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學校考六

關燈
祿,五更可食九卿之俸,供養之味亦同其例。

    " 北齊制,仲春令辰,陳養老禮。

    先一日,三老、五更齋於國學。

    皇帝進賢冠,元紗袍,至辟雍,入總章堂。

    列宮懸。

    王公以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

    司徒以羽儀、武贲、安車迎三老五更於國學。

    并進賢冠,元服,黑舄,素帶。

    國子生黑介帻,青衿,單衣,乘馬從以至。

    皇帝釋劍,執珽,迎於門内。

    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皆降車以入。

    皇帝拜,三老、五更攝齊答拜。

    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自右階,就筵,三老坐,五更立。

    皇帝升堂,北面。

    公卿升自左階,北面。

    三公授幾杖,卿正屦,國老、庶老各就位。

    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

    不拜五更。

    乃坐。

    皇帝西向,肅拜五更。

    進珍羞酒食,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以次進五更。

    又設酒酏於國老、庶老。

    皇帝升禦座,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皇帝虛躬請授。

    禮畢而還。

    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賜鸠杖黃帽(有敕則給,不為常也)。

     後周武帝保定三年,诏以太傅、燕國公于謹為三老,賜延年杖。

    皇帝幸太學以食之。

    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間,三老答拜。

    設三老席於中楹,南面。

    太師、晉國公宇文護升階,設幾於席。

    三老升席,南面,憑幾而坐。

    大司寇、楚國公豆盧甯升階,正舄。

    皇帝升,立於斧駞之前,西向。

    有司進馔,皇帝跪授醬豆,親袒割牲。

    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受爵以酳,撤去。

    皇帝北面立,訪道,三老乃起,立於席後。

    皇帝曰:"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理之要,公其誨之。

    "三老答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惟陛下念之。

    "又曰:"為國之本,存乎忠信,是以古人雲去食、去兵,信不可失。

    國家興廢,在於賞罰,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若有功不賞,有罪不罰,則天下善惡不分,下人無所措手足。

    "又曰:"言行者,立身之本,言出行随,誠宜相顧。

    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若不思不慮,必有過失。

    天子之過,事無大小,如日月之蝕,莫不知者。

    願陛下慎之。

    "三老言畢,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

    禮成而出。

     唐高祖武德七年,幸國子學,親臨釋奠。

     唐制,仲秋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司先奏定三師、三公緻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

    設三老座於西楹之東,近北南面。

    設五更座於西階上,東向。

    設國老三人座於三老座西。

    俱不屬焉。

    設衆國老座於堂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五品以上緻仕者為國老,六品以下緻仕者為庶老)。

     天寶八載閏六月制,其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以上,婦人七十以上,宜各給中男一人充待,仍任自簡擇;至八十以上,依常式處分。

    馀并如《開元禮》。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幸國子監,诏加飾祠宇及塑繪先聖、先賢、先儒之像。

    帝親制文宣王、兖國公二贊。

     太宗端拱元年,幸國子監,谒文宣王畢,升辇将出西門,顧見講座,左右言學官李覺方聚徒講書,即召覺,令對禦講說。

    覺曰:"陛下六飛在禦,臣何敢辄升高座。

    "帝為降辇,令有司張帟幕,設别座,诏覺講《易》之《泰卦》。

    從臣皆列坐。

    覺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應之旨,帝甚悅,特賜帛百疋。

     真宗鹹平二年,幸國子監,召學官說書,賜以金帛。

     仁宗天聖二年,幸國子監,召直講兼諸王府侍講馬龜符講說,賜判監馮元以下及學官器币有差。

     高宗紹興十三年,國學大成殿成。

    明年,國子司業高闶請幸學,上從之。

    诏略曰:"偃革息民,恢儒建學,聲明丕闡,輪奂一新。

    爾等摅望幸之忱,述諸儒之志,遠繼橋門之盛,願觀雲輿之臨。

    請既方堅,理宜從欲。

    将款谒於先聖,仍備舉於舊章。

    "三月,上服靴袍,乘辇入監,止辇於大成殿門外。

    入幄,群臣列班於庭。

    上出幄,升東階,跪上香,執爵三祭酒,再拜,群臣皆再拜,上降入幄。

    分奠從祀如常儀。

    尚舍先設次於崇化堂之後,及堂上之中南向設禦座。

    閤門設群臣班於堂下,如月朔視朝之儀。

    宰輔、從臣次於中門之外。

    上乘辇幸太學,降辇於堂,入次更衣。

    講官入就堂下講位,北向;執經官、學生皆立於堂下,東西相向。

    上出次,升禦座,群臣起居如儀。

    乃命三公、宰輔以下升堂,皆就位,左右史侍立。

    講書及執經官北面起居再拜,皆命之升立於禦座左右。

    學生北面再拜,分立於兩庑,北上。

    内侍進書案牙簽,以經授執經官,賜三公、宰輔以下坐。

    講畢,群臣皆起,降階,東西相向立。

    執經官降,講官進前緻詞,乃降,北面再拜。

    左右史降。

    乃賜茶。

    三公以下北面再拜,升,各立於位後。

    學生北面再拜,分兩庑立。

    上下皆就坐。

    賜茶畢,三公以下降階,學生自兩庑降階,北面再拜,群臣以次出。

    上降座還次,乘辇還宮。

    時命禮部侍郎秦熺執經,司業高闶講《易》之《泰》,遂幸養正、持志二齋,賜闶三品服,學官遷秩,諸生授官免舉。

    賜帛有差。

    上既奠拜,注視貌像,翼翼欽慕。

    覽唐明皇及太祖、真宗、徽考所制贊文,命有司悉取從祀諸贊,皆錄以進。

    上遂作先聖及七十二子贊,冠以序文,親灑宸翰,以方載之。

    五月丙辰,登之采殿。

    備儀衛,作樂,命監學之臣,自行宮北門迎置學宮,揭之大成殿上及二庑。

     孝宗淳熙四年,幸太學,如紹興之儀。

    命禮部侍郎李焘執經,祭酒林光朝講《大學》。

     ◎唐開元禮 △皇帝皇太子視學儀 視學前一日,所司灑掃學堂之内外。

    尚舍設大次於學堂之後,守宮設皇太子次於大次之東,皆随地之宜,并如常儀。

    尚舍設禦位學堂上北壁下,當中南向。

    監司設講榻於禦座之西,南向。

    設執讀座於前楹間,當講榻北向。

    尚舍又設皇太子座於禦座東南,西向。

    設文官三品以上座於皇太子之南,少退,重行,西向北上;設武官三品以上座於講榻西南,當文官,重行,東面北上。

    設侍講座於執讀西北、武官之前,東向北上(其執如意者一人立於侍講之南,東面)。

    設論議座於講榻之前,北面。

    三館學官座于武官之後。

    說脫屦席于西階下。

    典儀設版位:皇太子於東階東南,西面;執經於西階西南,東面。

    文官三品以上於皇太子東南,重行,西面北上;武官三品以上於執經西南。

    侍講、執讀、執如意等於執經之後,重行,東面北上。

    學生分於文武官之後,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