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路?奈等酋相值。
其一守口與兀慎擺腰等酋相直。
此三市口一墻之外俱為虜巢。
其地比鎮城益苦寒。
益險惡。
貢夷出入之衝。
互市之所。
每年開大市一次。
每月小市一次。
每市不過三二日。
虜人擐甲市口之外。
官兵擐甲市口之內。
兩相戒防。
無異對壘。
各夷或以羊皮。
或以馬尾。
或以闆木穀米之數。
與口內軍餘互相貿易。
原無奇貨異產。
每年所收稅銀。
少不過二三百兩。
多不過四五百兩。
俱佐前開賞功等項支用。
此涓滴之水。
何濟于用哉。
至其所稱名馬、更為可異、本鎮歲易夷馬數有萬餘。
全屬駑弱。
不堪騎征、在我償價不過數兩葢中國原籍欵貢以示羈縻彼安得有名馬入塞我若深求彼且狂悖勢必激而寒盟。
其所關係良非細故。
間有番僧持馬來售中有堪任騎征者方用官價易買。
以給軍士夫賣馬者番僧從來無向夷狄取稅之例買馬者貧軍。
軍買一馬。
且有蕩產鬻子以賠累者。
焉得重稅而困之。
原奏官稱選名馬解進。
臣等不知其解也。
臣等叨任拊揗安攘是寄、設坐視不言、他日中使至鎮、前稅既係濟邊名馬無從選取、而狐裘馬尾之類、又非本地所產、于時原奏官計無所之、勢必畏罪懷奸、慫慂中使、事外滋端、橫行徵歛、用實所奏之言、冀免謬妄之罰、其害不在軍民、則在商賈、地方受困人心動搖、 皇上不許害擾明旨、竟至悖違、況強宗悍卒。
雜處鎮城。
驕虜中行。
睥睨四疆。
而虜王自延鎮用兵之後。
營帳北徙。
蓄謀叵測目下人情驚惶。
處處戒嚴。
草青馬壯。
又不知作何景象。
倘內激悍卒。
外挑強虜。
釀成大禍。
或草澤不逞之徒。
伺隙而動。
海內攜貳之民。
聞風而應。
豈獨一鎮封疆之利害。
其所關于 宗社之安危尚忍言哉至此恐邊稅未必入內帑而將不免請內帑以濟軍興噬臍之悔何嗟及矣。
昨見遼東開礦右監丞高淮為榷稅事、奉有明旨、遼東係邊方衝鎮、還照敕諭、一切事務、公同會議而行、勿得偏執私見、各分彼此、緻啟弊端爭凟煩擾、臣等莊誦 皇上德音。
知邊地關係虜情令中使與撫按計議而行。
真明見萬裡。
彼遼東猶在關門之外。
大同咫尺 陵京。
其所關係之重。
奚啻遼東。
故臣等不避斧金?戊、敢以邊地榷稅之利害為 皇上陳之、伏望將中使亟賜停遣、封疆幸甚、 宗社幸甚、 ○辨撦酋不助套虜疏 題為西虜合謀大舉、勢巳阽危乞敕當事諸臣、并力一心、共圖戡定、以保疆圉萬全事頃接邸報兵科都給事中張輔之等一本題前事、大意謂套虜入犯延綏、彼中揭報撦酋助兵三萬五千、宣大諸臣、墮其掩耳盜鈴之計、臣讀之不勝惶恐、不勝駭異事之始末、不敢瑣屑以凟聖聽、但關係邊計者、不得不略陳之今年正月內、撦酋遣使來謝雲、吉能等賴前督蕭大亨王世揚與臣之力、和欵已定馬匹巳進臣諭之既許欵貢、當盡心報荅朝廷、不可復生異心、至二月又報、不知延綏何故擣巢、原有部落宰牙氣等、何在彼處住牧、一併勦殺、乞臣講處、臣諭之、套虜一面求欵、一面要爭松山、反覆不常、以緻延鎮殺他若求助兵、決不可聽、你的部落帳房、與套虜相近、兵馬一出、各要爭功、誰與分辨、夷使復來稟雲、王子決不助他、但延鎮惹下事來。
屢誣我助兵。
我既不助。
更將今年貢馬早于往年。
以明心迹。
