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千戶係藺鑑、俱騰衝司、鮑千戶係鮑鑰、金齒司、知事謝慶係土官、合無將各官與百夫長刁克蠻等、拘提到官、坐委雲南都布按三司堂上公正官各一員、押帶前去告田處所從公踏勘、如所告是實、即將田地斷給刁克蠻管領、招撫逃民。
復業耕種。
辦納差發。
有罪之人。
問擬如律。
若有虛詐。
亦當宣布 恩威。
如此方得無馭屬夷之體諭以禍福。
使之知所警懼因刁克蠻供稱為太監錢能所古故疏內有另行奏請之詔不敢違犯幹礙太監錢能、另行奏 請定奪、如此則彊禦畏法、而詢訟自息、遠人安業、而邊釁不生矣、 ○論中使科擾民得物件奏狀【中使科擾】
臣惟自古人臣之事君。
以聲色貨利珍奇方術為容悅以取寵幸者。
立言悚然有大臣節概未有不壞天下之事。
而為社稷之憂也。
切見內官監太監王敬、前來江南採取藥餌、收買書籍、 朝廷止賜鹽七千引公用、止可直銀八千餘兩、卻發鹽一萬五千五百引與寧國等府衛、朝廷所賜塩引每多夾帶皇親且不可稽刷況內官乎逼要銀三萬二千五百兩不知餘鹽八千五百引、從何而來、多取價利、作何花銷、又有鹽數十船發去江北廬州等府衞、江西南昌府等處官賣、不知又得銀幾千萬兩、至蘇常等府、刑驅勢逼官民、取受銀三萬六千餘兩、玩器藥餌等物、幷跟隨人員、私下取受者、不在其數、又令蘇州府織綵粧五毒大紅紗五百餘疋、每疋直價銀十五六兩、止給銀六兩五錢、及其交納、每疋反勒要機戶解扛銀五兩、虧民數多、使之破家蕩產、含冤莫訴、其在江西浙江二布政司、幷南京及沿途索要官民金銀幷玩器等物、不知又有幾千萬數。
臣聞千戶王臣。
本非勳賢。
叨享祿位。
專弄左道邪術。
豈知經國大體。
而太監王敬。
聽伊撥置。
刻剝軍民。
舳艫相銜滿載而歸。
以覬 寵幸。
殊不知取之不義。
得之不以其道。
所以失人心者在此。
所以損 國體者在此。
所以傷和氣而緻災沴者亦在此也。
若但見其易而不思其難。
樂其有而不恤其無。
往者過而來者續。
用日侈而財日屈。
非民之福。
亦非 國家之福也。
況各人假公營私明取暗受者多使 朝廷擔其名此尤不可之甚者也、公所列敬賍欵凡民間書盡古玩皆詳開於後乃知直攻奸宄亦須採訪明確也除王敬等在江西等處賣鹽幷取索銀兩臣不知備細者不開外、今將臣所知者開坐具題 ○議事奏狀【查核錢糧】
一查得成化七年奏 準將江南應天府幷蘇松等府該起運?洲淮安二處水次常盈倉糧、俱撥官軍過江、就各處倉塲交兌、每石除原定加耗外、另加過江水腳米一鬥、所以軍得腳價、民免遠運、彼此有益、交相稱便成化十三年十四年仍令民運赴瓜淮交兌、民有盤費之損、軍無加增之益、軍強民弱民運至?淮不止水腳之費□兌艱難有意外之憂不如軍運繇是言之、則知民運至瓜淮。
不若軍到江南領運之便明甚。
如蒙乞 勑該部會議、合無將今後儹運瓜洲淮安二處水次常盈倉糧、照例加與腳耗、仍令官軍過江依期前去各處水次領兌、庶幾軍民兩便、漕運不悞、 前件仍照舊例民運於瓜淮及常盈倉兌納 一蘇松常鎮及嘉湖杭七府、歲輸正耗稅糧八百餘萬石、租重差繁、民多逃移、松江一府二縣之民、巳包納坍江逃絕人戶稅糧五萬有餘、其他可知、且杭鎮二府、稅糧雖多、不過起運南京各衞倉徐州等倉、及兌軍儹運而巳、蘇松常嘉湖五府稅糧、除起運兩京內官監供用庫光初寺衙門白熟粳米白熟糯米一十四萬三千九百九十餘石、每石連加耗腳價盤用、有用糙米四石三鬥二升者、有用糙米三石三升者有用糙米二石七鬥者、共用糙米四十餘萬石、蘇松常三府、又起運兩京各衙門、幷公侯駙馬伯祿米二十八萬餘石、連加耗腳價盤用、共用糙米五十餘萬石、約用運夫二萬有餘、自備衣糧盤費、又不可以數計、況涉歷江湖、過閘過壩、盤灘剝淺、辛苦萬狀、或不幸又有遭風覆沒之虞、四五箇月不得到京、及至到京、或遇陰雨不得曬晾、動輒守候一兩箇月、不能進倉如遇各衙門忠誠為 國。
