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學校考六
關燈
小
中
大
重行北上。
設典儀位於東階之西,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
△出宮 前出宮三日,本司宣攝内外,各供其職。
其日,應從駕文武官依時刻集朝堂,諸衛陳設仗衛。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乘馬,文武侍從,并如常行幸之儀。
駕将至,祭酒帥監官、學官、學生等奉迎於路左(學生青衿服)。
駕至大次門外,降入如常。
△視學 皇帝既入大次,執經、侍講、執讀、執如意等及學官各服公服,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
谒者、贊引引文武三品以上及執經以下學生等入就堂下位。
皇太子立於學堂門外之東,西向,侍衛如常。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大次,升自北階,即禦座南向坐。
侍臣及近侍量人從升。
典儀一人升就東階上,西面立。
舍人引皇太子就位立(諸衛卒、庶子等量人從入,立於皇太子東南,西向北上)。
奉禮曰:"再拜。
"贊者承傳,皇太子以下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跪奏稱:"請敕皇太子及公王等升坐。
"又侍中稱:"制曰可。
"侍中詣東階上,西面稱:"敕皇太子及公王等升。
"殿上典儀承傳,皆下贊者又承傳,皇太子以下應坐者皆再拜。
訖,通事舍人引皇太子及群官坐者各升座。
訖(其公服者脫履於階下及降納皆如常),執讀讀所講經,執經釋義。
訖,遂行如意。
侍講者執如意就論議坐,以次論難。
訖,侍中跪奏:"禮畢。
"群官皆起,通事舍人各降堂下位。
若有敕賜會,則侍中前承制,降詣堂下宣敕,及太官下食案等,并如常儀。
皇帝降座,還大次。
侍衛如常儀。
群官以下命訖皆出。
執經以下改服常服(學生仍青衿服)。
△銮駕還宮 皇帝既還大次,侍中量時刻版奏:"外辦。
"皇帝出次,文武官陪從還宮,如來儀。
初,駕出,國子祭酒帥監官、學官、學生等奉辭於路左,如常式。
◎皇帝養老於太學儀 △陳 前三日,尚舍直長設大次於學堂之後,随地之宜。
設三老、五更次於學堂南門外之西,群老次於其後,俱東向。
設群官次;文官於門外之東,重行西向;武官於群老之西,重行東向,皆北上。
前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座於堂上東序,西向,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次席黼純。
設三老座於西楹之東,近北,南向;設五更座於西階上,東向;設國老三人座於三老座西,俱不屬焉,皆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
設衆國老座於堂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皆蒲筵缁布純,加莞席元帛純(若三品以上,則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
凡五品以上緻仕者為國老)。
設庶老座於國老之後,皆蒲筵缁布純(六品以下緻仕者為庶老)。
太樂令展宮懸於學堂之庭,設登歌於堂上及舉摩位等,皆準元會之儀。
典儀設文官五品以上位於懸東,六品以下在其南,俱重行,西向北上。
武官五品以上位於懸西,六品以下在其南,當文官,俱重行,東向北上。
蕃客分方位於文武官六品之南(若有諸州使人,分位於文武官九品之後)。
學生分位於文武官之後。
奉禮設門外如設次之式。
尚舍奉禦設樽於東楹之西,北向,左元酒,有坫以置爵。
△養老 仲秋之月,擇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司先奏定三師、三公緻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
尚食先具牢馔。
銮駕将至,通事舍人引先置之官皆就門外位,學生具青衿服入就位。
銮駕至太學門,回辂南向。
侍中跪奏:"請降辂。
"俯伏,興。
皇帝降辂,乘輿入大次,傘扇侍衛如常。
通事舍人引文官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就位如正會之禮。
通事舍人引群官、客使入就位。
補,銮駕出宮,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
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具服,乘安車,前後導從如常禮。
其國老、庶老則有司先戒之。
銮駕既至太學,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其次,群老各服其服。
太常少卿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於學堂南門外之西,東面北上。
