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華亭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徐孚遠闇公 李雯舒章選輯
姚臺元可參閱
焦太史集(議)
焦竑
◆議
備荒弭盜議
修史條陳四事議
○備荒弭盜議
天下事有見以為緩而其實不可不蚤為之計者、此狃目前者之所狎視、而深識玄覽之士之所蒿目而憂也、則今之備荒弭盜是巳、嘗觀周禮以荒政十二聚萬民、諸散利薄征緩刑弛役、纖悉備具、而除盜賊即具於中、何者國富民殷善良自衆。
民窮財盡。
姦宄易生。
蓋天下大勢。
往往如此。
昔人謂聖王之民不餒。
治平之世無盜。
此篤論也。
今 上統馭方內、仁懷義震、靡所不至、宜粟陳貫朽、民生阜康氛祲廓清、暴民不作矣、乃吳楚之東西、大江之左右、近而宛洛、遠而閩蜀、饑饉頻仍、赤地萬裡、山岨水涯、羣不逞之徒、鈎連盤結、時戢而時動、此非盛世所宜有也、愚以為備荒為尤急。
古今備荒之說。
不可縷數。
總之修先王儲偫之政上也。
綜中世歛散之規次也在所畜積。
均布流通。
移粟移民。
裒盈益縮。
下也。
鹹無焉而孳孳糜粥之設。
是激西江之水。
蘇涸轍之魚。
篾有及矣、試詳論之。
周官既有荒政為遇兇救濟之法矣。
而又遺人所掌收諸委積為待兇施惠之法廩人所掌歲計豐兇為嗣歲移就之法未荒也預有以待之將荒也先有以計之既荒也大有以救之故上古之民。
災而不害。
說者謂此非一時所能猝舉。
而中世歛散之規。
皆師其遺意。
可見施行者。
如李悝之平糴。
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說一。
耿壽昌之常平。
穀賤則增價以糴。
穀貴則減價以糶。
說二隋長孫平令民家出石粟輸之當社。
以備兇年。
說三。
此所謂中世斂散之規。
今之所當亟於修舉者也。
若旬月責州郡豐歉之數。
而移就之。
如劉晏之為轉運。
勸民出粟。
兼以官廩。
如富弼之在青州。
此臨事權宜之術。
非國家經遠之道也。
或曰今之進說者有欲立格勸輸。
別於進納優隆。
興崇義之獎者。
賑任公正。
不必在官。
主先臣丘濬之說者。
明禁翔踴閉糴者。
配如辛棄疾之榜湖南者。
子皆略之何也。
愚應之曰。
凡所以救荒而非所得為備也語曰禦隆寒者春煦而製罽氊。
蔽淫霖者晴旱而理襏襖。
苟平日無以待之。
而取辨於一時之權變。
其濟幾何。
況饑者嗷嗷以待哺。
主者洩洩而聽議。
迨及廩予巳半。
為溝中之瘠矣。
彼羸罷者能甘心以就斃。
其強有力者。
以為等死耳。
與其死於饑寒。
孰若乘時竊發。
少延旦夕之為愈也。
於是揭竿斬木。
一唱百和者。
棼棼不可遏矣。
夫無其備既可驅農而為盜。
有其備自可轉盜而歸農。
此在良有司一加之意耳。
倘備禦悉舉。
而猶有萑葦之警。
出於巨測。
有備則不荒所惠於民者多為所費於國者少我以義倉保甲相輔而行。
將德惠翔洽。
威稜震舉。
夫孰有以不貲之軀。
試必死之法者乎。
抑愚猶有慨焉。
夫民不必甚予。
第無敓之足矣民不必甚利。
第無害之足矣。
平居盡其衣食之資。
迨其死且畔也。
屑屑焉啖以濡沫之利。
此所謂晚也。
故必當當者仰體 天子德意。
奉法順流。
與之更始。
寧為不事繭絲之尹鐸無為矯詔擅發之汲黯寧為催科政拙之陽城。
無為賑饑發粟之韓韶雖比跡成周可漸
民窮財盡。
姦宄易生。
蓋天下大勢。
往往如此。
昔人謂聖王之民不餒。
治平之世無盜。
此篤論也。
今 上統馭方內、仁懷義震、靡所不至、宜粟陳貫朽、民生阜康氛祲廓清、暴民不作矣、乃吳楚之東西、大江之左右、近而宛洛、遠而閩蜀、饑饉頻仍、赤地萬裡、山岨水涯、羣不逞之徒、鈎連盤結、時戢而時動、此非盛世所宜有也、愚以為備荒為尤急。
古今備荒之說。
不可縷數。
總之修先王儲偫之政上也。
綜中世歛散之規次也在所畜積。
均布流通。
移粟移民。
裒盈益縮。
下也。
鹹無焉而孳孳糜粥之設。
是激西江之水。
蘇涸轍之魚。
篾有及矣、試詳論之。
周官既有荒政為遇兇救濟之法矣。
而又遺人所掌收諸委積為待兇施惠之法廩人所掌歲計豐兇為嗣歲移就之法未荒也預有以待之將荒也先有以計之既荒也大有以救之故上古之民。
災而不害。
說者謂此非一時所能猝舉。
而中世歛散之規。
皆師其遺意。
可見施行者。
如李悝之平糴。
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說一。
耿壽昌之常平。
穀賤則增價以糴。
穀貴則減價以糶。
說二隋長孫平令民家出石粟輸之當社。
以備兇年。
說三。
此所謂中世斂散之規。
今之所當亟於修舉者也。
若旬月責州郡豐歉之數。
而移就之。
如劉晏之為轉運。
勸民出粟。
兼以官廩。
如富弼之在青州。
此臨事權宜之術。
非國家經遠之道也。
或曰今之進說者有欲立格勸輸。
別於進納優隆。
興崇義之獎者。
賑任公正。
不必在官。
主先臣丘濬之說者。
明禁翔踴閉糴者。
配如辛棄疾之榜湖南者。
子皆略之何也。
愚應之曰。
凡所以救荒而非所得為備也語曰禦隆寒者春煦而製罽氊。
蔽淫霖者晴旱而理襏襖。
苟平日無以待之。
而取辨於一時之權變。
其濟幾何。
況饑者嗷嗷以待哺。
主者洩洩而聽議。
迨及廩予巳半。
為溝中之瘠矣。
彼羸罷者能甘心以就斃。
其強有力者。
以為等死耳。
與其死於饑寒。
孰若乘時竊發。
少延旦夕之為愈也。
於是揭竿斬木。
一唱百和者。
棼棼不可遏矣。
夫無其備既可驅農而為盜。
有其備自可轉盜而歸農。
此在良有司一加之意耳。
倘備禦悉舉。
而猶有萑葦之警。
出於巨測。
有備則不荒所惠於民者多為所費於國者少我以義倉保甲相輔而行。
將德惠翔洽。
威稜震舉。
夫孰有以不貲之軀。
試必死之法者乎。
抑愚猶有慨焉。
夫民不必甚予。
第無敓之足矣民不必甚利。
第無害之足矣。
平居盡其衣食之資。
迨其死且畔也。
屑屑焉啖以濡沫之利。
此所謂晚也。
故必當當者仰體 天子德意。
奉法順流。
與之更始。
寧為不事繭絲之尹鐸無為矯詔擅發之汲黯寧為催科政拙之陽城。
無為賑饑發粟之韓韶雖比跡成周可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