臣許之而去、後又報小佛僧欲往西番落番、臣遣通官駱勇等以書諭之、撦酋復書、謂佛僧堅執要去、若不聽他、恐草地不安、隻從邊外遠行、不近中國、去時仍差好人發誓求通官同行、以見無助兵之事、其後土骨赤武天祥等來領欽賞、臣責以佛僧西行、我差通官諭止、是為你的大事、於今人正說你助兵。
若人馬送佛僧往西。
正中其言。
我必革賞問罪。
土骨赤等傳到臣言、復來稟雲、三娘子聞臣之言、甚說王子不是、今巳甚悔、不令佛僧西去、隻望不要怪他、此人所共見共聞、夷稟見存、臣曾將虜不助兵、佛僧不往、達之本兵、本兵亦復書過譽、後見督臣李汶疏雲、趙總兵有人、見臣面諭夷使、不許助賊、夷使不聽、昂然而出等語、諸將為臣不平雲、夷使在守備之前。
尚然畏懼。
豈有軍門諭之不聽。
昂然而出之理。
意欲臣辨、臣解之雲、彼中既啟此釁。
知其必報。
力不能禦。
不得不預為之地。
諉罪于人。
方可保功于巳。
我輩當各盡其道。
不可發人陰私。
惟嚴行各路密加偵探。
如撦酋有一人一騎渡河。
星火報知。
一面上聞。
一面革賞行勦。
不許隱匿。
自于欺罔。
葢臣之遣通官諭撦酋。
止為佛僧西行一次。
其不助兵。
則出彼本心。
非臣止之。
至于撫鎮等官、在山西、例該八月防秋、撫臣魏允貞、以其逼近延綏、知必有變、五月即赴代州、多方督察、大同撫臣房守士、地鄰撦酋、屢屢差官禁約申飭各道、宣府撫臣王象乾、相去稍遠、秣馬厲兵、以備變動、鎮道將領、繕守遣探、絡繹揭報、不敢贅陳、今套虜自七月十六日分路入犯。
至八月初七日出境。
二旬之間。
撦酋無一騎渡河。
佛僧亦無西行。
宰牙氣等之原住近彼者。
亦時在水泉市易。
安靜如故。
套虜逐日驅送所虜男女牲畜貨物回巢。
撦酋無絲毫之得。
虗實甚明。
人所共見。
豈有知套虜進兵。
而不知撦酋渡河。
知被虜人畜若幹。
而不知虜眾之三萬五千乎。
是夷狄盜鈴。
尚知掩耳。
中國固有不掩耳公然盜鈴者也。
臣雖不才、平生思以功業報荅聖明、寧夏之叛、自請為 陛下之將、葉夢熊等強臣同住靈州、竟不之聽、孤身行間、冐犯矢石、總督魏學曾疏雲、臣非監軍。
乃用兵也。
臣豈偷安畏戰之人哉。
止因人情險薄、欺罔成風、是非倒置、功罪混淆、故數年以來、忍默避禍、不敢發一言。
任一事、而一念耿耿樸忠、付之仰屋竊歎、誰復知臣心乎、若撦酋果陽順陰逆。
諭之不聽。
自當明正其罪。
先革市賞。
以為鼓士之費。
即不能堂堂正正。
聲罪緻討。
而乘虗擣巢亦可如別鎮之功其視誘而殺之。
尤為有名。
虜即報復。
亦不過毀邊墻。
破窨寨。
踐禾稼。
盡虜人口財畜而巳。
雖各邊知之、 陛下何從知之乎、今報功者其榮如此。
制虜者其辱如此臣非不知而不為者。
其故有三。
九邊處處騷動。
惟宣大山西仗 陛下威德。
稍安堵耳。
一或啟釁。
則羽檄交馳。
重煩宵旰。
其不可一也。
宣大密邇京陵。
非他鎮比。
欵貢以來軍民樂業。
時和年豐。
宗祿糧差。
多出本土。
一被虜患軍雖得賞。
民不得耕。
必請發內帑。
百費雜出。
將何取辦。
其不可二也。
撦酋雖夷狄、而受朝廷封爵、即臣子也、臣子有過、然後加罪、今指其助兵則不助、指送佛僧則不送、且吉能借兵、以言激之、本酋責以大義、寧與為讐、夷狄如此、所宜嘉獎、以勸忠順、忍誣之為罪乎、其不可三也情激於中、不識忌諱、不顧利害、無任悚懼待罪之至、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五十二終
