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平無愧、年華侵盛者、量加空銜、其餘俱準緻仕、中間如去留不當、言官論救則退之以禮、皇路少見廓清、無賢愚並滯之患矣、議久任、久任之法、自嘉靖戊辰後始、宜乎宇內家給人足、而蕭條悽楚、大異疇昔、則久任之法未盡議也、臣請得熟數之、夫循良之吏。
人與地相習。
譬鳳鳴高岡。
有耳者聞之皆喜鷙悍之吏。
人與地相戾。
譬鴟囂於室。
主人恨不得早逐之為愈也。
凡欲用人之力。
在得人之心。
使之欣然趨事。
鼓舞不惓。
然後惟其所欲為。
而罔有倦心。
令之久任在未能使天下吏以久任為榮而以不久任為辱耳臣愚謂久任以四年為準。
其更遷以二年為準。
賢者久任。
使之志意得展。
以待行取。
中平者陞去。
不然庸者無上進之望計日月而竊祿。
奸者多憑依之謀。
依城社而肆螫。
是故久任可以藏奸可以庇不能賢者聞之解體。
能者因之隳志。
不幾雜鴟鴞鳳凰同室乎。
重京考、考察所以黜幽懲枉、慮稂莠不除、嘉穀不茂、若以嘉穀當狼莠、則膏腴盡成磽薄、臣丙戌冬曾與大計、總之以兩京各省撫按之糾覈、稍劑量其間足矣、惟是兩京考察。
議論紛紜毀譽雜出。
雖孔聖復生恥為鄉願之行難必其滿於人之口矣當事者非有洞世高見。
千古定力。
鮮不為所眩。
臣查先朝以陸容之賢能、為人甘心、至今載之埜史、以為寃抑、邇者一錮顏鯨、再錮胡桂芳萬廷言、三錮管志道譚者皆為諸臣寃、臣竊以為奪一時浮榮、與萬世清議、諸臣得搏心并精不朽之業、眎之浮榮猶一吷也、是所奪諸臣隘。
所與諸臣奢、何所不樂顧近為國體傷、遠為國史玷、以黜幽宏典、開報復私竇、正人君子、心竊憂之、臣愚謂京察年分、不必分單咨訪、許部院各寺。
糾覈各屬以備考察。
如撫按糾方面例。
翰林屬之掌院。
六科屬之掌院。
倘糾覈不當、他日公論既明、重則削職、輕則不與葬祭、夫彼既已宦成。
猶不為國惜才。
使好修之夫。
屈首蓬藋。
足以幹天和。
召戾氣。
即重懲不為過也。
法嚴則人心肅、彼雖求一時之諧眾口、不能不憚他日之拂公論矣、且與其陰開冊送部院不若明上疏君父之前使疏而果當其罪。
是與眾共棄之也。
光明正大之典。
願力行之。
褒名德、古先聖哲、於幽潛沉修之士、雖在異世、猶贈其官、錄其後者、凡以輔翼風化、匡扶世道、關係非渺淺也、臣不暇遠舉、 陛下近日從祀二賢、海內爭彈冠相慶、以為熙朝盛事、顧有童孺知其名、而未得諡、或既諡而贈官未孚、載理學名臣錄、而未得贈一官、臣得諸三人焉、原任大學士解縉、天挺人豪、國士無雙、韻宇流布海內、丹衷簡在列聖、開國元臣、至不得受易名之典、闡幽謂何、原任左春坊、左贊善贈光祿寺少卿羅洪先、少年巍科、終身退處、澹泊為百年楷範、沉修樹來學章程所贈非其所處、尊賢謂何、原任庶吉士降石城吏目鄒智、氷霜勵志、侮羣奸而不辭、慷慨持身、喪嶺表而不悔、一代名臣、仍其以吏目稱、褒忠謂何、臣愚謂解縉宜賜美諡、羅洪先宜贈吏部堂上官、鄒智宜贈館職、此清朝鉅典而有待於今日者也、臣於今又得三人焉、原任左春坊左中允張元忭、臣雖未面、心實嚮往、不欲以一第自居、矯然以古人自期、歷官居鄉、行誼修潔、允矣諸儒之章程也、齎志以沒、識者恨之、臣愚謂宜贈諡以為不愧科名者勸、原任尚寶司少卿兼監察禦史徐貞明、政存口碑、風高鎖闥、欲為國家奠粒食之原。