知民艱苦官員。
白糧交收其難如此可不加意軫卹乎隨即照數收受出給關單糧納受福若遇惟利是嗜。
不知民難官員。
百般刁蹬。
任意需索。
捉斛較量。
衝撒在地者。
皆不作數。
或百十石。
或五七十石。
一例折算。
照數添補。
以緻借債賠補。
破產還債。
年年如此。
民財如之何不殫。
財殫力屈。
民難過活。
千國于民皆宜深計誠恐久則緻生他變。
不特收糧之弊如此而各庫收受一應官物其弊亦然請勑戒諭兩京。
一應收受錢銀內外官員。
今後務要各公乃心憫念民難。
如遇錢糧到於倉庫。
辨驗堪中。
隨即收受。
毋刁蹬留難。
毋巧取財物。
毋多收斛面。
毋多稱斤重。
為 國愛惜民力。
培養元氣。
如或仍前不悛。
剝削糧納。
許廵倉廵庫禦史指實參奏如此更難不分內外一體拿問如此則法無偏私而人自畏服。
東南生靈之福也。
前件準擬行文禁約 一查得在京光祿寺歲用白熟粳米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五石、南京光祿寺歲用白熟粳米一萬五千石、在京光祿寺日支飯米、臣不知其數、南京光祿寺日支飯米、臣頗知其槩、其每日所造之飯、止供南京尚寶司六科廵城都督本寺及四署官數員而巳。
其餘則送各監局匠人本寺廚役。
及以此米送淮清橋三飯堂。
造飯濟貧。
大抵此米以一百分為率。
官員所食不及一分。
而匠人廚役貧子所食。
反有九十九分之上。
且此白熟米。
得之非易。
方其初收之時。
鄉民選取一色好稻。
舂碾成米。
篩簸擇好者取之。
其不好者退之。
勞費民力。
頗多。
實非常米比論事體極為明透可比在 廷文武大臣非公差見辭奉 旨賜酒飯則不得食而匠人廚役貧子反得食之況環衞之士。
與 朝廷守宮禁。
防奸細。
比之匠人廚役貧子。
輕重不同。
環衞之士止食四門倉之米所造之飯而匠人廚役貧子卻食如此好米非惟人民辦納艱難抑且貴賤輕重不分乞 敕該部會議、合無今後兩京光祿寺、合用祗待近侍官員及四夷使臣等項、方許會計白熟粳米、其餘匠人廚役飯食、與夫飯堂造飯之米、另項會計次等熟米、得 旨南京光祿寺扣筭官員食用外其餘隻與二等米食但以熟米不分顆粒大小顏色紅白一例收受支給、如此非但辦納者頗省勞費、而飯食亦有差矣、 ○處置地方奏狀【荊襄險要】
此奏陳荊襄險要甚詳今日所當考也
議得荊襄一帶。
山林深險。
土地肥饒。
力耕火種易於收穫。
各處流民僧道人等。
??山王???山王?逃移其中。
用強結菴立產。
此荊襄流民之所繇始也官吏不敢科徵。
裡甲不敢差遣。
以緻驕慢日生縱橫日熾。
茲者仰賴 皇上聖德神威、賊寇俱巳殄滅、若不乘時處置。
抑恐餘蔓復滋。
重貽後患。
緣係該部奏準行令臣等會議區畫久安長治良策、奏 請定奪事理未敢擅便、今將處置地方緣繇、逐一開坐具題請 旨、 一襄陽荊州三衞并夷陵千戶所官軍、永樂宣德年間俱在本處操守地方、彼時山中雖有流民。
畏懼軍衞不敢嘯聚為非。
正統十四年。
為因摘調鎮遠靖州等衞摘調既多衞分既弱地方亦虛此有兩害官軍前去麓川雲南等處征進。
緻令邊城缺守。
苗賊出沒。
該總督軍務都禦史王來奏準暫將荊襄等衞官軍調去彼處分作兩班。
輪流備禦。
既巳調發即為故事追復原來衞分便巳難矣候邊衞清勾軍士足伍之日。
另行定奪。
隨後又將三班軍餘亦調前去征進。
今巳十五六年。
邊衞隊伍。
計必完足。
前項官軍。
仍舊輪班。
一向本處城池空虛。
武備廢弛。
以緻賊首千斤劉等。
得以伺隙為非。
今雖殄滅。
勞費實多。
看得前項衞所。
除運糧幷頭班備禦官軍外。
其二班三班官軍餘丁。
每衛不過七八百名。
合無令頭班官軍照舊前去備禦。