其一守口與兀慎擺腰等酋相直。
此三市口一墻之外俱為虜巢。
其地比鎮城益苦寒。
益險惡。
貢夷出入之衝。
互市之所。
每年開大市一次。
每月小市一次。
每市不過三二日。
虜人擐甲市口之外。
官兵擐甲市口之內。
兩相戒防。
無異對壘。
各夷或以羊皮。
或以馬尾。
或以闆木穀米之數。
與口內軍餘互相貿易。
原無奇貨異產。
每年所收稅銀。
少不過二三百兩。
多不過四五百兩。
俱佐前開賞功等項支用。
此涓滴之水。
何濟于用哉。
至其所稱名馬、更為可異、本鎮歲易夷馬數有萬餘。
全屬駑弱。
不堪騎征、在我償價不過數兩葢中國原籍欵貢以示羈縻彼安得有名馬入塞我若深求彼且狂悖勢必激而寒盟。
其所關係良非細故。
間有番僧持馬來售中有堪任騎征者方用官價易買。
以給軍士夫賣馬者番僧從來無向夷狄取稅之例買馬者貧軍。
軍買一馬。
且有蕩產鬻子以賠累者。
焉得重稅而困之。
原奏官稱選名馬解進。
臣等不知其解也。
臣等叨任拊揗安攘是寄、設坐視不言、他日中使至鎮、前稅既係濟邊名馬無從選取、而狐裘馬尾之類、又非本地所產、于時原奏官計無所之、勢必畏罪懷奸、慫慂中使、事外滋端、橫行徵歛、用實所奏之言、冀免謬妄之罰、其害不在軍民、則在商賈、地方受困人心動搖、 皇上不許害擾明旨、竟至悖違、況強宗悍卒。
雜處鎮城。
驕虜中行。
睥睨四疆。
而虜王自延鎮用兵之後。
營帳北徙。
蓄謀叵測目下人情驚惶。
處處戒嚴。
草青馬壯。
又不知作何景象。
倘內激悍卒。
外挑強虜。
釀成大禍。
或草澤不逞之徒。
伺隙而動。
海內攜貳之民。
聞風而應。
豈獨一鎮封疆之利害。
其所關于 宗社之安危尚忍言哉至此恐邊稅未必入內帑而將不免請內帑以濟軍興噬臍之悔何嗟及矣。
昨見遼東開礦右監丞高淮為榷稅事、奉有明旨、遼東係邊方衝鎮、還照敕諭、一切事務、公同會議而行、勿得偏執私見、各分彼此、緻啟弊端爭凟煩擾、臣等莊誦 皇上德音。
知邊地關係虜情令中使與撫按計議而行。
真明見萬裡。
彼遼東猶在關門之外。
大同咫尺 陵京。
其所關係之重。
奚啻遼東。
故臣等不避斧金?戊、敢以邊地榷稅之利害為 皇上陳之、伏望將中使亟賜停遣、封疆幸甚、 宗社幸甚、 ○辨撦酋不助套虜疏 題為西虜合謀大舉、勢巳阽危乞敕當事諸臣、并力一心、共圖戡定、以保疆圉萬全事頃接邸報兵科都給事中張輔之等一本題前事、大意謂套虜入犯延綏、彼中揭報撦酋助兵三萬五千、宣大諸臣、墮其掩耳盜鈴之計、臣讀之不勝惶恐、不勝駭異事之始末、不敢瑣屑以凟聖聽、但關係邊計者、不得不略陳之今年正月內、撦酋遣使來謝雲、吉能等賴前督蕭大亨王世揚與臣之力、和欵已定馬匹巳進臣諭之既許欵貢、當盡心報荅朝廷、不可復生異心、至二月又報、不知延綏何故擣巢、原有部落宰牙氣等、何在彼處住牧、一併勦殺、乞臣講處、臣諭之、套虜一面求欵、一面要爭松山、反覆不常、以緻延鎮殺他若求助兵、決不可聽、你的部落帳房、與套虜相近、兵馬一出、各要爭功、誰與分辨、夷使復來稟雲、王子決不助他、但延鎮惹下事來。
屢誣我助兵。
我既不助。
更將今年貢馬早于往年。
以明心迹。
臣許之而去、後又報小佛僧欲往西番落番、臣遣通官駱勇等以書諭之、撦酋復書、謂佛僧堅執要去、若不聽他、恐草地不安、隻從邊外遠行、不近中國、去時仍差好人發誓求通官同行、以見無助兵之事、其後土骨赤武天祥等來領欽賞、臣責以佛僧西行、我差通官諭止、是為你的大事、於今人正說你助兵。
