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十九

關燈
戶。

    在彼潛住者。

    不下萬數。

    近者賊首千斤劉等一起。

    眾皆響應。

    相從為非。

    查得比年間因見本縣山水險惡。

    流民數多。

    盜賊不時生發。

    所以設立一千戶所。

    在彼守禦。

    後因節將官軍餘丁。

    差調各邊備禦征進。

    幷漕運去訖。

    止留老弱殘疾之人。

    不堪防禦。

    緻賊窺伺為患且前項地方溪水雖多灘浪峻急舟楫不通漕運艱難合無將本所原調各邊備禦征進幷運糧官軍。

    盡數掣回本所。

    操守城池。

    振揚軍威。

    遇賊生發。

    易為調遣撲滅。

    其該所原發運糧官軍。

    宜從廵撫三司等官計議。

    於各衞另行照數撥捕。

    如此則城池有人操守。

    而緩急遂不緻悞事矣。

     一襄陽府均州地裡。

    當四方之中。

    與竹山房縣上津鄖縣穀城光化相為唇齒。

    本州地方流民。

    比竹山房縣等處流民不相上下彼有警則此戒嚴此缺守則彼警擾自然之勢。

    無足怪者。

    本州原設一千戶所官軍。

    一以守禦本處地方。

    一以控制附近縣分。

    永樂年間奉 勑全存修理宮觀。

    一應備邊征進軍糧等項俱不差調。

    切緣太嶽太和山宮觀。

    在前用工修蓋完固。

    即今煥然如新。

    中間縱有損壞。

    用工不多。

    查得本所寔有食糧欲省修觀軍役議論切而不激正軍一千二百餘員名餘丁三千餘名雖稱有輪班修理之名。

    其實歇役在閒。

    不曾做工。

    合無將正軍盡數令其在城日逐操練。

    振揚軍威。

    遇有本處幷鄰近縣分賊盜生發。

    聽分廵分守等官調度勦捕。

    各處幷邊方有警及運糧等項。

    不許一槩差調。

    其餘丁三千餘名。

    照舊輪班修理。

    遇有大營造之時。

    仍令正軍盡數用工于今流寇在玄嶽一帶為多如此非惟可以保障一方軍民亦可以防護各山宮觀矣 一襄陽府均州南漳穀城竹山鄖縣上津房縣等處荊州府當陽遠安等處當時衞所猶堪防禦故建議欲復衞額設所治也若以今言之流民既肯耕種當量立州縣以治之自然向化成善地矣俱有各處流移人戶。

