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九 虎四

關燈
所。

    衣服猶挂,杖亦在,細草依然。

    翻複轉身于其上,意足而起,即複人形矣。

    于是衣衣策杖而歸。

    昨往今來,一複時矣。

    初其仆夫驚失乎逢也,訪之于鄰,或雲策杖登山。

    多岐尋之,杳無形迹。

    及其來,驚喜問其故。

    逢绐之曰:“偶尋山泉,到一山院,共談釋教。

    不覺移時。

    ”仆夫曰:“今旦側近有虎,食福州鄭錄事,求餘不得。

    ”山林故多猛獸,不易獨行,郎之未回,憂負實極。

    且喜平安無他。

    ”逢遂行。

    元和六年,旅次淮陽,舍于公館。

    館吏宴客,坐有為令者曰:“巡若到,各言己之奇事,事不奇者罰。

    ”巡到逢,逢言橫山之事。

    末坐有進士鄭遐者,乃鄭乣之子也,怒目而起,持刀将殺逢,言複父仇。

    衆共隔之。

    遐怒不已,遂入白郡将。

    于是送遐南行,敕津吏勿複渡。

    使逢西邁,且勸改名以避之。

    或曰:“聞父之仇,不可以不報。

    然此仇非故殺,若必死殺逢,遐亦當坐。

    ”遂遁去而不複其仇焉。

    籲!亦可謂異矣。

    (出《續玄怪錄》) 南陽人張逢,貞元末年,到嶺南去遊覽,走到福唐縣,住在橫山店中。

    當時是雨後初晴,天色将晚,山水樹木鮮豔明媚,煙岚霭霭,景緻宜人。

    張逢拿着手杖尋找勝景,不知不覺走出很遠。

    忽然有一片細密的草地,長寬各有一百多步,碧綠可愛。

    草地旁邊有一棵小樹。

    張逢就把衣服脫下來挂到樹上,把手杖靠在樹上,自己躺在草地上,左右打滾兒,然後就酣睡了,就象野獸翻轉踩踏的樣子,滿意了才起來。

    起來一看,自己已經變成一隻老虎,紋彩燦然。

    自己看看鋒利的爪和牙齒,自己試試胸膊的力氣,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于是就騰躍起來,越嶺翻山。

    速度象雷電一樣迅疾。

    夜深了,他很餓,就在村邊慢慢行走。

    狗、豬、馬駒、牛犢,什麼也沒碰上。

    心裡頭恍恍惚惚。

    自己說應該把福州的鄭錄事吃了,于是他就潛伏在道旁。

    不長時間,有人從南走來,是迎接鄭錄事的候吏。

    候吏見到一個人就問道:“福州鄭錄事鄭璠,按照他的行程估計,應該宿在前邊這個店,聽說他什麼時候出發了嗎?”來人說:“他是我的主人,他正在穿衣打扮,不久就能到。

    ”候吏問:“隻他一個人來,還是還有别人一塊來?我迎拜的時候可别弄錯了。

    ”來人說:“三個人當中,綠色穿戴的就是他。

    ”當時張逢正趴在那裡等候,而那個問得那麼詳細,就好象替他問話似的。

    張逢既然知道了,縮着身子在那等着。

    不多一會兒鄭璠到了,前導随從特别多。

    他穿綠色衣服,挺胖,昂首挺胸地走來。

    剛到,張逢就把他叼起來,跑到山上。

    那時候天還沒亮,人雖然很多,卻沒有敢追的。

    這樣張逢就把他吃了。

    隻剩下頭發和腸子。

    然後張逢就走在山林之中。

    他孑然一身,沒有一個夥伴。

    于是他忽然想到:“我本來是個人,為什麼願意做個老虎,自己把自己囚禁在深山裡呢?何不找到當初把我變成虎的那個地方,再變回去吧?”于是他就到處去找。

    天要黑的時候才找到個地方。

    衣服還在樹上挂着,手杖也在,細草還是老樣子。

    他躺到草地上翻來覆去,滿意了才起來。

    果然又變成人的樣子。

    于是他穿上衣服拿起手杖回來了。

    昨天這時候去的,今天這時候回來,正好一個對時。

    起初他的仆人發現他不見了,很是吃驚,到處打聽。

    有的人說看到他拿着手杖登山去了。

    仆人們便分幾路去找,杳無蹤迹。

    等到他回來,仆人們又驚又喜,問他是怎麼回事。

    他撒謊說:“我偶然去尋找山泉,走到一家寺院,就和老和尚談論佛理,不知不覺過去這麼長時間。

    ”仆人說:“今早晨這附近有一隻老虎,吃了福州的鄭錄事,找殘骸都沒有找到。

    山林裡因為猛獸很多,很難單獨行路,你沒回來的時候,可讓人擔心死了!幸虧你沒出什麼事!”張逢于是就上路繼續前行。

    元和六年,他們走到淮陽,住在公館裡,館吏設宴招待客人,座間有行酒令的人說:“如果巡到誰那裡,誰就應該講自己的奇事,事不奇的要罰。

    ”輪到張逢,他就講了橫山的事。

    末座有一個叫鄭遐的進士,就是當年福州鄭錄事的兒子。

    他怒目而起,拿起刀就要殺張逢,說是報殺父之仇。

    衆人一起把他們隔開。

    鄭遐怒氣不消。

    于是就進去禀明郡将,送鄭遐往南去,囑咐渡口的官吏不準把他再渡回來;讓張逢往西去,而且勸他改名隐姓躲避才好。

    有人說,聽到殺父之仇,不可以不報。

    但是這仇不是故意殺的,如果一定要殺死張逢,那麼鄭遐也應該連坐。

    于是張逢逃走之後鄭遐沒再去複仇。

    唉,也夠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