若人馬送佛僧往西。
正中其言。
我必革賞問罪。
土骨赤等傳到臣言、復來稟雲、三娘子聞臣之言、甚說王子不是、今巳甚悔、不令佛僧西去、隻望不要怪他、此人所共見共聞、夷稟見存、臣曾將虜不助兵、佛僧不往、達之本兵、本兵亦復書過譽、後見督臣李汶疏雲、趙總兵有人、見臣面諭夷使、不許助賊、夷使不聽、昂然而出等語、諸將為臣不平雲、夷使在守備之前。
尚然畏懼。
豈有軍門諭之不聽。
昂然而出之理。
意欲臣辨、臣解之雲、彼中既啟此釁。
知其必報。
力不能禦。
不得不預為之地。
諉罪于人。
方可保功于巳。
我輩當各盡其道。
不可發人陰私。
惟嚴行各路密加偵探。
如撦酋有一人一騎渡河。
星火報知。
一面上聞。
一面革賞行勦。
不許隱匿。
自于欺罔。
葢臣之遣通官諭撦酋。
止為佛僧西行一次。
其不助兵。
則出彼本心。
非臣止之。
至于撫鎮等官、在山西、例該八月防秋、撫臣魏允貞、以其逼近延綏、知必有變、五月即赴代州、多方督察、大同撫臣房守士、地鄰撦酋、屢屢差官禁約申飭各道、宣府撫臣王象乾、相去稍遠、秣馬厲兵、以備變動、鎮道將領、繕守遣探、絡繹揭報、不敢贅陳、今套虜自七月十六日分路入犯。
至八月初七日出境。
二旬之間。
撦酋無一騎渡河。
佛僧亦無西行。
宰牙氣等之原住近彼者。
亦時在水泉市易。
安靜如故。
套虜逐日驅送所虜男女牲畜貨物回巢。
撦酋無絲毫之得。
虗實甚明。
人所共見。
豈有知套虜進兵。
而不知撦酋渡河。
知被虜人畜若幹。
而不知虜眾之三萬五千乎。
是夷狄盜鈴。
尚知掩耳。
中國固有不掩耳公然盜鈴者也。
臣雖不才、平生思以功業報荅聖明、寧夏之叛、自請為 陛下之將、葉夢熊等強臣同住靈州、竟不之聽、孤身行間、冐犯矢石、總督魏學曾疏雲、臣非監軍。
乃用兵也。
臣豈偷安畏戰之人哉。
止因人情險薄、欺罔成風、是非倒置、功罪混淆、故數年以來、忍默避禍、不敢發一言。
任一事、而一念耿耿樸忠、付之仰屋竊歎、誰復知臣心乎、若撦酋果陽順陰逆。
諭之不聽。
自當明正其罪。
先革市賞。
以為鼓士之費。
即不能堂堂正正。
聲罪緻討。
而乘虗擣巢亦可如別鎮之功其視誘而殺之。
尤為有名。
虜即報復。
亦不過毀邊墻。
破窨寨。
踐禾稼。
盡虜人口財畜而巳。
雖各邊知之、 陛下何從知之乎、今報功者其榮如此。
制虜者其辱如此臣非不知而不為者。
其故有三。
九邊處處騷動。
惟宣大山西仗 陛下威德。
稍安堵耳。
一或啟釁。
則羽檄交馳。
重煩宵旰。
其不可一也。
宣大密邇京陵。
非他鎮比。
欵貢以來軍民樂業。
時和年豐。
宗祿糧差。
多出本土。
一被虜患軍雖得賞。
民不得耕。
必請發內帑。
百費雜出。
將何取辦。
其不可二也。
撦酋雖夷狄、而受朝廷封爵、即臣子也、臣子有過、然後加罪、今指其助兵則不助、指送佛僧則不送、且吉能借兵、以言激之、本酋責以大義、寧與為讐、夷狄如此、所宜嘉獎、以勸忠順、忍誣之為罪乎、其不可三也情激於中、不識忌諱、不顧利害、無任悚懼待罪之至、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五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