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學校考四

關燈
将緻敬,左右曰:"仲尼,人臣也,無緻敬之禮。

    "上曰:"文宣百代帝王師,得無拜之!"即拜奠於祠前)。

     緻堂胡氏曰:"人為谄谀,趨利而不顧義者也。

    孔子大聖,途之人猶知之,豈以位雲乎?如以位,固異代之陪臣也;如以道,則配乎天地;如以功,則賢乎堯舜。

    卒伍一旦為帝王,而以異代陪臣臨天下之大聖,豈特趨利導谀,又無是非之心矣。

    斯臣也,當周太祖時以拜孔子為不可,則當石高祖時必以拜契丹為可者。

    是故君子有言:天下國家所患,莫甚於在位者不知學。

    在位者不知學,則其君不得聞大道,則淺俗之論易入,理義之言難進,人主功德高下一系於此。

    然則學乎,學乎豈非君臣之急務哉!" 宋初,增修先聖及亞聖、十哲塑像,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皆畫像於東西廊之闆壁。

    太祖親撰先聖及亞聖贊,從祀賢哲先儒,并命當時文臣為之贊。

    其春、秋二丁及仲冬上丁,貢舉人谒先聖、先師,命官行釋奠之禮,皆如舊典。

     太祖皇帝建隆三年,诏廟門準令立戟十六枝。

     乾德四年,以文宣王四十四代陵廟主、進士孔宜為兖州曲阜縣主簿。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诏孔宜可授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

    十月,诏免兖州曲阜縣襲封文宣公家租稅。

     先是,曆代以聖人之後不預庸調。

    周顯德中,遣使均田,遂抑為編戶。

    至是,孔氏訴於州以聞,帝特免之。

     真宗鹹平三年,诏曲阜縣令、襲封文宣公孔延世,許於廳上見知州、通判及轉運使,仍留三年。

    又賜以祭器、經書及銀帛各五十兩。

    兖州舊以七戶守孔子墳,至是增二十戶。

    大中祥符元年,以将東封泰山,诏兖州宣尼宜令判州事王欽若緻祭。

    又诏封祀日,文宣王四十六代孫賜同學究出身孔聖祐,令衣綠,次京官陪班位。

    十一月,東封禮畢,幸曲阜縣,谒文宣王廟。

    上服靴袍,詣廟酌獻,廟内外設黃麾仗,孔氏家屬陪列。

    初,有司定儀止肅揖,上特再拜。

    又幸叔梁纥堂,命刑部尚書溫仲舒等,分奠七十六弟子、先儒叔梁纥、顔氏,上制贊,刻石廟中。

    複幸孔林,以樹木擁道,降輿乘馬,至文宣王墓奠拜。

    追谥曰元聖文宣王。

     先是,诏有司檢讨漢、唐褒崇宣聖故事。

    初,欲追谥為帝,或言宣父,周之陪臣,周止稱王,不當加帝号,故第增美名。

    《春秋演孔圖》曰:"孔子母夢感黑帝而生,故曰'元聖'。

    "《莊子》曰:"恬澹,元聖、素王之道。

    "遂取以為稱。

     又诏以禦香一合并爐及親奠祭器留廟中,賜其家錢二百千、采三百疋,錄親屬五人,并賜出身,又賜太宗禦制書百五十卷及銀器八百兩,制宣聖冕服、玉圭,廟給守兵四十人。

     诏封叔梁纥齊國公,顔氏魯國太夫人,丌官氏郓國夫人。

     诏追封孔子弟子兖公顔回兖國公,費侯闵損琅琊公,郓侯冉耕東平公,薛侯冉雍下邳公,齊侯宰予臨淄公,黎侯端木賜黎陽公,徐侯冉求彭城公,衛侯仲由河内公,吳侯言偃丹陽公,魏侯蔔商河東公,郕伯曾參瑕邱侯,陳伯颛孫師宛邱侯,江伯澹台滅明金鄉侯,單伯宓不齊單父侯,原伯原憲任城侯,莒伯公冶長高密侯,郯伯南宮縧龔邱侯,郳伯公晢哀北海侯,宿伯曾點萊蕪侯,杞伯顔無繇曲阜侯,蒙伯商瞿須昌侯,共伯高柴共城侯,滕伯漆雕開平輿侯,任伯公伯寮壽張侯,向伯司馬耕楚邱侯,樊伯樊須益都侯,郜伯公西赤钜野侯,卞伯有若平陰侯,鄫伯巫馬期東阿侯,颍伯陳亢南頓侯,梁伯梁鱣千乘侯,蕭伯顔辛陽榖侯,紀伯冉孺臨沂侯,東平伯冉季諸城侯,聊伯伯虔沭陽侯,黃伯公孫龍枝江侯,彭衙伯秦甯新息侯,少梁伯秦商鄄城侯,武城伯漆雕哆濮陽侯,琅琊伯顔驕雷澤侯,須句伯漆雕徒父高苑侯,北徵伯壤驷赤上傢侯,清河伯林放長山侯,睢陽伯商澤鄒平侯,石邑伯石作蜀成紀侯,任城伯任不齊當陽侯,魯伯申枨文登侯,東牟伯公良孺牟平侯,曹伯曹恤上蔡侯,下邳伯奚容箴濟陽侯,淇陽伯句并疆滏陽侯,邵陵伯申黨淄川侯,期思伯公祖句茲即墨侯,雩婁伯榮期厭次侯,钜野伯縣成城武侯,臨淄伯左人郢南華侯,漁陽伯燕伋汧源侯,荥陽伯鄭國朐山侯,汧陽伯秦非華亭侯,乘氏伯施之常臨濮侯,朱虛伯顔哙濟陰侯,淳于伯步叔乘博昌侯,東武伯顔之仆冤句侯,衛伯蘧瑗内黃侯,瑕邱伯叔仲會博平侯,開陽伯顔何堂邑侯,臨濟伯狄黑林慮侯,平陸伯傢巽高堂侯,汶陽伯孔忠郓城侯,重邱伯公西舉如臨昫侯,祝阿伯公西箴徐城侯,南陵伯琴張頓邱侯。