櫛風沐雨。
廟宿埜處。
苦身勞力。
焦唇乾肺。
功未成。
竟齎恨以沒、所謂以死勤事者非耶。
臣愚謂宜贈官以為許身國家者勸。
原任尚寶司少卿孟秋、容貌爵位、不能動人、慄慄真修、臣每屈服、生孔孟之時、必為原憲之儔、其在今日、亦恢恢乎得斯道之大端矣、臣愚謂宜贈官以為安貧樂道者勸、內徐貞明人或以功未垂成為言、臣請比近例可乎、原任工部郎中羅用敬、淮上之功、與貞明廵行阡陌、勞逸不同、人品才諝、當亦有別用敬以郎署得贈太僕寺少卿、貞明原係京堂、不得蒙一命之榮、將來志士寒心、勞臣解體、非鼓舞豪傑之要也、褒贈係驗封司職掌、在官言官、匪敢哆譚、慎撫臣、國初無撫臣之設、後以大臣出理貢事、留鎮一方、撫臣因而相仍、所需填撫方夏、飭毖疆徼、挈戴豈不至隆重哉、顧仁者惠綏黎氓、知者洗剔弊竇、能者肅敘憲紀、雖各擅所長、均不失為良臣、乃不然者、到任不問生民利病、內惟媚津要為事、書郵饋遺、絡繹不絕、外充惟囊橐為計、查盤批詞、肆道而出、藩臬不問其職舉否、某有氣力、不可撼搖、陰為諛詞結之、郡邑不問其人賢否、某係進士、已經數薦、多結納之、有美無刺、有舉無劾、間有劾者、不過曾經考察通判、科貢出身、陞王官數人而巳、又暴者裝飾軍功、庸者引領陞除、 陛下設官之意固爾耶、夫官至廵撫、其歷
人與地相習。
譬鳳鳴高岡。
有耳者聞之皆喜鷙悍之吏。
人與地相戾。
譬鴟囂於室。
主人恨不得早逐之為愈也。
凡欲用人之力。
在得人之心。
使之欣然趨事。
鼓舞不惓。
然後惟其所欲為。
而罔有倦心。
令之久任在未能使天下吏以久任為榮而以不久任為辱耳臣愚謂久任以四年為準。
其更遷以二年為準。
賢者久任。
使之志意得展。
以待行取。
中平者陞去。
不然庸者無上進之望計日月而竊祿。
奸者多憑依之謀。
依城社而肆螫。
是故久任可以藏奸可以庇不能賢者聞之解體。
能者因之隳志。
不幾雜鴟鴞鳳凰同室乎。
重京考、考察所以黜幽懲枉、慮稂莠不除、嘉穀不茂、若以嘉穀當狼莠、則膏腴盡成磽薄、臣丙戌冬曾與大計、總之以兩京各省撫按之糾覈、稍劑量其間足矣、惟是兩京考察。
議論紛紜毀譽雜出。
雖孔聖復生恥為鄉願之行難必其滿於人之口矣當事者非有洞世高見。
千古定力。
鮮不為所眩。
臣查先朝以陸容之賢能、為人甘心、至今載之埜史、以為寃抑、邇者一錮顏鯨、再錮胡桂芳萬廷言、三錮管志道譚者皆為諸臣寃、臣竊以為奪一時浮榮、與萬世清議、諸臣得搏心并精不朽之業、眎之浮榮猶一吷也、是所奪諸臣隘。
所與諸臣奢、何所不樂顧近為國體傷、遠為國史玷、以黜幽宏典、開報復私竇、正人君子、心竊憂之、臣愚謂京察年分、不必分單咨訪、許部院各寺。
