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三

關燈
災、災而入城市、沿街衢則又異、災而見于 皇祖龍飛之地、奉先殿大庖廚、槩行渰漫、則尤為異、葢去歲京師水災、內而禁地、外而官民廬舍、無不傾圯、而今歲陪京亦復如是、天意若曰、輦轂示災。

    既不為動。

    舊京為 皇祖肇基。

    再加譴告。

    能無懼乎。

    臣等葢知天心之仁愛 皇上無巳時也、三吳根本重地、財賦隩區、人心皇皇、禍變將起修事修救、各有司存、無俟臣贅、臣禮官也、雨暘不時咎在臣等、除循往例恭候 命下、百官素服三日、痛加修省以祗天戒外、竊惟 皇上天之宗子、一敬一肆呼吸相通、臣等萬心之所計慮、不如 皇上之一轉念萬手之所拮據不如 皇上之一舉筆、今時政廢墜、 聖心豈不明灼、但 聖斷未決耳、如朝講當親、大僚當補、考選當下、廢棄當舉、邊餉當處、閣部言之、既詳既懇、間亦屢奉明綸、一則曰即俟簡發、一則曰稍待簡發、夫即則不必俟、稍待則不宜久而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其將何時、臣雖更有條列、無能加于閣臣之詳懇、但祈即 聖心所巳明者斷而行之、無使人謂天語煌煌、徒為擔延時日之資、則幸矣、顧臣等愚慮、竊謂禍必有基、不大破其積習、口舌之爭、能得有幾、譬之病必有根、不疏通其脈絡、標急之治、終難霍然、臣等敢謹摘今日釀禍之源、列為五欵、 皇上必銳意改圖而修省之、實效可冀焉、一曰、葆清明平旦之氣、以澄 聖衷、臣聞古帝王未明求衣、非但勤事、良以嚮明之際、萬慮俱澄、孟子夜氣之說、正為此耳、 皇上深居靜攝、念何嘗一日不在萬幾、然臣等側聞宮中起居、夜盡方寢。

    日旰未起。

    夫時值嚮晦、陰濁用事、況至夜分、神疲氣倦、於此時而有裁決。

    安得合宜。

    迨及平旦、正 聖心清明之會、而反就燕息、牀第消磨、起視日晷、又將向晦矣、則氣何由澄、神何由定、嗜好所以蔽錮、喜怒所以多偏、忠讜所以難入批發所以愆期、外廷諸臣、見為 皇上之忘天下。

    而不知夙興夜寐之間。

    蹉跎許多大事也。

    以 皇上神聖、遠邁虞周、誠試鷄鳴而思、待旦而行、則必知蠱惑如高淮決不可不誅、稅監決不可不撤、循吏如滿朝薦、無辜如王邦才等、決不可不宥、雖未即視朝、而神謨雄斷、當不崇朝而馳萬裡、是謂天心復、而陰濁有不澄者否矣、一曰每月召閣部大臣入對以決壅欝夫耳目聽覩、則是非較然、筆劄傳聞、則疑信互半、閣部諸臣、 皇上所與共圖國事也、而比年以來、 天顏日邃、股肱心膂、日見隔絕、憂危深心、既未易悉之簡牘、補綴屢奏、又未易徹之旒??黃、上不見緩急之形。

    則欲行而輒止。

    下未得要領之止?帚。

    則愈揣而愈疑。

    政事蠱廢、人情猜阻職此之由、以 皇上之寬仁明察若使天下事得一一指數于前、裁決何難、況一月一禦便殿 聖躬亦不為勞一召便有多官則私言無從蔽隱非止情事了然。

    抑且人品洞燭。

    一日之間。

    改觀易聽。

    政事必然精采。

    人心必然聳動。

    是謂泰交成而陰沴有不消者否矣。

    一曰復章奏批發之規、以尊主權、往時章奏之下。

    皆有定期。

    但有從與不從。

    並無下與不下。

    留中之起。

    葢或事有難處。

    意有不便。

    以為且一留中。

    可冺形跡。

    杜口語。

    然亦偶一為之耳。

    豈意此端既開。

    遂成否鬵。

    至于今下者為曠典。

    不下者為常事。

     皇上見為行止自由。

    大權在手。

    不知章奏之入。

    既不必其出。

    則入又安必其入。

    入而不出。

     皇上主之矣。

    入而不入。

    竟誰主之。

    況批紅覆奏。

    轉展遲速之際。

    能無焬竈之奸。

    臣恐權之潛移而不自知也。

    願皇上察此情形、斷自聖心、勒定限期、或幾日送票。

    幾日批發。

    倘有不當。

    明示駁正。

    行止遲速。

    顯然與天下共睹斷絕留中之敝政。

    庶左右不得上下其手。

    主權不至旁落於人。

    是謂乾剛奮。

    而陰翳有不決者否矣一曰慎內批中發之旨、以杜羣疑、我 皇祖設閣臣所以備顧問代絲綸也。

    凡有章疏。

    必擬自閣臣。

    取自上裁庶萬幾不煩而理。

    而今有不由閣票。

    徑從中出者矣如近日考選一事、兩奉中旨、有部寺相訐、言公言私之語、是果出 聖意乎、則威福自由、何不登時處分、乃徒屢形 詔旨經年未決、若非出 聖意、則誰授此 旨以啟紛紜之疑、又如近日三閣臣同上辭疏、一從內票、二發閣票、如謂內批特眷乎、則諫行言聽、斯謂有禮、便當亟允考選之請、何僅曰即俟簡發、若非出特眷、則又何取內批、以隆虛拘之數、矧 皇上久處深宮。

    是非邪正。

    未易懸斷。

    前後左右。

    豈無窺瞷。

    當此 主聖時、明固無庸過慮。

    此言不騐于神廟而 于熹朝萬一相沿日久矯旨之奸。

    流毒搢紳。

    則今日開端。

    貽禍不淺臣願 皇上留神章奏、悉發閣擬、而後裁決、間有時出 聖意、亦祗傳諭閣臣、自能將順、庶善同歸君、過無所諉譬則大明當空、而陰魔有不伏者否矣、一曰去形跡體面之套、以振事功、夫蕭規曹隨。

    原非 顧體面。

    韓範富歐、上殿相爭如虎、亦何嘗計形跡乎、乃數年來閣部事體。

    盡成圈套。

    大小臣工。

    務為雷同。

    政事弊乘極矣。

    稍振刷則慮相形、人情繞指眾矣。

    稍挺立則咤為異。

    目因循以長厚。

    避嫌怨而若凂。

    坐視天下有養廱自潰之形。

    而使志士抱載胥及溺之恨。

    則人心安得不離、士習安得不靡、邊圉將吏安得頗牧之賢。

    遺佚諸臣、又安得弓旌之望哉、臣願 皇上敕閣部大臣、以及庶官、務破拘孿廓然與天下更始、期以一德一心為寅恭、無認以水濟火為和同譬則雷厲風而陰鬱有不通者否矣、此五者積習既久、釀禍實深、朝講之不親、大僚之不補考選之不下、廢棄之不起、邊餉之不處、以至紀綱盡弛、法庶俱廢、智士蒿自而憂直臣腐吻而諍、而若罔聞也者、祗由此一線之路、未通未鬯耳、今天變巳極、事勢之窮蹙巳極、 皇上不及此時省覽臣疏、加意改圖、臣恐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五十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