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學校考五

關燈
士始入學釋菜,請自今每歲貢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釋菜於先聖。

    "從之。

     二年,诏跻子思從祀。

     四年,诏先聖廟用戟二十四,文宣王執鎮圭,并如王者之制。

     議禮局言:"文宣王自開元追谥之初,則内出王者衮冕之服以衣之,樂用宮架,其禮制蓋嘗增崇矣。

    《國朝會要》,國子監神像舊用冕九旒,服九章,而不載其更易之端。

    崇甯四年八月,诏從國子司業蔣靜之請,改用冕十二旒,服九章,而又圖繪,頒之天下郡邑。

    其執圭、立戟,乞并從王者制度。

    "又言:"弟子公夏首、後處、公肩定、顔祖、邬單、罕父黑、秦商、原抗、樂欬、廉絜從祀文宣王,考之《史記》,皆有其名。

    《唐開元禮》亦載祀典。

    乞皆贈侯爵,使與祭享。

    "從之。

     九月十二日,诏公夏首封钜平侯,後處膠東侯,公肩定梁父侯,顔祖富陽侯,邬單聊城侯,罕父黑祁鄉侯,秦商馮翊侯,原抗樂平侯,樂欬建城侯,廉絜胙城侯。

     政和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大常寺奉诏,"孔子高弟子所封侯爵與宣聖名同,失弟子尊師之禮。

    今乞以瑕邱侯曾參改封為武城侯,宛邱侯颛孫師為颍川侯,龔邱侯南宮縧為汶陽侯,楚邱侯司馬耕為雒陽侯,頓邱侯琴張為陽平侯,瑕邱伯左邱明為中都伯,龔邱伯榖梁赤為雒陵伯,楚邱伯戴聖為考城伯。

    "從之。

     政和三年,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王雱為臨川伯,從祀。

    五年,太常寺言:"兖州鄒學孟子廟,诏以樂正子配享,公孫醜以下從祀,皆拟定其封爵:樂正子克利國侯,公孫醜壽光伯,萬章博興伯,浩不害東河伯,孟仲子新泰伯,陳臻蓬萊伯,充虞昌樂伯,屋廬連奉符伯,徐辟仙源伯,陳代沂水伯,彭更雷澤伯,公都子平陰伯,鹹邱蒙須城伯,高子泗水伯,桃應膠水伯,盆城括萊陽伯,季孫豐城伯,子叔承陽伯。

    "從之。

     欽宗靖康元年,右谏議大夫楊時言王安石學術之謬,乞追奪王爵,毀去配享之像。

    诏王安石依鄭康成例從祀。

     高宗紹興八年,诏衢州於系官田内撥賜五頃,賜主奉先聖祠事、襲封衍聖公孔玠,以孔氏渡江,子孫隔絕林廟,故賜田以奉先聖烝嘗也。

     十三年,上幸學,止辇大成殿内外。

    入幄,群臣班列於庭。

    上出幄,升東階,跪上香,執爵三祭酒,再拜,如常儀(詳見《幸學門》)。

     二十四年,以文宣王五十代孫搢補右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奉祠事。

     孝宗淳熙四年,幸太學,如紹興之儀。

     光宗紹熙四年,以文宣王五十一代孫孔文遠為承奉郎,褒封兖聖公。

     ○唐開元禮 ◎皇太子釋奠於孔宣父 △齋戒 皇太子散齋三日於别殿,緻齋二日於正殿。

    前緻齋一日,典設郎設皇太子幄座於正殿東序及室内,俱西向。

    又張帷於楹前下(殿若無室,張帳為之)。

    緻齋之日,質明,諸衛率各勒所部,屯門列仗如常。

    晝刻上水一刻,左庶子版奏:"請中嚴。

    "近仗就陳於閤外,通事舍人引宮臣文武七品以上袴褶陪位如式。

    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諸侍臣并結佩,俱詣閤奉迎。

    左庶子版請"外辦"。

    上水三刻,皇太子服通天冠、绛紗袍,結佩以出,侍禦如常。

    皇太子即座西向坐,侍臣夾侍如常。

    一刻頃,左庶子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就齋室。

    "俯伏,興,還侍位。

    皇太子降座,入室。

    文武侍臣各還本司,直衛者如常,典谒引陪位者以次出。

    凡應享之官,散齋三日,緻齋二日(散齋皆於正寝。

    緻齋二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

    其無本司者皆於享所)。

    近侍之官應從升者,及從享群官、監官、學官、諸學生等,各於本司及學館,俱清齋一宿,并如别儀(國學及齊太公廟将享,宮司先申享日,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随職供辦。

    凡應享之官,散齋三日,緻齋二日,如别儀,無皇太子散齋以下儀)。

     △陳設 前享三日,典設郎設皇太子便次於廟東,西向;又設便次於學堂之後,随地之宜。

    守宮設文武侍臣次各於便次之後,文左武右。

    設諸次享官於齋坊之内,從享之官於廟東門之外,随地之宜(國學設獻官以下次於齋坊。

    太公儀同國學)。

    前享二日,太樂令設軒懸之樂於廟庭:東方、西方磬簴起北鐘簴次之磬簴起西鐘簴次之。

    設三鎛鐘於編懸之間,各依辰位。

    樹路鼓於北懸之間道之左右,植建鼓於三隅,置柷、敔於懸内,柷在左,敔在右。

    設歌鐘、歌磬於廟堂之上前楹間,北向,磬簴在西鐘簴在東。

    其匏竹者立於堂下階間,重行北向,相對為首(此懸皆展而懸之)。

    諸工人各位於懸後。

    右校掃除内外,又為瘗坎於院内堂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自設軒懸以下,國學、太公儀并同)。

