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學校考四
關燈
小
中
大
○祠祭褒贈先聖先師錄後
《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官謂禮、樂、詩、書之官。
《周禮》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此之謂先師之類也。
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亦可以為之也。
不言夏,夏從春可知也。
釋奠者,設薦馔酌奠而己,無迎屍以下之事。
疏雲:以其釋奠直奠置於物,無食飲酬酢之事。
釋奠所以無屍者,以其主於行禮,非報功也)。
" 正義曰:"所教之官,若春誦、夏弦,則太師釋奠也;教幹戈,則小樂正、樂師等釋奠也;教禮,即執禮之官釋奠也。
皇氏雲:'其教雖各有時,其釋奠則四時各有其學,備而行之。
'""四時在學釋奠,猶若教書之官,春時於虞庠之中,釋奠於先代明書之師,四時各然;教禮之官,秋時於瞽宗之中,釋奠於其先代明禮之師,如此之類是也。
"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及行事,必以币(謂天子命之教始立學官者也。
先聖,周公若孔子。
疏雲:立學為重,故及先聖;常奠為輕,故唯祭先師)。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注謂"國無先聖、先師,則所釋奠者,當與鄰國合。
"朱文公《禮書》謂:"以下文大合樂考之,有合當為合樂。
")。
有國故則否(注謂:"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則各自奠之,不合。
"朱文公《禮書》為:"國故當為喪紀兇劄之類。
")。
凡大合樂,必遂養老。
"(大合樂,謂春人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於是時也,天子視學。
遂養老,謂用其明日也。
) 長樂劉氏曰:"周有天下,立四代之學,虞庠則以舜為先聖,夏學則以禹為先聖,殷學則以湯為先聖,東膠則以文王為先聖,各取當時左右四聖成其德業者為之先師,以配享焉。
此天子立學之法也。
"臨邛魏氏曰:"《記》曰:'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
'釋者曰:'若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
'又曰:'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曰:'若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各自奠之,不合也。
'至於祀先賢於西學,祭樂祖於瞽宗,傳者亦謂各以所習之學祭先師。
夫周公、孔子,非周、魯之所得而專也,而經各立師,則周典安有是哉?古者民以君為師,仁鄙、壽夭,君實司之,而臣則輔相人君以師表萬民者也。
自孔子己前,曰聖曰賢,有道有德,則未有不生都顯位,沒祭大烝者,此非諸生所得嗣也。
自君師之職不修,學校廢,井牧壞,民散而無所系,於是始有師、弟子群居以相講授者。
所謂各祭其先師,疑秦、漢以來始有之,而《詩》、《書》、禮、樂各立師,不能以相通,則秦、漢以來為士者斷不若是之隘也。
此亦可見世變日降,君師之職下移,而先王之道分裂矣。
然而春秋、戰國之亂,猶有聖賢為之師,秦、漢以來,猶有專門為之師,故所在郡國尚存先師之号,奠祠於學,故記人識於禮,而傳者又即其所聞見以明之也。
" 《王制》:"天子将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禡於所征之地(禡,師祭也。
其禮亡)。
受命於祖(告祖也),受成於學(定兵謀也)。
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釋菜、奠币,禮先師也。
訊馘,所生獲斷耳者)。
"《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
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
有司卒事,反命。
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
" 《周禮》:"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太祝"大會同,造於廟,宜於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曾子問》曰:"凡告必用牲币,反亦如之")。
"甸祝"舍奠於祖廟,祢亦如之。
"(賈公彥曰:"非時而祭曰奠,以其不立屍。
奠之言停,停馔具而已"。
) 《儀禮》"賓朝服,釋币於祢,又釋币於行,遂受命。
上介釋币亦如之。
""釋币於門。
乃至於祢,筵幾於室,薦脯醢,觞酒陳(主人酌進奠一獻。
言陳者,将複有次也。
先薦後酌,祭禮也。
行釋币,反釋奠,客出謹入也),席於阼,薦脯醢,三獻。
" 《禮書》曰:奠者,陳而奠之也。
鄭氏曰:"釋奠者,設薦馔酌奠而已,無迎屍以下事(賈公彥曰:"奠之為言停,停馔具而已")。
"考之《儀禮》,聘賓歸"至於祢,薦脯醢,觞酒陳",陳者,所以奠之也,則釋奠,設薦馔酌奠而已,可知也。
《特牲饋食》"奠觯於屍",未至之前則釋奠無迎屍,可知也。
古者釋奠,或施於山川,或施於廟社,或施於學。
《周官》太祝"大會同,造於廟,宜於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甸祝"舍奠於祖廟,彌亦如之",此施於山川廟社者也。