     又诏封元聖文宣王廟配飨先魯史左邱明瑕邱伯,齊人公羊高臨淄伯,魯人榖梁赤龔邱伯,秦博士伏勝乘氏伯,漢博士高堂生萊蕪伯,九江太守戴聖楚邱伯,河間博士毛苌樂壽伯,臨淮太守孔安國曲阜伯,中壘校尉劉向彭城伯,後漢大司農鄭衆中牟伯,河南杜子春缑氏伯,南郡太守馬融扶風伯,北中郎将盧植良鄉伯,大司農鄭康成高密伯,九江太守服虔荥陽伯,侍中賈逵岐陽伯,谏議大夫何休任城伯,魏衛将軍、太常、蘭陵亭侯王肅贈司空,尚書郎王弼封偃師伯,晉鎮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當陽侯杜預贈司徒,豫章太守範甯封钜野伯。

    命三司使、兩制、待制、館閣官作贊。

     大中祥符二年,诏太常禮院定州縣釋奠禮器數,禮院言:"先聖、先師每座酒樽二、笾八、豆八、簋二、簠二、俎三、罍一、洗一、篚一(樽皆加勺、幂,各置於坫)、巾共二、燭一、爵共四、坫共二,或有從祀之處,諸座各笾二、豆一、簋一、簠一、俎一、燭一、爵一,乞頒下。

    "從之。

     紹興七年,有司奏,釋奠初依奏告制,後比拟舊例,視感生帝而加鉶鼎三(實以鉶羹)、登一(實以脂肝)。

    十哲、從祀九十八位,其用羊、豕各一,每位笾二(栗、鹿脯)、簠一(稷)、簋一(黍)、俎一(羊、豕腥肉)、爵一(實以清酒)。

     五年,诏改元聖文宣王谥為至聖文宣王,避聖祖名也。

    大禧元年,以文宣王四十六代孫光祿寺丞聖祐襲封文宣公。

     判國子監孫奭言:"釋奠,舊禮以祭酒、司業、博士為三獻,新禮以三公行事。

    近年隻差獻官二員通攝,伏恐未副崇祀鄉學之意。

    望令備差太尉、太常、光祿卿以充三獻。

    "诏可。

    又诏《釋奠儀注》及《祭器圖》,令崇文館雕印,頒行下諸路。

     歐陽氏《襄州榖城縣夫子廟記》:"釋奠、釋菜,祭之略者也。

    古者士之見師,以菜為摯,故始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

    其學官四時之祭乃皆釋奠。

    釋奠有樂無屍,而釋菜無樂,則其又略也。

    故其禮亡焉。

    而今釋奠幸存,然亦無樂,又不遍舉於四時,獨春、秋行事而己。

    自孔子沒,後之學者莫不宗焉,故天下皆尊以為先聖,而後世無以易。

    學校廢久矣,學者莫知所師(一有則字),又取孔子門人之高弟曰顔回者而配焉以為先師。

    隋、唐之際,天下州縣皆立學,置學官、生員,而釋奠之禮遂以著令。

    其後州縣學廢,而釋奠之禮,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廢。

    學廢矣,無所從祭,則皆廟而祭之。

    荀卿子曰:'仲尼,聖人之不得勢者也。

    '然使其得勢,則為堯、舜矣。

    不幸無時而沒,特以學者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禮。

    而後之人不推所謂釋奠者,徒見官為立祠而州縣莫不祭之,則以為夫子之尊由此為盛,甚者乃謂生雖不得位,而沒有所享,以為夫子榮,謂有德之報,雖堯舜莫若,何其謬論者欤!祭之禮,以迎屍、酌鬯為盛,釋奠薦馔,直奠而已,故曰祭之略者。

    其事有樂舞、授器之禮,今又廢,則於其略者又不備焉。

    然古之所謂吉、兇、鄉射、賓燕之禮,民得而見焉者,今皆廢失,而州縣幸有社稷釋奠、風雨雷師之祭,民猶得以識先王之禮器焉。

    其牲酒器币之數,升降俯仰之節,吏又多不能習,至其臨事,舉多不中而色不莊,使民無所瞻仰,見者怠焉,因以為古禮不足複用,可勝歎哉!" 按:古者入學則釋奠於先聖、先師,明聖賢當祠之於學也。

    自唐以來,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聖之廟矣。

    然考之前賢文集,如柳子厚《柳州文宣王廟碑》與歐公此記及劉公是《新息縣鹽城縣夫子廟記》,皆言廟而不及學,蓋衰亂之後,荒陋之邦,往往庠序頹圯,教養廢弛,而文廟獨存。

    長吏之有識者,以興學立教其事重而費钜,故姑葺文廟,俾不廢夫子之祠,所謂猶賢乎已。

    然聖賢在天之靈,固非如釋、老二氏與典祀百神之以驚動禍福、炫耀愚俗為神,而欲崇大其祠宇也,廟祀雖設而學校不修,果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