將二班三班官軍餘丁。
存留本處操守城池。
振揚威武。
遇有警急。
急於調用。
如此則盜賊知所畏懼。
而地方可以永寧矣。
一襄陽府房縣。
僻在萬山之中。
離府八日之程。
所轄地方有歇馬大市螃蠏溪格兜坡潭頭坪馬腦關三扒峪梯兒崖頭沙河湯家河洞庭廟玉女廟長口榔口馬欄青峰壽陽柏木前坪後坪洪坪等處。
土地肥饒。
道路險阻。
各處流移人
復業耕種。
辦納差發。
有罪之人。
問擬如律。
若有虛詐。
亦當宣布 恩威。
如此方得無馭屬夷之體諭以禍福。
使之知所警懼因刁克蠻供稱為太監錢能所古故疏內有另行奏請之詔不敢違犯幹礙太監錢能、另行奏 請定奪、如此則彊禦畏法、而詢訟自息、遠人安業、而邊釁不生矣、 ○論中使科擾民得物件奏狀
以聲色貨利珍奇方術為容悅以取寵幸者。
立言悚然有大臣節概未有不壞天下之事。
而為社稷之憂也。
切見內官監太監王敬、前來江南採取藥餌、收買書籍、 朝廷止賜鹽七千引公用、止可直銀八千餘兩、卻發鹽一萬五千五百引與寧國等府衛、朝廷所賜塩引每多夾帶皇親且不可稽刷況內官乎逼要銀三萬二千五百兩不知餘鹽八千五百引、從何而來、多取價利、作何花銷、又有鹽數十船發去江北廬州等府衞、江西南昌府等處官賣、不知又得銀幾千萬兩、至蘇常等府、刑驅勢逼官民、取受銀三萬六千餘兩、玩器藥餌等物、幷跟隨人員、私下取受者、不在其數、又令蘇州府織綵粧五毒大紅紗五百餘疋、每疋直價銀十五六兩、止給銀六兩五錢、及其交納、每疋反勒要機戶解扛銀五兩、虧民數多、使之破家蕩產、含冤莫訴、其在江西浙江二布政司、幷南京及沿途索要官民金銀幷玩器等物、不知又有幾千萬數。
臣聞千戶王臣。
本非勳賢。
叨享祿位。
專弄左道邪術。
豈知經國大體。
而太監王敬。
聽伊撥置。
刻剝軍民。
舳艫相銜滿載而歸。
以覬 寵幸。
殊不知取之不義。
得之不以其道。
所以失人心者在此。
所以損 國體者在此。
所以傷和氣而緻災沴者亦在此也。
若但見其易而不思其難。
樂其有而不恤其無。
往者過而來者續。
用日侈而財日屈。
非民之福。
亦非 國家之福也。
況各人假公營私明取暗受者多使 朝廷擔其名此尤不可之甚者也、公所列敬賍欵凡民間書盡古玩皆詳開於後乃知直攻奸宄亦須採訪明確也除王敬等在江西等處賣鹽幷取索銀兩臣不知備細者不開外、今將臣所知者開坐具題 ○議事奏狀
不若軍到江南領運之便明甚。
如蒙乞 勑該部會議、合無將今後儹運瓜洲淮安二處水次常盈倉糧、照例加與腳耗、仍令官軍過江依期前去各處水次領兌、庶幾軍民兩便、漕運不悞、 前件仍照舊例民運於瓜淮及常盈倉兌納 一蘇松常鎮及嘉湖杭七府、歲輸正耗稅糧八百餘萬石、租重差繁、民多逃移、松江一府二縣之民、巳包納坍江逃絕人戶稅糧五萬有餘、其他可知、且杭鎮二府、稅糧雖多、不過起運南京各衞倉徐州等倉、及兌軍儹運而巳、蘇松常嘉湖五府稅糧、除起運兩京內官監供用庫光初寺衙門白熟粳米白熟糯米一十四萬三千九百九十餘石、每石連加耗腳價盤用、有用糙米四石三鬥二升者、有用糙米三石三升者有用糙米二石七鬥者、共用糙米四十餘萬石、蘇松常三府、又起運兩京各衙門、幷公侯駙馬伯祿米二十八萬餘石、連加耗腳價盤用、共用糙米五十餘萬石、約用運夫二萬有餘、自備衣糧盤費、又不可以數計、況涉歷江湖、過閘過壩、盤灘剝淺、辛苦萬狀、或不幸又有遭風覆沒之虞、四五箇月不得到京、及至到京、或遇陰雨不得曬晾、動輒守候一兩箇月、不能進倉如遇各衙門忠誠為 國。
知民艱苦官員。
白糧交收其難如此可不加意軫卹乎隨即照數收受出給關單糧納受福若遇惟利是嗜。
不知民難官員。
百般刁蹬。
任意需索。
捉斛較量。
衝撒在地者。
皆不作數。
或百十石。
或五七十石。
一例折算。
照數添補。
以緻借債賠補。
破產還債。
年年如此。