糾覈各屬以備考察。
如撫按糾方面例。
翰林屬之掌院。
六科屬之掌院。
倘糾覈不當、他日公論既明、重則削職、輕則不與葬祭、夫彼既已宦成。
猶不為國惜才。
使好修之夫。
屈首蓬藋。
足以幹天和。
召戾氣。
即重懲不為過也。
法嚴則人心肅、彼雖求一時之諧眾口、不能不憚他日之拂公論矣、且與其陰開冊送部院不若明上疏君父之前使疏而果當其罪。
是與眾共棄之也。
光明正大之典。
願力行之。
褒名德、古先聖哲、於幽潛沉修之士、雖在異世、猶贈其官、錄其後者、凡以輔翼風化、匡扶世道、關係非渺淺也、臣不暇遠舉、 陛下近日從祀二賢、海內爭彈冠相慶、以為熙朝盛事、顧有童孺知其名、而未得諡、或既諡而贈官未孚、載理學名臣錄、而未得贈一官、臣得諸三人焉、原任大學士解縉、天挺人豪、國士無雙、韻宇流布海內、丹衷簡在列聖、開國元臣、至不得受易名之典、闡幽謂何、原任左春坊、左贊善贈光祿寺少卿羅洪先、少年巍科、終身退處、澹泊為百年楷範、沉修樹來學章程所贈非其所處、尊賢謂何、原任庶吉士降石城吏目鄒智、氷霜勵志、侮羣奸而不辭、慷慨持身、喪嶺表而不悔、一代名臣、仍其以吏目稱、褒忠謂何、臣愚謂解縉宜賜美諡、羅洪先宜贈吏部堂上官、鄒智宜贈館職、此清朝鉅典而有待於今日者也、臣於今又得三人焉、原任左春坊左中允張元忭、臣雖未面、心實嚮往、不欲以一第自居、矯然以古人自期、歷官居鄉、行誼修潔、允矣諸儒之章程也、齎志以沒、識者恨之、臣愚謂宜贈諡以為不愧科名者勸、原任尚寶司少卿兼監察禦史徐貞明、政存口碑、風高鎖闥、欲為國家奠粒食之原。
櫛風沐雨。
廟宿埜處。
苦身勞力。
焦唇乾肺。
功未成。
竟齎恨以沒、所謂以死勤事者非耶。
臣愚謂宜贈官以為許身國家者勸。
原任尚寶司少卿孟秋、容貌爵位、不能動人、慄慄真修、臣每屈服、生孔孟之時、必為原憲之儔、其在今日、亦恢恢乎得斯道之大端矣、臣愚謂宜贈官以為安貧樂道者勸、內徐貞明人或以功未垂成為言、臣請比近例可乎、原任工部郎中羅用敬、淮上之功、與貞明廵行阡陌、勞逸不同、人品才諝、當亦有別用敬以郎署得贈太僕寺少卿、貞明原係京堂、不得蒙一命之榮、將來志士寒心、勞臣解體、非鼓舞豪傑之要也、褒贈係驗封司職掌、在官言官、匪敢哆譚、慎撫臣、國初無撫臣之設、後以大臣出理貢事、留鎮一方、撫臣因而相仍、所需填撫方夏、飭毖疆徼、挈戴豈不至隆重哉、顧仁者惠綏黎氓、知者洗剔弊竇、能者肅敘憲紀、雖各擅所長、均不失為良臣、乃不然者、到任不問生民利病、內惟媚津要為事、書郵饋遺、絡繹不絕、外充惟囊橐為計、查盤批詞、肆道而出、藩臬不問其職舉否、某有氣力、不可撼搖、陰為諛詞結之、郡邑不問其人賢否、某係進士、已經數薦、多結納之、有美無刺、有舉無劾、間有劾者、不過曾經考察通判、科貢出身、陞王官數人而巳、又暴者裝飾軍功、庸者引領陞除、 陛下設官之意固爾耶、夫官至廵撫、其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