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

關燈
佞曩攝貴部、見榷關故事、後榷之數常浮於前榷。

    不佞嘗與諸公談、以為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若日益歲增國家萬年無疆。

    更何底止神廟末年士大夫議論猶如愚意易漸加為漸損即如前報千金。

    今報九百九十。

    即少此數金。

    而廉者自廉。

    能者自能。

    於國計無毫髮損。

    而所益于國脈國體者不知其幾千萬也。

    及閱名臣錄、先輩長慮識體可為欽尚成化中有大司農周文端公經者、委官監稅課入多者與下考則不佞所論。

    先輩巳有先得我心者矣。

    古人言存心天下。

    加意窮民。

    總之心要存、志要加。

    誠存誠加。

    而民不被其澤者否也、高明以為何如、 ○報徐石樓【海禁】 弟生長海陬、少時嘗見海禁甚嚴、及倭訌後始弛禁、民得明往。

    而稍收其稅以饟兵。

    自是波恬。

    或言弛禁之便。

    海禁不須嚴但當以法經紀之使出入有籍官收其稅上下通□矣葢貧民籍以為生冐禁陰通為患滋大而所通乃呂宋諸番每以賤惡什物。

    貿其銀錢。

    滿載而歸。

    往往緻富。

    而又有以彼為樂土。

    而久留者。

    頃因某易山一勘。

    彼謂中國何知有此山。

    廼此等所為。

    遂憤而殲之。

    甘心就弓之民。

    無足憐惜。

    而自此彼必不容留吾人。

    即吾人無敢留。

    亦未敢往實為中國閉絕此路也或欲隨船給批。

    責令船頭夥伴相保結。

    如十人往而九人歸。

    連坐之。

    不知此說何如。

    至于紅毛番、或謂偶飄而至。

    不操兵挾刃。

    而以貨貝求售。

    倘姑憐其窮途。

    聽民與市。

    而以廉明官監之。

    不令稅使參焉。

    自有石畫、惟承大教、而亦微聞丘裡之言、輒敢掇拾以復耳 ◆記 寶應新開運河成記 ○寶應新開運河成記【運河】 淮揚之間數百裡。

    葢有邵伯高郵寶應三湖雲。

    其所受天長六合七十二河之水。

    運道所繇。

    而卲伯故安無患高郵自白康敏公。

    開越河圈田。

    為漕利者若幹載。

    後廼因其圯壞、循老堤築重堤。

    而河之竟亦安流巳。

    獨寶應故汜光湖延袤三十五裡。

    瀰漫衍溢。

    不見涯涘而槐角樓處湖中如箕焉風之所激為洪濤巨浪。

    簸蕩湍悍。

    震天撼日。

    幾與渤澥埒。

    歲漕之至。

    則舟工柁師。

    愓息相戒。

    望雲物測景而後行。

    風順浪平。

    揚帆過之。

    舟駛如騖。

    不崇朝而達于淮。

    雲起膚寸。

    狂飈倐來。

    飄搖衝擊。

    柁不及旋。

    巧不暇施。

    即敗亡覆沒無完艘者。

    粟之所輓。

    民之膏脂。

    縣官百吏六軍之所待給漕卒商旅一艘數十之生一朝之不期胥溺俱沈輸於蛟龍黿鼉之宮。

    而下為魚鱉食也即如往歲壬午之變可覩。

    巳 聖天子念漕計大民命重。

    不愛勞費。

    酒沈澹災。

    於是察群言用大司空議。

    責任撫臣棄圈田之迂謀。

    視高郵之成事。

    循老堤築長堤為河。

    引水注之輓舟其中。

    葢河成。

    而昔之簸蕩湍悍。

    震天撼日。

    舟工柁師之所眩瞀辟易。

    而相戒者。

    今若溝渠川塗。

    恬然而濟。

    昔之胥溺俱沈之處。

    哀號而展轉者一旦安若袵席。

    但聞呼謼許而歌欵乃之聲。

    葢其便利大矣。

    予惟縣官倚漕而食論寶應河利害善設賓主寶應當淮揚之間咽喉之地有如湖患為梗漕艘不得前即清濟濁河疏瀹底定彼漕艘者非效醯壺醬瓿可懷挾提挈而越之亦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灘然而至者如人病在咽喉。