    前享一日,奉禮設皇太子位於東陛東南,西向(國學三獻設位於東門之内道北,執事則道南,西向北上。

    太公儀同國學)。

    又設望瘗位於廟堂東北,當埋坎西向(望瘗與國學同,太公儀并同)。

    設亞獻、終獻位於皇太子東西,執事者各位於後,俱重行,西向北上(國學無亞獻以下儀,太公并同)。

    設禦史位於廟堂之下西南,東向,令史陪其後。

    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

    又設奉禮、贊者位於埋坎東北,南面東上。

    設協律郎位於廟堂上前楹之間近西,東向。

    設太樂令位於北懸之間,北向(自禦史位以下,與國學同。

    太公儀同國學)。

    設從享官七品以上位(國學則館官位,太公儀設廟官位)於樂懸之東,當執事西,南向;監官、學官位於樂懸之西,當宮官東向(國學則設學官位於懸西,當館官東向。

    太公廟設廟官位同)。

    設學生位於宮官、監官、學官之後,俱重行北上(國學學生位於學官、館官後,有觀者於南門内道左、右,相對為首。

    太公無學生)。

    設門外位:為亞獻、終獻位於東門之外道南,執事位於後,每等異位,俱北向西上(國學設三獻門外位如常儀,太公儀與國學同)。

    監官、學官位於獻官東南(國學則館官、學官位,太公儀廟官位),從享宮官位於學官之東,俱重行北面,以西為上。

    設酒樽之位於廟堂之上:先聖犧樽二、象樽二、山罍二,在前楹間北向;先師犧樽二、象樽二、山罍二,在先聖酒樽之東,俱西上(樽皆加勺、幂,有坫以置爵,其先師之爵同置於一坫。

    太公及留侯同上)。

    設洗於東階東南,亞獻之洗又於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

    執樽、罍、篚、幂者各位於樽、罍、篚、幂之後。

    設币篚二,各於樽、坫之所。

    典設郎設皇太子座於學堂之上東壁下,西向。

    監司設講榻於北壁下,南向;又設執讀者座於前楹間,當講榻北向。

    守宮設太傅、少傅座於皇太子西北,南面東上(若有令、詹事以下座,則設座於皇太子西南,北向東上)。

    侍講者座於執讀西北(執如意者一人立於侍講之西)。

    三館學官非侍講者座於侍講者之西,皆北面東上。

    若有上台三品以上觀講者,設座於侍講之北,南面東上。

    設論議座於講榻之前近南,北面。

    設脫履席於西階之南,東向。

    掌儀設版位:宮官七位以上東階東南,西向北上。

    執經、侍講等於西階西南。

    監官及學官非侍講者於侍講者之後;若有上台三品以上觀講者,位於執經之北,少退,重行,皆東面北上。

    學生分位於宮官、學官之後,皆重行北上。

    又設掌儀位於宮官西北,贊者二人在南,俱西向(國學無設皇太子座下至此儀)。

    晡後,郊社令率齋郎以樽坫罍洗篚幂入設於位(升東者自東階)。

    谒者引祭酒、司業設廚視濯溉(凡導引者每一曲一逡巡。

    太公儀引三獻視濯溉)。

    贊引引禦史詣廚省馔具(司業以下每事訖,各還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率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置於馔所,遂烹牲(其牲用太牢二,正座及先師首俎皆升右胖十一體,左丘明以下折分馀體升之。

    國學、太公并同)。

    未明五刻,郊社令帥其屬及廟司各服其服,升設先聖神座於座上西楹間,東向(國學設神座於廟室内西楹間,東向。

    太子儀拂神幄)。

    設先師神座於先聖神座東北,南向西上(若前堂不容,則又於室外之東至陳而北,東向南上)。

    席皆以莞。

    設神位各於座首(太公儀無先聖神座以下至此)。

     △出宮(國學無此儀。

    太公同) 前出宮二日,本司宣攝内外,各供其職。

    守宮設從享宮官次於東宮朝堂如常。

    其日未明,所司依鹵簿陳設於重明之門外。

    奏禮設從享宮官位於東宮朝堂如常。

    文武宮臣七品以上,依時刻俱集於次,各服公服。

    諸衛率各勒所屬,陳設如式。

    左庶子版奏:"請中嚴。

    "典谒引宮臣各就位。

    諸侍衛官各服其器服(左庶子負玺如式),俱詣閤奉迎僕進軺車於西閤外,南向(若須乘辇,則聽臨時進止)。

    内率一人執刀立於車前,北向。

    中允一人在侍臣之前,贊者二人在中允之前。

    左庶子版請:"外辦。

    "仆奮衣而升,正立執辔。

    皇太子著具服、遠遊冠,乘輿以出,左右侍衛如常式。

    内率前執辔,皇太子升車,仆立授綏,左庶子以下夾侍如常儀。

    中允進,當車前跪奏稱:"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