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洪武間曾以敕書勞平陽知縣張礎矣。
高帝時即主簿典史皆有獎勞者間一行之。
亦數厲人心之至術也。
其遭斥繫思者。
必褒舉其人。
而追正撫按失刺之罪。
至于祀典贈官。
原有定制。
種岱之賢。
不能得之於漢。
孟秋徐貞明之賢不能得之於近日。
破格之難如此。
宜行撫按官嚴查屬所生祠。
果有著于民思。
久而不置者。
檄入名宦祠、復命之日。
將其人惠政主名。
另為一揭。
報之臣部。
及該科。
以憑查訪。
如有為其祖父求建生祠。
有司不能力拄。
或先意迎合。
撫按官即併參劾。
撫按官聽人囑託。
輕入名宦以污爼豆。
聽該科紏舉。
伏乞聖裁 ○再剖良心責巳秉公疏 萬曆十七年、臣為文選司員外郎、睹士習之不端、慨民生之日蹙、上剖露良心一疏、言大小臣工之幹進及守令之害等事、于在位者多所譏切、為科臣所參蒙、 皇祖優容之、請告歸田、二十一年起為考功司郎中、以管察得罪去、蒙 陛下復起得洊至今官、向時天下方太平、臣之言、似為私憂過計然大小臣工、不能以其幹進之精神、用之修職、因循苟且、以至今日、士風大壞。
吏治隨之。
而民愁苦。
民愁苦而外夷乘之內侵。
外夷內侵而愁苦之民。
乘之作亂。
天下之太平去矣。
此前臣之罪。
而今臣之責也。
今臣復不能改。
則天下之亂。
當不止此。
奈 陛下之社稷何。
臣老矣、幸而良心尚在、所為竭智力于 陛下者、不過與大小臣工、各以其良心為社稷蒼生而發今科道諸臣之條陳銓政者、大都皆言幹進之害、欲獎恬而抑競、然其良心為富貴所汨沒、皆以幹進為當然、若臣先無良心、幹之則力為推轂、不幹則任其淹滯、誰獎之而誰抑之乎、夫良心者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也、孟子所謂四端、從仁義禮智而發者也、士大夫有惻隱之心、則必不忍害人矣、有羞惡之心、則必無賤辱妄苟之行矣、有辭讓之心、則必不受其所不臧矣。
有是非之心、則必不以私意亂白黑矣、夫如是而後可以為人、故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是四體也假令乘軒服冕、而四體殘廢。
則不若其四體完好而貧賤之為愈也。
而舉世莫之寤也。
寤乃可與言忠孝道名節耳、夫天下之行私最便而得利最厚者。
莫過于吏部。
臣亦人也。
豈無鄉裡親友門生。
豈無私心。
然而不敢行也。
何也。
臣之行私。
必與司官言之。
外人未有不知者。
知則近者幹之以顏面而不敢不從。
遠者幹之以書帕。
殊為不雅。
況又不能成其私。
譬之庖人擇其柔嘉肥濃。
而與所厚善者。
則人皆環而丐之。
或以錢易之。
勢必不能徧及終歸于怨詈耳此臣之所以不敢也。
且臣亦豈無好賢之心哉。
然見今之薦人者巳多、無庸復贅亦恐幹之者眾。
而及于匪人。
是以雖平生所傾服者。
未敢薦一人。
亦不敢為人求薦。
臣之所以保全其良心者亦甚苦矣。
今內之薦人者、講陞者、講調者、與夫外之咨陞者、調繁者、保留者、腹裡而作邊俸者、何其不憚煩、不避嫌也、想其初指本出于好賢。
而未之深思門開不可復閉。
其苦猶之臣也。
各相體悉而不行為便。
今 陛下之小民。
皆在水火之中。
而居官者皆欲得京堂。
薦賢者皆欲其為京堂甫為京堂。
即欲為卿貳。
若絕無救民之意者。
可以救民者。
莫過于廵撫。
而此官甚不易作。
必德望威稜。
能使貪污解綬而後可耳。
其次則知府最急。
知府賢則州縣官不敢害民。
二者官有大小。
皆宜選擇破格而用之。
久任而優擢之者也。
近聞多從人討而得之。
何怪乎謁選者。
以討缺為常也。
語曰意苟善雖不智可以為長、夫既巳為長。
則宜以長待之。
若人人以其智求多則一事不可行。
惟大意無害則從之而忘其小缺。
此人羣之所以相安也。
天下之最可患者。
莫甚于民之作亂。
而夷狄次之。
今幸而稍定。
尚可不為之防乎。
臣以為防之自知州知縣始葢民之將亂。
數年來益釀天下之禍者果不出此必掫徒成黨。
由三五而百十而千萬。
夜聚曉散。
非一日也。
隣裡必知之。
衙役必知之。
而有司不知。
與聾瞽何異。
及其後也。
乃聞之上官。
為之興兵動眾以屠戮之。
既平而論功升賞。
守土者為最。
孔子曰虎兒出于柙是誰之過與、今出柙無過。
以與眾逐之為功。
則孔子之論刻矣。
謂宜有司以民亂聞者。
新任則追論前官。
任及一年者。
則令之戴罪捕賊。
庶能防亂于未作乎。
然莫急于懲貪。
今有司之貪固巳成風。
而長安書帕。
自十二金而至一百。
有至二百兩者。
此皆何從而來。
安得不貪。
貪則多酷。
既朘其脂膏。
又加之毒痛。
民安得不亂如是而但論罷之。
如行商而得素封有歌舞而歸耳謂宜以後穢迹昭彰者。
撫按先行究問確實。
而後具奏追贓、以抵兵餉而減加派。
如有聽囑受賄。
曲為庇護者。
容臣參奏重處。
