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二小民也。
漢之天下、四夷欵塞。
呼韓來朝、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四夷也。
乃黃巾等賊一二小民也。
元之天下、??烕金??烕宋、一統四海、卒之擾亂天下者、非金非宋也。
乃韓山童劉福通一二小民也。
由此觀之。
人主之威可以鞭撻四夷不可以塞小民之口。
可以駕馭臣工不可以結小民之心。
昔齊桓公五霸之賢者也、一日麥丘人謂之曰願君勿得罪于群臣百姓、夫以人君之尊。
乃不可得罪于群臣百姓者何也。
失百姓之心則失天下矣。
失群臣之心。
則失百姓矣。
管子曰下令于流水之源者、順民心也、人君能順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則令無不行、如水之流矣、 陛下奈何不與民同好惡。
而民之所好者。
反加逮繫。
民之所怨者。
反為庇宥。
誠恐人心一逆。
則號令必有壅而不行。
號令不行無如小民何矣。
孟子曰民為貴、此之謂也、 陛下聰明過人萬萬。
奈何不効 世宗初政。
以臣觀之。
不但當法 世宗。
又當法 高皇帝。
臣又敢以 高皇帝之事告 陛下。
昔洪武初年有言山東銀塲可興者、 高皇帝曰、銀塲之利、我深知之、利官者少、損民者多、況今生民凋瘵、豈可重勞、言者慚退、洪武七年、彰德府稅臣言民間瓜菜柿棗畜牧有利、 高皇帝曰聚歛之臣、甚于盜臣、命執而罪之、又滅元之日、輸其寶貨至京 高皇後曰、元有是寶、何以不能守而失之、貨財非寶、帝王自有寶也、 高皇帝曰、皇後之意、朕知之矣、謂得賢為寶耳一日覽宋史、見太宗改封樁庫為內藏室、謂侍臣曰、人君以四海為家、何為公私、貽謀如此、何足為訓、夫 高皇帝之言如此。
陛下奈何不上法高皇帝。
伏願 陛下與天下更始。
凡邇來敝政。
盡行改罷。
其無辜被逮諸臣。
盡從寬宥。
以順民心。
以謝天下。
使天下曉然知 陛下之心。
未嘗不在百姓也。
如其不然。
一方有事。
而後撤一內臣。
一方有事。
而後易一撫臣。
一方有事。
而後下一 明詔。
臣恐撫臣不勝易也地方作難。
內臣不能撤也百姓又不可家喻而戶曉也。
但願 皇上以 太祖世宗為法、以百姓為本、勿吝改過、如日月之明、採擇群言、如江海之量、保全 社稷、如泰山之安、收拾人心、招徠和氣、如天地之壽、臣愚得効涓埃、且以不朽、不勝大願、 ○改賞夷鈔疏【改賞夷鈔】
主客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據陝西河州衛差來伴送通把張懷呈前事、稱闡化王差來使臣番僧堅剉朵爾隻等、說我們進貢到京、綵?絹匹及折衣銀兩、俱是朝內給賞、惟鈔錠遲滯、不與銀?絹疋同散、緻各夷在館守候日久、隻得賤賣與鈔戶、不得 朝廷實惠、因候鈔又多費供應錢糧、乞賜議處給與見銀以慰遠人等情到部送司、查得貢夷賞賜、惟鈔錠最難関給、葢以過運有期、故常闕乏、而緻夷人守候、或賤賣而去、委應與之酌處、案呈到部看得寶鈔之制、所以濟金錢之窮、而廣民生之用也、後因行使不便公私遂停不用、然猶用以賞賚、 天恩慎重、片紙隻字、亦足昭榮示勸、乃用以賞夷、則有大謬不然者、夫使制鈔而無費工本也則可、既費工本、得不償失、與之不足示恩、受之苦于無用、誠有不得不變而通之者、夷人折賞鈔錠、每起動以數萬計、一時缺乏、本夷?絹銀兩、給領巳久、為此令其候領、我費供給之繁。
彼有失侯之苦一不便也。
既領得矣。
無所用之。
或賣與收鈔者。
或徑與平人者。
甚或有棄置之者。
不惟仰負 天恩。
亦且屑越國體。
二不便也。
有等奸民營為鈔戶、專一收買官鈔、每塊官價一錢三分、而彼僅出二三、用以納官、復得一錢三分之價、旋收旋納。
旋賞旋收。
在官費銀一錢三分。
受賞者曾無二三分之實。
惠。
而奸民獲六七倍之利。
旋相周轉。
如圜無端。
是 國家賞功之典。
止供奸民侔利之資者。
三不便也。
如奸民李河、通同本部辦官葉仲達、收買官鈔、將仲達問擬徒罪外司官親至河家查騐、盈房充棟、無慮數千百萬。
用之納官。
又不知冐若幹官價矣。
巳經併送刑部收問外、恐不止李河一人巳也、合無今後如遇賞賚夷人。