奉禮贊群老出次,引立於三老、五更之後。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於學堂北戶之内,當戶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戶,侍衛如常(侍中負寶陪從如式),殿中監進大珪,皇帝執大珪,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每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協律郎跪,俯伏,舉麾,《太和之樂》作。
皇帝降,迎三老於門内之東,西面立,侍臣從立皇帝之後,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皇帝立定,樂止。
三老、五更皆杖,各一人夾扶左右,太常少卿引道,惇史執筆以從。
三老入門,《舒和之樂》作。
三老、五更立於門西,東面北上,奉禮引群老入立於其後。
初,三老立定,樂止。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退複位。
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攝齊以答再拜畢,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從,仍杖,夾扶如初。
至階,皇帝揖升,俱就座後揖立,樂止。
侍衛之官量人從升。
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再拜;皇帝西向再拜五更,五更答再拜。
《休和之樂》作,三老、五更俱坐,三公授幾,九卿正屦訖,殿中監、尚食奉禦進珍羞及黍稷等,皇帝省之,遂設於三老前,樂止。
太常卿引皇帝詣三老座前,執醬而饋訖,太常卿引皇帝詣酒樽所,取爵,侍中贊酌酒訖,太常卿引皇帝進,執爵而酳。
尚食奉禦以次進珍羞酒食於五更前。
國老、庶老等皆坐,又設酒食於國老、庶老前。
國老、庶老等皆食。
皇帝即座。
太樂令引工升,奏《韶和之樂》,三終。
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格言宣於上,惠音被於下。
皇帝乃虛躬請授,惇史執筆錄善言善行。
終,二舞作於懸中訖,禮畢。
三老以下降筵,太常少卿及奉禮引導皆如初。
太常卿引皇帝從以降階,《太和之樂》作。
皇帝逡巡立於階前,樂止。
三老、五更出,《舒和之樂》作,太常卿引皇帝升立於階上,三老、五更出門,樂止。
侍中前奏:"禮畢。
"退複位。
太常卿引皇帝降,還大次。
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從而還。
通事舍人引群官及學生等以次出。
明日,三老詣阙表謝。
△銮駕還宮(如常儀)
設典儀位於東階之西,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
△出宮 前出宮三日,本司宣攝内外,各供其職。
其日,應從駕文武官依時刻集朝堂,諸衛陳設仗衛。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乘馬,文武侍從,并如常行幸之儀。
駕将至,祭酒帥監官、學官、學生等奉迎於路左
駕至大次門外,降入如常。
△視學 皇帝既入大次,執經、侍講、執讀、執如意等及學官各服公服,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
谒者、贊引引文武三品以上及執經以下學生等入就堂下位。
皇太子立於學堂門外之東,西向,侍衛如常。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大次,升自北階,即禦座南向坐。
侍臣及近侍量人從升。
典儀一人升就東階上,西面立。
舍人引皇太子就位立
奉禮曰:"再拜。
"贊者承傳,皇太子以下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跪奏稱:"請敕皇太子及公王等升坐。
"又侍中稱:"制曰可。
"侍中詣東階上,西面稱:"敕皇太子及公王等升。
"殿上典儀承傳,皆下贊者又承傳,皇太子以下應坐者皆再拜。
訖,通事舍人引皇太子及群官坐者各升座。
訖
訖,遂行如意。
侍講者執如意就論議坐,以次論難。
訖,侍中跪奏:"禮畢。
"群官皆起,通事舍人各降堂下位。
若有敕賜會,則侍中前承制,降詣堂下宣敕,及太官下食案等,并如常儀。
皇帝降座,還大次。
侍衛如常儀。
群官以下命訖皆出。
執經以下改服常服
△銮駕還宮 皇帝既還大次,侍中量時刻版奏:"外辦。
"皇帝出次,文武官陪從還宮,如來儀。
初,駕出,國子祭酒帥監官、學官、學生等奉辭於路左,如常式。
◎皇帝養老於太學儀 △陳 前三日,尚舍直長設大次於學堂之後,随地之宜。
設三老、五更次於學堂南門外之西,群老次於其後,俱東向。
設群官次;文官於門外之東,重行西向;武官於群老之西,重行東向,皆北上。