庶貪風漸息而亂萌可
高帝時即主簿典史皆有獎勞者間一行之。
亦數厲人心之至術也。
其遭斥繫思者。
必褒舉其人。
而追正撫按失刺之罪。
至于祀典贈官。
原有定制。
種岱之賢。
不能得之於漢。
孟秋徐貞明之賢不能得之於近日。
破格之難如此。
宜行撫按官嚴查屬所生祠。
果有著于民思。
久而不置者。
檄入名宦祠、復命之日。
將其人惠政主名。
另為一揭。
報之臣部。
及該科。
以憑查訪。
如有為其祖父求建生祠。
有司不能力拄。
或先意迎合。
撫按官即併參劾。
撫按官聽人囑託。
輕入名宦以污爼豆。
聽該科紏舉。
伏乞聖裁 ○再剖良心責巳秉公疏 萬曆十七年、臣為文選司員外郎、睹士習之不端、慨民生之日蹙、上剖露良心一疏、言大小臣工之幹進及守令之害等事、于在位者多所譏切、為科臣所參蒙、 皇祖優容之、請告歸田、二十一年起為考功司郎中、以管察得罪去、蒙 陛下復起得洊至今官、向時天下方太平、臣之言、似為私憂過計然大小臣工、不能以其幹進之精神、用之修職、因循苟且、以至今日、士風大壞。
吏治隨之。
而民愁苦。
民愁苦而外夷乘之內侵。
外夷內侵而愁苦之民。
乘之作亂。
天下之太平去矣。
此前臣之罪。
而今臣之責也。
今臣復不能改。
則天下之亂。
當不止此。
奈 陛下之社稷何。
臣老矣、幸而良心尚在、所為竭智力于 陛下者、不過與大小臣工、各以其良心為社稷蒼生而發今科道諸臣之條陳銓政者、大都皆言幹進之害、欲獎恬而抑競、然其良心為富貴所汨沒、皆以幹進為當然、若臣先無良心、幹之則力為推轂、不幹則任其淹滯、誰獎之而誰抑之乎、夫良心者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也、孟子所謂四端、從仁義禮智而發者也、士大夫有惻隱之心、則必不忍害人矣、有羞惡之心、則必無賤辱妄苟之行矣、有辭讓之心、則必不受其所不臧矣。
有是非之心、則必不以私意亂白黑矣、夫如是而後可以為人、故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是四體也假令乘軒服冕、而四體殘廢。
則不若其四體完好而貧賤之為愈也。
而舉世莫之寤也。
寤乃可與言忠孝道名節耳、夫天下之行私最便而得利最厚者。
莫過于吏部。
臣亦人也。
豈無鄉裡親友門生。
豈無私心。
然而不敢行也。
何也。
臣之行私。
必與司官言之。
外人未有不知者。
知則近者幹之以顏面而不敢不從。
遠者幹之以書帕。
殊為不雅。
況又不能成其私。
譬之庖人擇其柔嘉肥濃。
而與所厚善者。
則人皆環而丐之。
或以錢易之。
勢必不能徧及終歸于怨詈耳此臣之所以不敢也。
且臣亦豈無好賢之心哉。
然見今之薦人者巳多、無庸復贅亦恐幹之者眾。
而及于匪人。
是以雖平生所傾服者。
未敢薦一人。
亦不敢為人求薦。
臣之所以保全其良心者亦甚苦矣。
今內之薦人者、講陞者、講調者、與夫外之咨陞者、調繁者、保留者、腹裡而作邊俸者、何其不憚煩、不避嫌也、想其初指本出于好賢。
而未之深思門開不可復閉。
其苦猶之臣也。
各相體悉而不行為便。
今 陛下之小民。
皆在水火之中。
而居官者皆欲得京堂。
薦賢者皆欲其為京堂甫為京堂。
即欲為卿貳。
若絕無救民之意者。
可以救民者。
莫過于廵撫。
而此官甚不易作。
必德望威稜。
能使貪污解綬而後可耳。
其次則知府最急。
知府賢則州縣官不敢害民。
二者官有大小。
皆宜選擇破格而用之。
久任而優擢之者也。
近聞多從人討而得之。
何怪乎謁選者。
以討缺為常也。
語曰意苟善雖不智可以為長、夫既巳為長。
則宜以長待之。
若人人以其智求多則一事不可行。
惟大意無害則從之而忘其小缺。
此人羣之所以相安也。
天下之最可患者。
莫甚于民之作亂。
而夷狄次之。
今幸而稍定。
尚可不為之防乎。
臣以為防之自知州知縣始葢民之將亂。
數年來益釀天下之禍者果不出此必掫徒成黨。
由三五而百十而千萬。
夜聚曉散。
非一日也。
隣裡必知之。
衙役必知之。
而有司不知。
與聾瞽何異。
及其後也。
乃聞之上官。
為之興兵動眾以屠戮之。
既平而論功升賞。
守土者為最。
孔子曰虎兒出于柙是誰之過與、今出柙無過。
以與眾逐之為功。
則孔子之論刻矣。
謂宜有司以民亂聞者。
新任則追論前官。
任及一年者。
則令之戴罪捕賊。
庶能防亂于未作乎。
然莫急于懲貪。
今有司之貪固巳成風。
而長安書帕。
自十二金而至一百。
有至二百兩者。
此皆何從而來。
安得不貪。
貪則多酷。
既朘其脂膏。
又加之毒痛。
民安得不亂如是而但論罷之。
如行商而得素封有歌舞而歸耳謂宜以後穢迹昭彰者。
撫按先行究問確實。
而後具奏追贓、以抵兵餉而減加派。
如有聽囑受賄。
曲為庇護者。
容臣參奏重處。
庶貪風漸息而亂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