    幷逃軍逃囚人帶領家小在彼耕種趁食躲住逓年結搆為非。

    均房二處。

    各有千戶所守禦。

    鄖縣上津竹山三處。

    俱離均房二千戶所不遠。

    穀城南漳離襄陽衞不遠。

    當陽離夷陵千戶所不遠。

    惟遠安縣西北抵房縣千戶所五百餘裡。

    西南抵夷陵千戶所二百八十裡。

    東南抵荊州三衞三百四十餘裡。

    又離荊門南漳當陽等州縣俱各窵遠。

    況本縣止有一裡半民。

    遇有賊盜生發。

    急無官軍救援。

    照得已革去荊襄護衛官軍。

    見在荊州三衞帶管。

    合無於內查屯田近遠安者。

    摘調一千戶所發去遠安縣與民相兼用工修築城池。

    設立千戶所衙門。

    守禦地方。

    如全所不勾一千戶所。

    就於別所輳撥。

    遇賊生發。

    隨即撲捕。

    如此。

    則軍威彼此相接而盜賊不敢輕動矣。

     一襄陽府房縣南漳穀城襄陽四縣、荊州府當陽縣地方接連陝西四川河南。

    疆域廣闊。

    道路險阻。

    要害去處。

    因無廵司盤詰。

    以此各處流移人戶。

    逃軍逃囚僧道人等。

    往往來彼。

    或開山耕種。

    或結菴居住。

    停藏年久。

    聚集為非。

    看得房縣版橋山穀城縣石花街、南漳縣七裡頭。

    襄陽縣油枋灘。

    當陽縣漳河口。

    俱係強賊出沒流民經行緊關去處。

    合無前項地方。

    當時廵司猶能控禦流移可見設官之初意今則不然每處設立一廵撿司照例銓官撥吏就于該縣僉點弓兵一百名令其常川盤詰。

    往來廵視。

    除住種年久。

    附籍巳定流民。

    聽其本分生理外。

    其不肯附籍者。

    發回原籍當差。

    造作非為者。

    拿送官司治罪。

    私自結菴僧道。

    就將菴舍折毀。

    有度牒者。

    逓送原出家寺院識認住坐。

    無度牒者。

    解發本管官司問罪還俗。

    遇有賊盜生發。

    就便相機撲滅。

    仍仰嚴加禁約。

    今後各處趁食流民僧道。

    一應無文引之人。

    俱不許擅入前項山塲。

    廵司官兵人。

    敢有假公營私。

    生事害人者。

    許廵按禦史幷按察司分廵官拿問如律。

    如此則控制有人、而流移不復聚眾、關防嚴緊、而賊盜日漸消阻矣、 一襄陽府均州竹山鄖縣上津南漳穀城棗陽光化宜城、荊州府當陽遠安等州縣。

    在前因是土民不及裡數。

    俱係裁減衙門。

    州設知州判官吏目。

    縣設知縣典史。

    切照各州縣土民雖少。

    而地土廣濶中間趁食流民屯田軍餘與土民參雜住種者不計其數詞訟日逐紛紜。

    盜賊不時生發。

    原設官員俱全。

    尚且分理不周。

    一遇公差考滿等項。

    但須銓序得人何必復添官乎輒委雜職官員署事非惟不能幹辦公務抑且因而侵漁百姓以緻事多躭悞。

    民多受害。

    合無將前項裁減州縣、州添設定知一員。

    縣添設縣丞一員。

    令其專一撫安人民。

    緝捕盜賊。

    防革奸弊、如此。

    不惟撫捕二事。

    責有所歸。

    而一應公務。

    舉無所失矣 ○駁議聽選官王瓚建言江北五衞免赴京操奏狀【江北五衛】 臣等會同南京守備太監安寧等計議、照得江北應天等衛官軍、自永樂年間起、一向俱在江南操備、續於景泰四年、該應天衛經歷姜永奏稱本處城池無人操守、奏準將南京見操應天等五衛官軍舍餘數內、摘發一千員名、委南京旗手衛指揮董貴管領提督、在於江北浦子口教塲操練守城外、天順三年、又該南京和陽衞百戶周忠建言江北應天等及衞官軍俱赴南京操備、隔江往來風波艱苦、各要將本衞官軍、俱在江北操守等因、奉行該前守備魏國公徐承宗等、議得 朝廷根本之地。

    操守係于重務。

    馬軍惟當增益。

    若將前項官軍。

    輕易調動。

    萬一有警。

    卒難取用。

    巳經奏奉 欽依。

    將前項衛分官軍。

    照舊存留南京各營操備。

    今聽選官王瓚未知事體。

    又要將應天等五衞官軍。

    放回本處浦子口操備。

    查得江北應天等九衛。

    見在南京大小教塲。

    幷神機營新江口操練官軍舍餘共二千餘員名。

    及查南京各衞見操官軍舍餘。

    中間亦有在於江北屯所居住。

    分京軍於江北者因江北多空地荒田就之屯種且政欲其往來習大江之險耳故江北衞軍可以實陪京陪京軍士可以屯江北而赴南京操練者。

    又如直隸建陽等衞官軍。

    前來南京輪班操備俱各經過大江比之應天等衙門路程尤遠若令軍士各就近便操備則江南操軍愈見數少將何守備京城而為居重馭輕之道況江北浦子口。

    見有指揮崔珏在彼守禦。

    各衛見在官軍舍餘。

    亦足以守城操備。

    合無將前項衛所官軍。

    原調南京各營操備者。

    仍令照舊操守。

    保障京師。

    實為良便。

     ○言開河事宜幷乞先修舊塘水閘奏狀【開河事宜】 近來黃河每淤淮水濫溢故邵伯甓社渚湖每年泛決以侵漕河一塘如線耳觀此可知地勢之異臣看得揚州一帶河道。

    南臨大江。

    北抵長淮別無泉源止籍高郵邵伯等湖所積雨水接濟湖面雖與河面相等而河身比之湖身頗高每遇乾旱。

    蓋言河淺而湖深也故湖水淺時河水巳涸湖水消耗則河水輒為之淺澀不能行舟若將河身濬深三尺。

    則湖水自來河水自深。

    雖遇乾旱。

    亦不阻船。

    前向河道自南至北四百五十餘裡。

    中間除深濶不用挑濬外。

    其淺窄可挑濬去處。

    尚有二百餘裡。

    約用九萬餘人。

    六十工可完。

    每人日給口糧二升。

    該用糧米一十萬八千餘石。

    捲埽打埧共用椿木一萬六千餘根。

    草二十餘萬束。

    及看得高郵湖自杭家嘴至張家溝南北三十餘裡。

    俱係硬砌堤岸。

    每遇西風大作。

    波濤洶湧。

    損壞船隻。

    失落錢糧人命。

    不可勝計。

    況前項隄岸之外。

    地勢頗低。

    若再濬深三尺。

    濶一十二丈。

    起土以為外隄。

    就將內隄。

    原有減水閘三座。

    改作通水橋洞。

    接引湖水。

    於內行舟。

    仍于外隄造減水閘三座以節水利雖遇風濤亦無前患若興此役。

    約用一萬二千餘人。

    六十工可完每人日給口糧二升該用糧米一萬五千六百餘石。

    合用築隄椿木五萬四千餘根。

    草二十七萬餘束造減水閘幷改造通水橋洞。

    約用樁木磚石等料。

    幷工價銀二百餘兩。

    又看得揚州灣頭鎮迤東河道。

    內通通泰等五州縣二千戶所。

    富安等二十四鹽塲。

    其間有魚鹽柴草之利。

    在前河道疏通之時。

    二千戶所運糧船隻。

    俱在本所艌修。

    客商引鹽。

    裝至儀真。

    每引船錢。

    不過用銀四五分。

    揚州柴草。

    每束止賣銅錢二三文。

    濬運河兼以便塩商一舉兩利近年以來。

    河道淤淺不曾挑撈。

    加以天旱雨少。

    河水乾斷。

    舟楫不通。

    魚鹽柴米等項。

    俱用旱車裝載。

    二所運糧船隻。

    不得回還本所。

    牛車腳貴。

    柴米價高。

    以緻客商失陷本錢。

    軍民不得聊生。

    前項河道。

    自灣頭起至通白浦止三百四十餘裡。

    俱用挑濶八丈。

    深三尺。

    約用八萬五千六百餘人。

    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