    何言脾胃故寶應之於漕亦急巳曩年年為患。

    議者數數。

    至于今而始河。

    何哉。

    經始之慮。

    眾不及睹。

    更以脣勿?月制之。

    甲可乙否。

    莫執其咎。

    則難役距費繁。

    所出不貲。

    上之不得仰給于內帑。

    下之不得復括于外庫減省則不足以就功。

    而瞻給又於何處之則難。

    重在數易在事者率蘧廬視之。

    計日待遷。

    莫適任患。

    則難幸賴 天子神聖、明見萬裡外、毅然獨斷、不憚一勞蹔費知人善任。

    以有成功、葢非臣之力、 君之德矣、昔嘗怪西門豹。

    魏之能臣。

    漳水遺利。

    史起興嘆。

    及觀豹所稱。

    為君治鄴。

    而君奪臣璽。

    為左右治鄴。

    而君拜臣之言此論後來未發歸重任人責成大有關係然後知文侯固不善用豹未必漳水在其旁而豹不知用也語曰君如枹。

    臣如鼓。

    事如車。

    技如馬。

    則惟今日之謂餘故記之。

    以備修河渠者採焉。

    河南起新鎮三官廟。

    北經槐角樓。

    至寶應南門長三十五裡、新堤廣若幹尺。

    役人徒若幹、費金錢若幹、緡經始于某年月、以某年月竣、有事于諸役者某某得並書、 ◆考 九邊屯政考 鹽政考 ○九邊屯政考【九邊屯政】 夫邊計最重且亟者。

    莫之屯政矣、 國家九邊之地。

    肥沃可種者。

    悉為屯田。

    甲楯之所棲。

    耒耜之所刺。

    綿亘數千裡。

    於焉耕耨。

    於焉捍禦葢即古寓兵於農之遺。

    而漢趙充國諸葛亮晉羊祜唐郭元振韓重華諸臣之所嘗收其利者二百年來 聖明憂勤於上。

    耆碩擘畫于下。

    將臣經畧於外謀士講求於內。

    則惟屯政為孜孜顧其間或舉或廢。

    或利或否非壤地不同。

    則政之得失異也。

    何也。

     高皇帝憫海運之艱。

    詔羣臣議屯田法。

    用宋訥所獻守邊策。

    立法分屯布列邊徼。

    遠近相望。

    首尾相應。

    總序列聖經制德意祥而有法剏制如此其周也邊境苟既寧撤守關士卒。

    僅僅備譏察外。

    悉令屯田。

    緻力如此其壹也。

    山西沁洲民若幹戶。

    願應募受屯。

    賞以鈔錠分田給之。

    仍令募本州民。

    召募如此其廣也令屯士并樹桑棗柿粟。

    隨地所宜。

    士雖不足而足於桑棗柿粟矣地利如此其盡也。

     文皇帝納黃福之請。

    官為市牛鑄器。

    至欲廣屯於遼陽而遣人徵牛於朝鮮。

    耕具如此其給也。

    詔各荒屯空土。

    毋問土客軍民官舍。

    盡力開墾。

    永不起科。

    恩澤如此其厚也。

    謂將領能時時勞問屯士所苦。

    誰不感奮勤力。

    軫恤如此其殷也以寧夏積穀獨多。

    降敕諭總兵何福。

    激勸如此其明也。

     仁宗念所司以征徭擾之令毋擅役妨農。

    愛養如此其至也。

     宣宗初大同總兵鄭亨上屯田子粒數多。

    則遣人勘實賞之。

    論功如此其核也。

    提督必選老成更命風憲官以時廵察。

    任使如此其慎也屯久歲豊。

    邊士一切用度。

    多以粟易。

    於是令戶部灌輸貿糴。

    多至二三十萬石少亦不下十萬。

    積貯如此其豫也。

    天順中都禦史葉盛廵撫宣府。

    修復官牛官田法。

    墾田益廣積穀益多。

    以其餘易戰馬千八百匹。

    修築屯堡七百餘所。

    興利如此其鉅也惜其後因循廢弛至不可復舉葢其立法也周故人便其任人也當故法舉其與士也優故士奮其取利也緩故利集即所稱湟中渭濱涼州振武之事。

    不啻過之乃其弊也則有膏腴之地。

    多為莊田。

    空閒之區鹹歸邊帥。

    士卒無近田可耕。

    如商輅所論者矣。

    有墩堡不修。

    夷虜輕犯。

    有可耕之田而不敢耕。

    士卒疲憊。

    家無耒耜。

    有可耕之田而不敢耕。

    如梁材所疏者矣。

    有耕種之際。

    鹵莽滅裂。

    收貯之後。

    侵欺移用。

    以管屯為職者。

    優遊城市而不見阡陌之廵。

    以典屯而來者。

    憑信簿書而不較倉庫之實。

    如劉定之所議者矣。

    則有擾之以弗靖。

    持之以太急。

    今日覈地。

    明日徵逋。

    輒起正德寧夏之變。

    令地荒儲竭邊民凋瘵。

    且叛漢而入胡。

    如王燁所陳者矣。

    恬嬉既久。

    因循弛廢。

    日復一日。

    邊境蕭條。

    沃壤既棄。

    茭粟不繼。

    士馬不飽。

    挖運例銀。

    所費不貲。

    而度支亦告匱巳議者或欲令各邊撫臣選廉幹吏闢荒蕪。

    革豪敓。

    覈乾沒修亭障遠斥堠。

    每歲終以聞。

    部臣分別上請明示勸戒。

    或欲召募開墾。

    及令軍民自種。

    量徵其稅。

    或以為利歸於下。

    則人樂趨。

    往時為邊帥豪戶墾種田不荒蕪而公糴亦便。

    紛紛清勘適生厲階夫與膏土沃田鞠為茂草孰若捐以予人請明詔有能墾種者。

    悉與為業毋有所問或以為鹽法折納商不赴邊。

    而屯政遂與俱壞。

    欲復屯政。

    盍令商輸粟於邊。

    耕者有所資。

    積者有所散而塞下自實。

    葢諸議者之指。

    大都任人廣募。

    薄征緩取。

    而鹽法與屯田。

    相為維持鹽法之復尤不可不亟也。

    夫欲令農狎其野。

    穡人成功。

    積豊于垣。

    士饜于伍內有亡費之利。

    而外有守圉之備。

    以禆威生氣制戎撻虜。

    其惟屯政哉。

    作屯政考。

     ○鹽政考【鹽政】 鹽政固邊計也。

    鹽政之通塞。

    邊計之虗實也。

    今天下稱邊計最急葢數十年來謀臣借箸計臣持籌。

    曷嘗不孜孜邊計哉。

    而猶然虗也。

    則鹽政之舊未復也。

    愚攷 國初置轉運提舉為鹺司而淮之南北。

    浙之東西長蘆河東山東閩粵蜀滇與夫鹽井衛龍州司雅州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