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币。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天子視學,大昕鼓徵,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聖、先師焉。
有司卒事,反命。
適東序,釋奠於先老。
"《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此施於學者也。
山川、廟社之祭,不止於釋奠,學之祭,釋奠而已。
賈公彥曰:"非時而祭曰奠。
"此為山川、廟社而言之也。
學之釋奠則有常時者,有非時者。
《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先聖、先師,秋冬亦如之。
"鄭氏曰:"不言夏,夏從春可知。
"此常時之釋奠也。
凡始立學,天子視學,出征,執有罪,反,以訊馘告,必釋奠焉,此非時之釋奠也。
釋奠之禮,有牲币,有合樂,有獻酬。
太祝"造於廟,宜乎社,過大山川則用事,反,則釋奠",此告祭也。
《曾子問》曰:"凡告,必用牲币。
"《文王世子》:"凡始立學,釋奠、行事,必以币。
"此釋奠有牲币之證也。
《文王世子》:"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此釋奠有合樂之證也。
《聘禮》:"觞酒陳、席於阼,薦脯醢,三獻。
一人舉爵,獻從者,行酬,乃出。
"此釋奠有獻酬之證也。
然山川、廟社之釋奠皆有牲币,學之釋奠非始立學則不必有币也。
學之釋奠有合樂,則山川、廟社不必有合也。
聘賓釋奠有三獻,則天子諸侯之於山川、廟社,不止三獻也。
凡始立學與天子視學,釋奠於先聖、先師,四時則釋奠先師而已。
《文王世子》謂春釋奠於先師,鄭氏釋《王制》亦謂釋奠禮先師,其說是也。
然鄭氏以《王制》之釋奠,為釋菜奠币,以《文王世子》之釋奠者必有合,為與鄰國合。
孔穎達以《學記》之釋菜為釋奠,其說誤也。
"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币(興當為釁。
禮樂之器,成則釁之。
又用币告以器成),然後釋菜(告先聖、先師以器成,有時将用也。
疏雲:"釋菜惟釋蘋藻而已,無牲牢币帛)。
不舞,不授器(釋菜禮輕也。
釋奠則舞,舞則授器。
司馬之屬司兵、司戈、司盾,祭祀授舞者兵也)。
乃退,傧於東席,一獻,無介語,可也(言乃退者,謂得立三代之學者,釋菜於虞庠,則傧賓於東序。
魯之學,有米廪、東序、瞽宗也。
疏雲:東序與虞庠相對,東序在東,虞庠在西,既退,傧於東序,明釋菜在於虞庠。
語即前經合語之等。
言可也,明釋菜時未可語,禮尚嚴也)。
" 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舍菜即釋菜,禮先師也。
菜,蘋藻之屬。
春始以其學士入學宮而學之。
合舞,等其進退,使應節奏),秋頒學,合聲(春使之學,秋頒其才藝所為。
合聲亦等其曲折,使應節奏)。
" 《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樂正,樂官之長。
命習舞者,順萬物始出地,鼓舞也。
将舞,必釋菜於先師以禮之。
《夏小正》曰:丁亥,萬舞入學。
)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仲丁,又命樂正入學習舞
《周禮》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此之謂先師之類也。
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亦可以為之也。
不言夏,夏從春可知也。
釋奠者,設薦馔酌奠而己,無迎屍以下之事。
疏雲:以其釋奠直奠置於物,無食飲酬酢之事。
釋奠所以無屍者,以其主於行禮,非報功也)。
" 正義曰:"所教之官,若春誦、夏弦,則太師釋奠也;教幹戈,則小樂正、樂師等釋奠也;教禮,即執禮之官釋奠也。
皇氏雲:'其教雖各有時,其釋奠則四時各有其學,備而行之。
'""四時在學釋奠,猶若教書之官,春時於虞庠之中,釋奠於先代明書之師,四時各然;教禮之官,秋時於瞽宗之中,釋奠於其先代明禮之師,如此之類是也。
"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及行事,必以币
先聖,周公若孔子。
疏雲:立學為重,故及先聖;常奠為輕,故唯祭先師)。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朱文公《禮書》謂:"以下文大合樂考之,有合當為合樂。
")。
有國故則否
"朱文公《禮書》為:"國故當為喪紀兇劄之類。
")。
凡大合樂,必遂養老。
"
遂養老,謂用其明日也。
) 長樂劉氏曰:"周有天下,立四代之學,虞庠則以舜為先聖,夏學則以禹為先聖,殷學則以湯為先聖,東膠則以文王為先聖,各取當時左右四聖成其德業者為之先師,以配享焉。
此天子立學之法也。
"臨邛魏氏曰:"《記》曰:'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
'釋者曰:'若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
'又曰:'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曰:'若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各自奠之,不合也。
'至於祀先賢於西學,祭樂祖於瞽宗,傳者亦謂各以所習之學祭先師。
