行,全似莊說:“這兩天還要收拾行李,各處辭行,實在無暇,多謝多謝!”達怡軒道:“我們就是初五這天在徐園公餞罷。

    ”大家都說甚好,全似莊也隻得答應。

    席散,王夢笙回去把畢韻花說的話告訴了謝警文,謝警文才放了心說:“這麼一位世家小姐,怎麼會如此,真令人想不到。

    ” 看書的諸位,天下善于居積性悭吝的人,留着家财與那敗家的兒子正是流獎無窮,與這敗家的女兒那更不堪言狀。

    至于講新學的,原不盡為财色起見,然而以此為名,為圖财、圖色的也不少,恐怕做書的還形容不盡呢!到了初五這天,任天然一點多鐘到長發棧替全似莊送行,順便約達怡軒同到徐園。

    其時全似莊出去辭行還未回來,達怡軒同任天然倚在樓梯口闌軒上閑眺,隻見棧夥領着些搬行李的人往官房裡去,停回上了兩位十六七歲改妝的姑娘。

    一個鵝蛋臉,一個小圓臉,都生得一雙媚眼,兩瓣淩波袅袅婷婷,很繞風緻,衣裳卻不大時式。

    問起茶房,說是浙江一位道台的家眷。

    跟手又上來一個木木讷讷穿素的小官,約有十四五歲,卻有個家人跟着,大約是位少爺。

     又隔了一會,上來了一位烏須黑臉的貴官上了樓梯,達怡軒一見,連忙招呼,那位貴官也連忙除了眼鏡道:“老同年怎麼也在此地,真是幸會,幸會。

    ”究竟來者何人?請諸位等一等,聽著書的慢慢替他叙說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