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八

關燈


    而不諒者。

    一意揣摩。

    百方猜度。

    殆難以家喻而戶曉也。

    是故 皇上方以為無端受誣。

    天下且以為無端反汗。

    無端受誣。

    豈惟 皇上有所不堪。

    即臣等亦為 皇上不堪。

    無端反汗。

    豈惟臣等不能為 皇上解即皇上亦不能為臣等解皇上盛德大業。

    比隆三五。

    而乃來此意外之紛紛。

    不亦惜乎。

    其不可九也。

    凡此九不可。

    皆待之一言為之也。

    故曰待者事之賊也猶豫則亂謀。

    優遊則妨斷。

    因循則失時。

    徘徊則啟伺遷延則養禍。

    豈非天下之大戒哉。

    伏願 皇上反觀默省。

    長慮卻顧。

    以成憲為必不可違。

    以輿論為必不可拂。

    以初命為必不可爽。

    以新諭為必不可行。

    斷自宸衷。

    亟舉大典。

    皇元子首正儲位。

    皇第三子皇第五子併錫王封。

    庶幾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

    兄兄弟弟。

    宗廟之福。

    社稷之慶。

    千萬世無彊之休。

    悉萃于此矣。

     ◆書 上婁江王相國書 ○上婁江王相國書【建儲】 婁江再起端文有窹言寐言與相難文多不載 昨所請教冊立之事、實百其難明旨一定、何以轉移人情洶洶、何以鎮定、上欲不愆于明旨、下欲不駭于人情、故曰難也、過趙定老問之、亦喟然太息、隻懇懇拈出閣下一片心相向耳、究竟則請期一著、尚可自圖、然而非閣下莫能任也、蓋自萬曆十四年以來、廷臣之以建儲請者、先後不啻數十疏、而 皇上之旨、亦幾變矣、然而曰待二三年、則是二三年而巳也、曰待過十齡、則是過十齡而巳也、曰二十一年、則是二十一年而巳也、期未至而請之。

     皇上得執激擾以為罪。

    期既至而請之。

     皇上亦何辭以謝天下。

    此遷延之法。

    可得而窮者也。

    今者以待皇後生嫡子為辭、從今以往、誰復能関其說乎、即 皇上劄諭、業巳曰數年之後矣。

    廷臣復何所據以請乎。

    此假借之法。

    不可得而窮也。

    閣下以為無虞乎。

    語雲不見其形、願察其影、閣下試端意而思之 皇上之旨。

    所以屢定而屢遷者何也。

    建儲盛典也。

    九廟之所式臨。

    兩宮之所欣願。

    百官萬姓之所贍企。

    而言及者輒獲罪。

    若有大不滿其意者。

    何也。

    亦可推矣。

    三王並封耦尊齊大。

    亦可觀矣。

    閣下不念之耶。

    昔者秦皇漢武、寧不蓋世之雄、一念小偏便墮入婦人女子之手、骨肉之間、頓成胡越。

    屋屋燎原、涓涓放海、雖二君孰意及此乎、司馬溫公曰、天若祚宋、必無此事、夫此何事也。

    可得而嘗之哉。

    而徒諉諸天也。

    若曰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兩語炳若日星誰能奸諸、則長幼有序之說。

    明旨不啻再見。

    何至今日乃更益立嫡之條。

    重之以祖訓。

    籍之以中宮。

    彌縫轉易。

    挽回轉難。

    日復一日。

    月復一月。

    歲復一歲。

    不知何所底止。

    閣下之責。

    方自此始未艾也。

    竊意以為宜聽九卿科道仍遵屢旨、合辭以請、而閣下從中調停、懇示定期、即甚遲不得越一年而遙、庶幾聖心確有所主。

    不開窺伺之端。

    人心專有所屬。

    不萌二三之釁。

    議論方囂而復定。

    國本幾搖而獲安。

    此真閣下事矣。

    脫或一請不當。

    則至于再。

    再請不當則至于三。

    甚而至于十至于百。

    至于去就可也。

    至于死生可也。

    論語曰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曰惟大臣為能格君心之非。

    可不勉哉。

    若乃上懸不必然之說。

    以蓋其立長之成命。

    下又摻必不然之見以成其立嫡之托辭。

    則是 皇上負閣下。

    閣下負 皇上。

    非所望于今日之君臣也。

    臨終耿耿不盡、 孫宗伯集(疏) 孫慎行 ◆疏 題為藩封典禮殷繁疏 題為儲教萬不可廢疏 題為恭承恩詔謹條鈴束楚宗事 禮部題為聖恩決不可濫祖制決不可違事 ○題為藩封典禮殷繁疏【藩封典禮】 乞早定吉期以便治辦事、奉旨福王之國期在明春欽此、臣部通行各衙門知會、訖臣等皆忻喜加額、見聖明有銳行之斷、諸臣無俟勸駕之煩矣、之國禮儀、臣部職掌、竊思冊印冠服車輿器械、非可旬日而辦、即舟船之具、多在江南、三四千裡外、其來也亦必數月、而後能至、目下得旨行文催赴初秋進發、春明方可以給用、此時之甚迫而勢之不容少緩也、頃巳兩月餘、不聞明旨、亟定行日、而莊田四萬頃、屢屢催取、皇上固無料理實事明示天下以必行而在諸臣且憂浩蕩深慈未免責天下以難副奏請遷延。

    反稽正務臣之愚竊以為行止大事。

    豈以莊田財貨為遲速。

    自可不必慮也。

    且就莊田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