每塊改折銅錢二十文。
彼歡然領受。
既免守候之苦。
又霑實在之惠。
且使奸民無所侔利。
而冐濫之費。
亦可少省矣況夷人數多日費供應、既免鈔費。
又免供應之費。
誠莫便于此者。
再照寶鈔之不能與銅錢竝用也天下無其實而尚沿其名者類如此既巳灼知之矣。
猶然用以賞賜。
是明不以實惠惠下也。
惠不以實。
不如無惠。
而鈔関解進公私收買其弊又若此。
若竝免解。
公私尤為兩利。
但非本部職掌。
伏乞 敕下該部詳議即今闡化王差來進貢
漢之天下、四夷欵塞。
呼韓來朝、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四夷也。
乃黃巾等賊一二小民也。
元之天下、??烕金??烕宋、一統四海、卒之擾亂天下者、非金非宋也。
乃韓山童劉福通一二小民也。
由此觀之。
人主之威可以鞭撻四夷不可以塞小民之口。
可以駕馭臣工不可以結小民之心。
昔齊桓公五霸之賢者也、一日麥丘人謂之曰願君勿得罪于群臣百姓、夫以人君之尊。
乃不可得罪于群臣百姓者何也。
失百姓之心則失天下矣。
失群臣之心。
則失百姓矣。
管子曰下令于流水之源者、順民心也、人君能順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則令無不行、如水之流矣、 陛下奈何不與民同好惡。
而民之所好者。
反加逮繫。
民之所怨者。
反為庇宥。
誠恐人心一逆。
則號令必有壅而不行。
號令不行無如小民何矣。
孟子曰民為貴、此之謂也、 陛下聰明過人萬萬。
奈何不効 世宗初政。
以臣觀之。
不但當法 世宗。
又當法 高皇帝。
臣又敢以 高皇帝之事告 陛下。
昔洪武初年有言山東銀塲可興者、 高皇帝曰、銀塲之利、我深知之、利官者少、損民者多、況今生民凋瘵、豈可重勞、言者慚退、洪武七年、彰德府稅臣言民間瓜菜柿棗畜牧有利、 高皇帝曰聚歛之臣、甚于盜臣、命執而罪之、又滅元之日、輸其寶貨至京 高皇後曰、元有是寶、何以不能守而失之、貨財非寶、帝王自有寶也、 高皇帝曰、皇後之意、朕知之矣、謂得賢為寶耳一日覽宋史、見太宗改封樁庫為內藏室、謂侍臣曰、人君以四海為家、何為公私、貽謀如此、何足為訓、夫 高皇帝之言如此。
陛下奈何不上法高皇帝。
伏願 陛下與天下更始。
凡邇來敝政。
盡行改罷。
其無辜被逮諸臣。
盡從寬宥。
以順民心。
以謝天下。
使天下曉然知 陛下之心。
未嘗不在百姓也。
如其不然。
一方有事。
而後撤一內臣。
一方有事。
而後易一撫臣。
一方有事。
而後下一 明詔。
臣恐撫臣不勝易也地方作難。
內臣不能撤也百姓又不可家喻而戶曉也。
但願 皇上以 太祖世宗為法、以百姓為本、勿吝改過、如日月之明、採擇群言、如江海之量、保全 社稷、如泰山之安、收拾人心、招徠和氣、如天地之壽、臣愚得効涓埃、且以不朽、不勝大願、 ○改賞夷鈔疏
彼有失侯之苦一不便也。
既領得矣。
無所用之。
或賣與收鈔者。
或徑與平人者。
甚或有棄置之者。
不惟仰負 天恩。
亦且屑越國體。
二不便也。
有等奸民營為鈔戶、專一收買官鈔、每塊官價一錢三分、而彼僅出二三、用以納官、復得一錢三分之價、旋收旋納。
旋賞旋收。
在官費銀一錢三分。
受賞者曾無二三分之實。
惠。
而奸民獲六七倍之利。
旋相周轉。
如圜無端。
是 國家賞功之典。
止供奸民侔利之資者。
三不便也。
如奸民李河、通同本部辦官葉仲達、收買官鈔、將仲達問擬徒罪外司官親至河家查騐、盈房充棟、無慮數千百萬。
用之納官。
又不知冐若幹官價矣。
巳經併送刑部收問外、恐不止李河一人巳也、合無今後如遇賞賚夷人。
每塊改折銅錢二十文。
彼歡然領受。
既免守候之苦。
又霑實在之惠。
且使奸民無所侔利。
而冐濫之費。
亦可少省矣況夷人數多日費供應、既免鈔費。
又免供應之費。
誠莫便于此者。
再照寶鈔之不能與銅錢竝用也天下無其實而尚沿其名者類如此既巳灼知之矣。
猶然用以賞賜。
是明不以實惠惠下也。
惠不以實。
不如無惠。
而鈔関解進公私收買其弊又若此。
若竝免解。
公私尤為兩利。
但非本部職掌。
伏乞 敕下該部詳議即今闡化王差來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