前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座於堂上東序,西向,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次席黼純。
設三老座於西楹之東,近北,南向;設五更座於西階上,東向;設國老三人座於三老座西,俱不屬焉,皆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
設衆國老座於堂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皆蒲筵缁布純,加莞席元帛純
凡五品以上緻仕者為國老)。
設庶老座於國老之後,皆蒲筵缁布純
太樂令展宮懸於學堂之庭,設登歌於堂上及舉摩位等,皆準元會之儀。
典儀設文官五品以上位於懸東,六品以下在其南,俱重行,西向北上。
武官五品以上位於懸西,六品以下在其南,當文官,俱重行,東向北上。
蕃客分方位於文武官六品之南
學生分位於文武官之後。
奉禮設門外如設次之式。
尚舍奉禦設樽於東楹之西,北向,左元酒,有坫以置爵。
△養老 仲秋之月,擇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司先奏定三師、三公緻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
尚食先具牢馔。
銮駕将至,通事舍人引先置之官皆就門外位,學生具青衿服入就位。
銮駕至太學門,回辂南向。
侍中跪奏:"請降辂。
"俯伏,興。
皇帝降辂,乘輿入大次,傘扇侍衛如常。
通事舍人引文官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就位如正會之禮。
通事舍人引群官、客使入就位。
補,銮駕出宮,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
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具服,乘安車,前後導從如常禮。
其國老、庶老則有司先戒之。
銮駕既至太學,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其次,群老各服其服。
太常少卿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於學堂南門外之西,東面北上。
奉禮贊群老出次,引立於三老、五更之後。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於學堂北戶之内,當戶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戶,侍衛如常
皇帝降,迎三老於門内之東,西面立,侍臣從立皇帝之後,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皇帝立定,樂止。
三老、五更皆杖,各一人夾扶左右,太常少卿引道,惇史執筆以從。
三老入門,《舒和之樂》作。
三老、五更立於門西,東面北上,奉禮引群老入立於其後。
初,三老立定,樂止。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退複位。
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攝齊以答再拜畢,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從,仍杖,夾扶如初。
至階,皇帝揖升,俱就座後揖立,樂止。
侍衛之官量人從升。
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再拜;皇帝西向再拜五更,五更答再拜。
《休和之樂》作,三老、五更俱坐,三公授幾,九卿正屦訖,殿中監、尚食奉禦進珍羞及黍稷等,皇帝省之,遂設於三老前,樂止。
太常卿引皇帝詣三老座前,執醬而饋訖,太常卿引皇帝詣酒樽所,取爵,侍中贊酌酒訖,太常卿引皇帝進,執爵而酳。
尚食奉禦以次進珍羞酒食於五更前。
國老、庶老等皆坐,又設酒食於國老、庶老前。
國老、庶老等皆食。
皇帝即座。
太樂令引工升,奏《韶和之樂》,三終。
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格言宣於上,惠音被於下。
皇帝乃虛躬請授,惇史執筆錄善言善行。
終,二舞作於懸中訖,禮畢。
三老以下降筵,太常少卿及奉禮引導皆如初。
太常卿引皇帝從以降階,《太和之樂》作。
皇帝逡巡立於階前,樂止。
三老、五更出,《舒和之樂》作,太常卿引皇帝升立於階上,三老、五更出門,樂止。
侍中前奏:"禮畢。
"退複位。
太常卿引皇帝降,還大次。
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從而還。
通事舍人引群官及學生等以次出。
明日,三老詣阙表謝。
△銮駕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