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七

關燈
炭船往來。

    地方久享其利。

    又有內臣稅錢多係宗室勢要人家。

    有司不肯禁絕。

    要自賊來自北。

    多在吉州大寧之間。

    下水易行。

    尤自可慮。

    若蒲坂而北。

    係是逆流賊舟無自南而北者即使歸路奪舟。

    不在此間猶屬稍緩。

    要之事出所忽、不可不防、平居無事之時、炭船或可容留、但許自鄉寧南行。

    不許北過吉州。

    一有盜儆則一切炭船、盡各屏絕、不得載渡、該縣須將各炭船取有于結編定字號、有不遵約束、擅敢抗違者、無論失事與否、以通賊論、沒船破家、重遣不貸、其間多有載塩者、仍當呈允塩院轉行陝西、一體遵照、葢塩院兼制秦晉法自易行故也 語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也顧今不饒於鏹、即賞之無措、要使自為生計、亦可謂不費之賞矣、諸軍在河。

    常二百餘人操習之暇。

    率是坐食不虗此有用之力乎。

    似應移府、將其應得之餉、殊見調度細心蚤發一二月以為工本。

    本管官旗就其所能。

    勸使工作。

    織屨編巾鐵冶土木、或沿河屯種曠也。

    皆可規利。

    厚者長其生計。

    貧者娶婦成家。

    既有得利之懽。

    亦免久戍之鬱。

    吾在松江常以施之水哨一日獻衣甲雜貨八十擡超距而出殊可快也倘亦巳然之事乎。

     要之養兵屯戍然眉之計耳、而回非不可撲滅之寇也、直地方成玩養此癰耳、要地方自足辦此。

    不須兵也。

    回之來寇。

    不過數十人。

    一縣設備。

    不難百人。

    見有弓兵。

    巳足三十人。

    再以鄉兵六七十人。

    則回何難制哉吾嘗檢馬鬪弓兵本三十人。

    而少七人。

    問何往曰該縣取以充書佐之用也。

    何名乎。

    其二十三人者。

    半老弱人。

    則弓兵無矣鄉寧縣以六百門夫、張典史率之而走則無鄉夫矣舉一處而他處何不然哉趙梧羣一村人。

    鳴鼓控弦以待而回不敢近賀元徵以兄弟斬賊二受督撫賞諸賊相戒不入大寧。

    彼非鄉丘乎。

    各處捕官廵檢有能實加訓獎。

    養其精銳、彼習見回之不足畏。

    則自能賈勇緻防。

    人固其圉。

    縣各將縣。

    若有大寇臨疆犄角之。

    烏有連數邑之力。

    而不能禦三數十之侮哉。

    如此、則典史廵即將鄉甲即兵守令即大帥以本道綱領之。

    又何以久戍為哉。

    由此則歲省冐餉二千四百二千四百此先生在平陽查衛籍所得積十年可充縣官重大之用。

    則國家吏民。

    自足了地方之事。

    別議兵將者贅痝也。

    非正道也。

    則即以此事進退河上諸吏可也。

     一操習軍士處有之、而處率虗文、至平陽有軍衛設兵道、而操習之虗文亦少、平時領操官員、雖按期稟請、遙聞鳴礮數聲而巳。

    武備之弛、不在下而在上、上勤而下未有敢怠者、顧操習之法、行營校射而巳、近日督撫魏公、倣邊方製火器、始有校打礮法。

    此亦射之類也。

    教士卒、須先教將、今之將、則各武職是巳、武職平昔。

    半無弓矢。

    即間行操習。

    如或月而食。

    豈能濟於緩急。

    然考武職者。

    必以弓馬。

    如士子之習帖括。

    若士子不知帖括、即精於騎射何用、武職不閑武事、即閑於雜技何用、因與諸職約、今後查注官考、一以騎射為據、騎射精能。

    即素有小疵。

    仍考上。

    騎射不習。

    即他衙門注優。

    仍考下。

    由此各弁始習於其本業。

    朋為偶以領操。

    大吏督之。

    其卒校以次而校。

    旬凡三。

    即不俱穿楊。

    而十得其五。

    上者命中。

    餘以隙校閱之、然有罰必賞、初校費可五十緡、費出府收該衛還官月銀之積、後以賞不充、不能常挍、再挍而賞其甚優不濫及、庶可常也、昔種世衡在青澗、苦士不能射、由此是非曲直。

    一斷以射。

    而兵稱無敵後之挍兵如大理者其可哉、餘之考武弁以射。

    竊種之意而未竟也。

    夫操練衛軍。

    止可備調發。

    若河上回賊之類也。

    北偏去石州近。

    震鄰邊儆。

    各處深山曠谷。

    多有土賊。

    如嶽陽山中。

    積在沁源文水靜樂流民。

    常以數百計。

    該縣城內居民。

    不過二百家。

    往年聽其嘯聚。

    遂為諸盜淵藪劫不敢捕。

    力不能驅。

    幸其小竊耳。

    假使其狂逞乘隙。

    以二百家之城而當彌山之寇。

    寧可幸耶。

    該縣傅尹密發其事、號召隣境、漸次驅之、而先之道檄、此從來養癰之禍、幸不至於決裂者、尹之力也、至于霍州而東彌望空山。

    汾西之墟。

    四連荒嶠。

    垣曲界於河南。

    歲暮分兵防守。

    然此等諸處平居無事。

    可無桑土之慮哉各處皆有鄉兵。

    多設民壯。

    鄉兵既無專責。

    而民壯遠廑上邊。

    天上邊修守故事也。

    而多逋逃不濟一錢事。

    故邇來各縣多議解銀。

    免其上邊者。

    此議實為兼得。

    合將餘下壯丁。

    官給弓矢利器。

    廵捕官率而習之。

    朔望之期長官時一挍練。

    其鄉間武勇之人。

    有願効力者。

    籍名在官。

    免其丁差。

    農隙之時。

    教習保甲。

    為之領袖。

    鄉隣有急。

    捕官率民壯鄉兵相機捕捉。

    有功之人。

    給賞如格。

    本道出廵即以挍練能否為諸吏之惰勤四季比挍即以盜賊有無為捕官之殿最若捕官不務練兵捕盜。

    而幹與他事。

    即各冊稱賢稱能、決不免於下考。

    其指練民壯。

    而受常例。

    指查鄉兵而科下程一有犯者便即斥之。

    夫以各州縣之兵。

    可作各州縣之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