民財如之何不殫。
財殫力屈。
民難過活。
千國于民皆宜深計誠恐久則緻生他變。
不特收糧之弊如此而各庫收受一應官物其弊亦然請勑戒諭兩京。
一應收受錢銀內外官員。
今後務要各公乃心憫念民難。
如遇錢糧到於倉庫。
辨驗堪中。
隨即收受。
毋刁蹬留難。
毋巧取財物。
毋多收斛面。
毋多稱斤重。
為 國愛惜民力。
培養元氣。
如或仍前不悛。
剝削糧納。
許廵倉廵庫禦史指實參奏如此更難不分內外一體拿問如此則法無偏私而人自畏服。
東南生靈之福也。
前件準擬行文禁約 一查得在京光祿寺歲用白熟粳米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五石、南京光祿寺歲用白熟粳米一萬五千石、在京光祿寺日支飯米、臣不知其數、南京光祿寺日支飯米、臣頗知其槩、其每日所造之飯、止供南京尚寶司六科廵城都督本寺及四署官數員而巳。
其餘則送各監局匠人本寺廚役。
及以此米送淮清橋三飯堂。
造飯濟貧。
大抵此米以一百分為率。
官員所食不及一分。
而匠人廚役貧子所食。
反有九十九分之上。
且此白熟米。
得之非易。
方其初收之時。
鄉民選取一色好稻。
舂碾成米。
篩簸擇好者取之。
其不好者退之。
勞費民力。
頗多。
實非常米比論事體極為明透可比在 廷文武大臣非公差見辭奉 旨賜酒飯則不得食而匠人廚役貧子反得食之況環衞之士。
與 朝廷守宮禁。
防奸細。
比之匠人廚役貧子。
輕重不同。
環衞之士止食四門倉之米所造之飯而匠人廚役貧子卻食如此好米非惟人民辦納艱難抑且貴賤輕重不分乞 敕該部會議、合無今後兩京光祿寺、合用祗待近侍官員及四夷使臣等項、方許會計白熟粳米、其餘匠人廚役飯食、與夫飯堂造飯之米、另項會計次等熟米、得 旨南京光祿寺扣筭官員食用外其餘隻與二等米食但以熟米不分顆粒大小顏色紅白一例收受支給、如此非但辦納者頗省勞費、而飯食亦有差矣、 ○處置地方奏狀
山林深險。
土地肥饒。
力耕火種易於收穫。
各處流民僧道人等。
??山王???山王?逃移其中。
用強結菴立產。
此荊襄流民之所繇始也官吏不敢科徵。
裡甲不敢差遣。
以緻驕慢日生縱橫日熾。
茲者仰賴 皇上聖德神威、賊寇俱巳殄滅、若不乘時處置。
抑恐餘蔓復滋。
重貽後患。
緣係該部奏準行令臣等會議區畫久安長治良策、奏 請定奪事理未敢擅便、今將處置地方緣繇、逐一開坐具題請 旨、 一襄陽荊州三衞并夷陵千戶所官軍、永樂宣德年間俱在本處操守地方、彼時山中雖有流民。
畏懼軍衞不敢嘯聚為非。
正統十四年。
為因摘調鎮遠靖州等衞摘調既多衞分既弱地方亦虛此有兩害官軍前去麓川雲南等處征進。
緻令邊城缺守。
苗賊出沒。
該總督軍務都禦史王來奏準暫將荊襄等衞官軍調去彼處分作兩班。
輪流備禦。
既巳調發即為故事追復原來衞分便巳難矣候邊衞清勾軍士足伍之日。
另行定奪。
隨後又將三班軍餘亦調前去征進。
今巳十五六年。
邊衞隊伍。
計必完足。
前項官軍。
仍舊輪班。
一向本處城池空虛。
武備廢弛。
以緻賊首千斤劉等。
得以伺隙為非。
今雖殄滅。
勞費實多。
看得前項衞所。
除運糧幷頭班備禦官軍外。
其二班三班官軍餘丁。
每衛不過七八百名。
合無令頭班官軍照舊前去備禦。
將二班三班官軍餘丁。
存留本處操守城池。
振揚威武。
遇有警急。
急於調用。
如此則盜賊知所畏懼。
而地方可以永寧矣。
一襄陽府房縣。
僻在萬山之中。
離府八日之程。
所轄地方有歇馬大市螃蠏溪格兜坡潭頭坪馬腦關三扒峪梯兒崖頭沙河湯家河洞庭廟玉女廟長口榔口馬欄青峰壽陽柏木前坪後坪洪坪等處。
土地肥饒。
道路險阻。
各處流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