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三

關燈
野人、淩轢朝鮮。

    若入無人之境。

    地大兵強。

    畜繁馬壯。

    其勢豈徒倔強塞外。

    妄自尊大而巳乎。

    待時而動。

    乘釁而入。

    臣誠未知所稅駕耳。

    故海建二酋違貢雖均而衷情實異建酋奴兒哈赤。

    則意在自外能貢而敢于不貢者也海西北關諸酋。

    則隔在徼外。

    欲貢而無由得貢者也海西南關諸酋。

    則俛在跨下。

    不復能貢即貢而亦非其故酋也故漢固不可先過。

    而胡亦不宜益進。

    臣愚以為 陛下宜敕下兵部即行該鎮督撫、備行文告威讓之詞、明問併胡侵屬之罪仍一面速撤稅監以絕遼人外向之心、立捐內帑以裕邊將集兵之用、葢財不徒聚、所貴善用。

    錢用盡更來機會一失不可復追先發而制人。

    則事逸而功倍。

     陛下若立捐百萬以委之該鎮。

    而責其成功。

    謂不坐收投骨鬪狗之效者。

    無是理也。

    夫理餉戶臣職也。

    遣使用兵申飭驛逓。

    樞臣職也。

    臣禮曹職貢。

    來則陳方物題賞賜。

    不來則任之巳耳。

    而目擊情形剝在膚足。

    輒冐昧陳其狂瞽。

    伏惟 陛下留神、以自為宗社疆圉至計、臣等不勝激切待命之至 ○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謹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謀事【海建夷情】 主客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遼東巡撫趙楫、摠兵官李成梁、會題朝貢事、大畧稱遼陽管副摠兵事參將吳希漢、于本年六月二十一日到撫順所宣諭奴速二酋、上邊豎碑馬盟誓遵依起貢、即備?布等物犒賞訖、建州夷酋奴兒哈赤、原貢夷人五百名、分為五起、從撫順關入、今有奴兒哈赤等、與兀勒等二起共二百名補進萬曆二十六七兩年雙貢、海西夷酋吾兒忽荅見在建州寨內住牧原貢夷人三百六十三名、分為四起、從廣順關入、今有看隻木等、與莊台等二起、共三百二十一名、補進萬曆二十九三十兩年朝貢等因、奉 聖旨該部知道、隨該禮科參看得、馭夷之道、來不拒、去不追、修其在我、聽其在彼、豈以去來為重輕焉者、奴酋不貢、亦汲汲我備之未修耳、孰為此汲汲也、且講事要副將。

    是以我為乞盟矣。

    立碑鐫夷語。

    是酋自為主盟矣。

    抑何桀黠若是。

    猥雲貌故尊而體未失也。

    葢亦自解雲爾矣。

    酋氣日驕、我憂方長、竊恐入貢之為厝毒也。

    一時耳目之觀聽曷詡焉、抄出酌之、通抄到部送司、案查會典、近年定海西每貢一千人、建州五百人、歲以十月初騐放入関、十二月終止、如次年正月以後到邊者、邊臣奏請得 旨方準騐放、今自三十五年、並無騐放入関者、又二臣會題、有奴酋不肯進貢搶了罷等語、故本部于三月間、曾以踰期違貢、據實題明、今據該鎮會疏、奴速二酋、盟誓補貢、則外夷巳是回首而革面、中國何必吹毛而索瘢、但積聞建州夷酋、定敕五百、即奴速二酋兄弟是也。

    而海、西一千。

    更分南北二関。

    萬曆十年、南関酋曰王台有敕七百道。

    北関酋曰逞家奴養家奴。

    有敕三百道。

    王台死而子猛古孛羅遂弱。

    其中軍伯虎赤以二百道投北関。

    李寧遠在遼各夷貢事俱令建夷統之以故奴得兼領別部賞賚以益其強而兩関各得五百矣。

    後南関愈弱。

    北関復併有一百三十七道。

    而南関止得三百六十三道矣。

    邇來建酋奴兒哈赤強盛。

    盡併南關而北関那林孛羅等。

    遂隔絕而不得復通中國。

    今會疏所雲海西夷酋吾兒忽答。

    見在建州寨內住牧。

    原貢夷人三百六十三名者。

    正建酋所併南関海酋數也故今日女直在建州。

    以五百道併海西南関之三百六十三道。

    而為之八百六十三道。

    在海西北関。

    以三百道併南関之三百三十七道。

    而為之六百三十七道。

    此番補貢名雖建州海西二種實則建州冐海西南関之敕而北関海西不得與焉一海西也。

    南関為建州所併。

    奪其敕而用之北関為建州所隔。

    有其敕而無所用。

    今若謂中外汲汲于貢。

    而更不詰從來。

    惟是包荒以填溪壑。

    勢必盡併北関。

    徐圖內犯。

    而欲恃兩片石以堅群醜盟。

    則疏矣。

    機宜本屬兵部、而朝貢實有司存、貢既踰年、例應請 旨、仍須行邊詰問、要見疏內所雲、海西夷人。

    亦肩隨而北向者。

    南関乎。

    北関乎。

    如係北関那林孛羅等。

    則兩種女直。

    皆補歲貢。

    許之得矣。

    如係南関則何取中國之金帛為建酋冐領且使輕中國為無人而任其玩弄也相應呈堂題請等因案呈到部、臣惟周書先王之制、蠻夷要服、要服者貢、先王之訓、有不貢則修名、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讓不貢、于是乎有威讓之令、建酋吞噬海西、淩轢朝鮮、強裁參價、藉口車銀、該鎮合疏而請加兵、故臣部循職而詰違貢、名之也。

    非急之也。

    正欲邊臣讓之也。

    非欲其寬之也。

    今該鎮疏稱中外汲汲于貢、彼且希冀、彼隨入質、卑詞屈請、立碑鐫誓副將臨邊、貌故自尊、中國另碑、體亦未失、摠之中外急貢、制馭之策、自不得不寬雲者、其中有無遷就、科臣參語巳悉、臣不復問、苐問誰急之而誰寬之乎。

    至于一車十兩之裁、未及一行、而一十五兩之增、旋咨兩部、但所爭不過五驛、而所費不過數百金、事有関于邊防、議應聽之兵部、惟是國家際天所覆、悉主悉臣、豈以建酋之貢不貢為重輕、特以朝鮮之警報嘗聞。

    而南関之兼併有據、公然違貢以嘗試我、故不容置之不問耳、夫其違貢也。

    業巳不諱其非。

    則其補貢也。

    又安可不逆其詐。

    內除撫順関所進奴兒哈赤等。

    兀勒等二起。

    原是建州。

    聽其到京補貢外。

    其廣順関所進海西夷酋。

    向有南北二関。

    要見看隻木等一百一十一名、莊台等一百一十名。

    果係何関夷種。

    如雲南関。

    則累代分土何在緣何住牧建州明是建酋吞併。

    何得冐敕頂賞。

    如雲北関。

    則經年久不通貢。

    何得一旦突來。

    亦必真正北酋。

    方準一體騐放。

    夫夷狄自相攻擊。

    見謂中國之利。

    可收漁人之功。

    然詳繹 成祖文皇帝。

    所以分女直為三。

    又析衛所地站為二百六十二。

    而使其各自雄長。

    不相止?帚一者。

    正謂中國之于夷狄。

    必離其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