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關燈
小
中
大
穢,無所不有,若不疏通,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決無是理。
又謂:凡病痰飲而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且以治飲為先。
如頭風眉棱骨疼,累月風藥不效,投痰藥收功;眼赤羞明而痛,與涼藥弗瘳,授痰劑獲愈雲雲,真格言也。
(按二證皆痰壅熱上。
) 喻嘉言曰:脾之濕熱,胃之壯火,交煽互蒸,結為濁痰,溢入上竅,久久不散,透開肺膜,結為窠囊。
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蓮實之嵌于蓬内,生長則易,剝落則難。
繇其外窄中寬,任行驅導,徒傷他髒,此實閉拒而不納耳。
究而言之,豈但窠囊之中痰不易除,即肺葉之外、膜原之間,頑痰膠結多年,如樹之有蘿,如屋之有遊,如石之有苔,附托相安,倉卒有難于刻伐者,治法必靜以馭氣,使三陰之火不上逆。
又必嚴以馭脾,使太陰之濕不上蒸,乃廣服大藥,以安和五髒,培養肺氣。
肺金之氣一清,則周身之氣翕然從之下降,前此上升濁邪,允絕其源矣。
又曰:人身之氣,經盛則注于絡,絡盛則注于經。
窠囊之成,始于痰聚胃口,嘔時數動胃氣,胃氣動則半從上出于喉,半從内入于絡。
胃之絡貫膈者也,其氣奔入之急則沖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日增一日,故治之甚難。
必先去胃中之痰,而不嘔不觸,俾胃經之氣不急奔于絡,轉虛其胃以聽絡中之氣返還于胃,逐漸以藥開導其囊而滌去其痰,則自愈矣。
又曰:李繼江常苦咳嗽生痰,胸膈不寬。
今夏秋間卧床不起,瀕亡者再,将家事分撥,安心服死,忽覺稍安,亦心死則身康之一征也。
未幾仍與家事,其病複作。
就診,見其頤旁有小小壘塊數十高出,謂之曰:觀爾脈盛筋強,必當好色而喜任奔走,本病宜發癰疽。
所以得免者,以未享膏粱之奉,且火才一動,便從精孔洩出耳。
然雖不病癰,而病之所造,今更深矣。
爾胸背肩間,岩如亂石插天,栉比如新筍出土,嵌空如蜂蓮之房,芒銳如棘栗之刺,每當火動氣升,痰壅緊逼之時,百苦交煎,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比桁楊之罪人,十倍過之。
由好色作勞,氣不歸元,騰空而上,入于肝肺,散葉空隙之間、膜原之内者,日續一日,久久漸成熟路,隻俟腎氣一動,千軍萬馬乘機一時奔辏,有入無出,如潮不返,海潮兼天湧至,倘後潮不熄則前潮不退,古今死于此病者,不知其幾。
但爾體堅堪耐,是以病至太甚,尚自無患耳。
爾宜歸家休心息神,如同死去,俾火不妄動,則痰氣不為助虐,胸背之堅壘始有隙可入,吾急備藥,為爾覆巢搗穴,可得痊也。
渠以為病未即死,且往鄉征租,因勞陡發,暴不可言,痰出如泉,聲響如鋸,面大舌脹,喉硬目突,二日而卒。
飲者,停水之名。
又痰之清稀者曰飲,故痰飲并稱。
《金匮》謂飲有四:其人昔肥今瘦,(由津液盡化痰飲,不複外充形體也。
)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曰痰飲。
飲後水流脅下,咳吐引痛,曰懸飲。
(懸結于脅中,不上不下也。
)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飲水乃有形之水,非水精四布之水,止宜下行從小便出。
今不下行而旁達,應從汗洩而不得化汗以出,故身體疼重,即風水水腫之病也。
曰溢者,言泛溢于四旁也。
)咳逆倚息,氣短(倚,坐而倚物也,以不得卧故。
息,呼吸也,氣短、喘急也。
)不得卧,(氣逆使然。
)其形如腫,(面多腫。
)曰支飲。
(水停于胸,在心肺之側,如木之旁枝也。
按此四飲,乃随其部位分言耳。
)又謂:心下有留飲,(久而不去名留。
)背寒冷,如掌大,(阻遏心陽故背寒冷。
)脅下痛引缺盆,(留于脅則礙肝氣,故脅痛。
缺盆為十二經道路,故引及之。
)咳嗽則轉甚。
(氣逆也。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肺氣被迫也)而渴,(水阻氣不布,不能化生津液,故胸雖停水,而咽喉則幹也。
)四肢曆節痛,(留于身體則塞經絡,故肢痛。
由此推之,留于脾分則腹腫身重,留于腎部則囊、足胫腫,理必然矣。
此言留飲,及下文言伏飲,乃上四飲之總綱也。