夫周公、孔子,非周、魯之所得而專也,而經各立師,則周典安有是哉?古者民以君為師,仁鄙、壽夭,君實司之,而臣則輔相人君以師表萬民者也。
自孔子己前,曰聖曰賢,有道有德,則未有不生都顯位,沒祭大烝者,此非諸生所得嗣也。
自君師之職不修,學校廢,井牧壞,民散而無所系,於是始有師、弟子群居以相講授者。
所謂各祭其先師,疑秦、漢以來始有之,而《詩》、《書》、禮、樂各立師,不能以相通,則秦、漢以來為士者斷不若是之隘也。
此亦可見世變日降,君師之職下移,而先王之道分裂矣。
然而春秋、戰國之亂,猶有聖賢為之師,秦、漢以來,猶有專門為之師,故所在郡國尚存先師之号,奠祠於學,故記人識於禮,而傳者又即其所聞見以明之也。
" 《王制》:"天子将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禡於所征之地
其禮亡)。
受命於祖
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訊馘,所生獲斷耳者)。
"《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
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
有司卒事,反命。
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
" 《周禮》:"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太祝"大會同,造於廟,宜於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
"甸祝"舍奠於祖廟,祢亦如之。
"
奠之言停,停馔具而已"。
) 《儀禮》"賓朝服,釋币於祢,又釋币於行,遂受命。
上介釋币亦如之。
""釋币於門。
乃至於祢,筵幾於室,薦脯醢,觞酒陳
言陳者,将複有次也。
先薦後酌,祭禮也。
行釋币,反釋奠,客出謹入也),席於阼,薦脯醢,三獻。
" 《禮書》曰:奠者,陳而奠之也。
鄭氏曰:"釋奠者,設薦馔酌奠而已,無迎屍以下事
"考之《儀禮》,聘賓歸"至於祢,薦脯醢,觞酒陳",陳者,所以奠之也,則釋奠,設薦馔酌奠而已,可知也。
《特牲饋食》"奠觯於屍",未至之前則釋奠無迎屍,可知也。
古者釋奠,或施於山川,或施於廟社,或施於學。
《周官》太祝"大會同,造於廟,宜於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甸祝"舍奠於祖廟,彌亦如之",此施於山川廟社者也。
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币。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天子視學,大昕鼓徵,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聖、先師焉。
有司卒事,反命。
適東序,釋奠於先老。
"《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此施於學者也。
山川、廟社之祭,不止於釋奠,學之祭,釋奠而已。
賈公彥曰:"非時而祭曰奠。
"此為山川、廟社而言之也。
學之釋奠則有常時者,有非時者。
《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先聖、先師,秋冬亦如之。
"鄭氏曰:"不言夏,夏從春可知。
"此常時之釋奠也。
凡始立學,天子視學,出征,執有罪,反,以訊馘告,必釋奠焉,此非時之釋奠也。
釋奠之禮,有牲币,有合樂,有獻酬。
太祝"造於廟,宜乎社,過大山川則用事,反,則釋奠",此告祭也。
《曾子問》曰:"凡告,必用牲币。
"《文王世子》:"凡始立學,釋奠、行事,必以币。
"此釋奠有牲币之證也。
《文王世子》:"凡釋奠者,必有合也。
"此釋奠有合樂之證也。
《聘禮》:"觞酒陳、席於阼,薦脯醢,三獻。
一人舉爵,獻從者,行酬,乃出。
"此釋奠有獻酬之證也。
然山川、廟社之釋奠皆有牲币,學之釋奠非始立學則不必有币也。
學之釋奠有合樂,則山川、廟社不必有合也。
聘賓釋奠有三獻,則天子諸侯之於山川、廟社,不止三獻也。
凡始立學與天子視學,釋奠於先聖、先師,四時則釋奠先師而已。
《文王世子》謂春釋奠於先師,鄭氏釋《王制》亦謂釋奠禮先師,其說是也。
然鄭氏以《王制》之釋奠,為釋菜奠币,以《文王世子》之釋奠者必有合,為與鄰國合。
孔穎達以《學記》之釋菜為釋奠,其說誤也。
"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币
禮樂之器,成則釁之。
又用币告以器成),然後釋菜
疏雲:"釋菜惟釋蘋藻而已,無牲牢币帛)。
不舞,不授器
釋奠則舞,舞則授器。
司馬之屬司兵、司戈、司盾,祭祀授舞者兵也)。
乃退,傧於東席,一獻,無介語,可也
魯之學,有米廪、東序、瞽宗也。
疏雲:東序與虞庠相對,東序在東,虞庠在西,既退,傧於東序,明釋菜在於虞庠。
語即前經合語之等。
言可也,明釋菜時未可語,禮尚嚴也)。
" 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
菜,蘋藻之屬。
春始以其學士入學宮而學之。
合舞,等其進退,使應節奏),秋頒學,合聲
合聲亦等其曲折,使應節奏)。
" 《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
命習舞者,順萬物始出地,鼓舞也。
将舞,必釋菜於先師以禮之。
《夏小正》曰:丁亥,萬舞入學。
)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仲丁,又命樂正入學習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