)又謂:膈上病痰,(飲留膈上,伏而不出,煎煉成痰也。
)滿喘咳吐,(留伏日多,故胸
又謂:凡病痰飲而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且以治飲為先。
如頭風眉棱骨疼,累月風藥不效,投痰藥收功;眼赤羞明而痛,與涼藥弗瘳,授痰劑獲愈雲雲,真格言也。
(按二證皆痰壅熱上。
) 喻嘉言曰:脾之濕熱,胃之壯火,交煽互蒸,結為濁痰,溢入上竅,久久不散,透開肺膜,結為窠囊。
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蓮實之嵌于蓬内,生長則易,剝落則難。
繇其外窄中寬,任行驅導,徒傷他髒,此實閉拒而不納耳。
究而言之,豈但窠囊之中痰不易除,即肺葉之外、膜原之間,頑痰膠結多年,如樹之有蘿,如屋之有遊,如石之有苔,附托相安,倉卒有難于刻伐者,治法必靜以馭氣,使三陰之火不上逆。
又必嚴以馭脾,使太陰之濕不上蒸,乃廣服大藥,以安和五髒,培養肺氣。
肺金之氣一清,則周身之氣翕然從之下降,前此上升濁邪,允絕其源矣。
又曰:人身之氣,經盛則注于絡,絡盛則注于經。
窠囊之成,始于痰聚胃口,嘔時數動胃氣,胃氣動則半從上出于喉,半從内入于絡。
胃之絡貫膈者也,其氣奔入之急則沖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日增一日,故治之甚難。
必先去胃中之痰,而不嘔不觸,俾胃經之氣不急奔于絡,轉虛其胃以聽絡中之氣返還于胃,逐漸以藥開導其囊而滌去其痰,則自愈矣。
又曰:李繼江常苦咳嗽生痰,胸膈不寬。
今夏秋間卧床不起,瀕亡者再,将家事分撥,安心服死,忽覺稍安,亦心死則身康之一征也。
未幾仍與家事,其病複作。
就診,見其頤旁有小小壘塊數十高出,謂之曰:觀爾脈盛筋強,必當好色而喜任奔走,本病宜發癰疽。
所以得免者,以未享膏粱之奉,且火才一動,便從精孔洩出耳。
然雖不病癰,而病之所造,今更深矣。
爾胸背肩間,岩如亂石插天,栉比如新筍出土,嵌空如蜂蓮之房,芒銳如棘栗之刺,每當火動氣升,痰壅緊逼之時,百苦交煎,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比桁楊之罪人,十倍過之。
由好色作勞,氣不歸元,騰空而上,入于肝肺,散葉空隙之間、膜原之内者,日續一日,久久漸成熟路,隻俟腎氣一動,千軍萬馬乘機一時奔辏,有入無出,如潮不返,海潮兼天湧至,倘後潮不熄則前潮不退,古今死于此病者,不知其幾。
但爾體堅堪耐,是以病至太甚,尚自無患耳。
爾宜歸家休心息神,如同死去,俾火不妄動,則痰氣不為助虐,胸背之堅壘始有隙可入,吾急備藥,為爾覆巢搗穴,可得痊也。
渠以為病未即死,且往鄉征租,因勞陡發,暴不可言,痰出如泉,聲響如鋸,面大舌脹,喉硬目突,二日而卒。
飲者,停水之名。
又痰之清稀者曰飲,故痰飲并稱。
《金匮》謂飲有四:其人昔肥今瘦,(由津液盡化痰飲,不複外充形體也。
)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曰痰飲。
飲後水流脅下,咳吐引痛,曰懸飲。
(懸結于脅中,不上不下也。
)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飲水乃有形之水,非水精四布之水,止宜下行從小便出。
今不下行而旁達,應從汗洩而不得化汗以出,故身體疼重,即風水水腫之病也。
曰溢者,言泛溢于四旁也。
)咳逆倚息,氣短(倚,坐而倚物也,以不得卧故。
息,呼吸也,氣短、喘急也。
)不得卧,(氣逆使然。
)其形如腫,(面多腫。
)曰支飲。
(水停于胸,在心肺之側,如木之旁枝也。
按此四飲,乃随其部位分言耳。
)又謂:心下有留飲,(久而不去名留。
)背寒冷,如掌大,(阻遏心陽故背寒冷。
)脅下痛引缺盆,(留于脅則礙肝氣,故脅痛。
缺盆為十二經道路,故引及之。
)咳嗽則轉甚。
(氣逆也。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肺氣被迫也)而渴,(水阻氣不布,不能化生津液,故胸雖停水,而咽喉則幹也。
)四肢曆節痛,(留于身體則塞經絡,故肢痛。
由此推之,留于脾分則腹腫身重,留于腎部則囊、足胫腫,理必然矣。
此言留飲,及下文言伏飲,乃上四飲之總綱也。
)又謂:膈上病痰,(飲留膈上,伏而不出,煎煉成痰也。
)滿喘咳吐,(留伏日多,故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