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華亭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徐孚遠闇公 李雯舒章選輯
徐桓鑒惠朗參閱
周文安公集(疏) 耿文恪公集(疏)
周文安公集(疏)
周洪謨
◆疏
安中國定四夷十事疏
條陳十二事疏
○安中國定四夷十事疏【安夏定夷】
安中國者三、一積民食、國家舊有預備倉以積穀、但有司率為文具、宜立定規通行天下、凡積粟以一萬石為率、遇大豐年、官積穀十之三。
中豐年十之二。
下豐年十之一。
積之之久。
十裡小縣。
可至十萬石□□大縣。
可至百萬石。
凡府州縣官考滿。
以積穀盈欠為殿最。
不幸而遇災。
驗口賑給。
兇年既散。
候大豐年悉令還官。
不取息中豐年還三之二。
下豐年三之一。
凡民所還。
及官所積。
須使滿小縣十萬。
大縣百萬之數。
則有備而無患矣。
一撫流民。
西漢時召信臣守南陽流民自附八萬餘口。
東晉時雍州舊在陝西西安府。
因流民來聚襄陽。
乃僑置南雍州於襄水之側。
松滋縣舊在直隸廬州府。
因流民來聚荊州。
乃僑置松□縣於荊江之南。
其後南雍遂併於襄陽。
松滋遂隸於荊州。
此往事之可法者也。
成化七年從檢討張寬之奏、此項襄毅事流民聚此處者、械歸故裡、適值溽暑、因饑渴而死、妻女被掠、瘟疫盛行、船夫逓解者、懼其相染、故覆舟於江、後令都禦史原傑招撫、計死者九十餘萬人。
故當時四川陝西地震五百餘次。
災傷徧於天下。
此今事之宜鑒者也。
今宜著令。
流民與各郡縣相隣者。
倣召信臣故事。
聽其附籍仍復九年。
待其安定。
然後徵之。
遠而不可附籍者。
此法於今當行倣晉南雍州松滋縣故事設州縣置官吏編裡甲建庠序以治教之今流民在在有之。
四川湖廣尤多。
凡流民所在。
宜令附籍。
量為賑給。
寬徭省刑。
承絕戶田地者。
使納其糧。
刀耕火重者。
免之。
則流民即良民矣。
一弭強寇、東漢時廣陵賊張嬰寇楊徐、太守張綱、單車造嬰壘、申示國恩、嬰即降、今強寇時常有之、謂宜先令人以張嬰故事、備錄本末、開諭招撫、如其聽從、散歸農畝、否則征勦未晚也、其禦四夷者七、一備胡虜、東漢大將軍耿恭為匈奴所圍。
恭遣人持藥矢射之、其肉如沸而死。
今西北一帶守邊者。
俱宜用藥矢。
或用之弩箭邊箭神□弓。
但賊近邊墻。
即斃其馬。
則敵人畏懼。
永不敢窺伺邊境矣。
一剿廣寇、漢順帝時日南象林蠻反。
乃募蠻夷使自相攻。
嶺外悉平。
唐明皇時西原蠻黃乾耀等叛。
詔募環古酋領方子彈甘令輝等討之遂斬乾耀。
今廣西左右兩江知府土兵。
不下四十萬。
土官勢同輔車伐交雖為上策然非大兵懾之恐不能以空言動也若夷人出沒。
不調中國軍馬。
止募土兵征勦。
轉輸金帛以資糧餉。
如通把事有功者。
陞為冠帶。
通把事。
又有功許子孫世襲又有功陞為隨司長官。
又有功許子孫世襲。
若土官知縣有功陞知州。
知州陞知府。
知府陞宣慰。
又累有功、則歷陞而上。
以至都指揮都督。
則人皆盡心。
無不可破之賊矣。
一征剿西南夷及吐蕃、漢昭帝時西南夷姑繒葉榆殺藍州太守、乃召鉤町侯亡波擊之、唐德宗時吐蕃入寇、乃召南異牟尋擊之、今貴州苗賊即古西南夷。
如其出沒、則貴州四川各宣慰司土兵以征之、松潘番人。
即古之吐蕃。
山路極險。
百姓運糧。
常被夷人搶刼。
此四川之大害也。
乞將松潘官軍留一半守衛。
移一半於山麓之下。
庶省一半運糧之苦。
仍召松潘所轄四宣撫司長官。
與之約。
能勦捕羗夷者。
陞賞皆出常格。
則四川大害可去矣。
一征剿雲南邊境、雲南老撾等處。
其地瘴氣甚毒。
進者必死。
若不得巳而征之。
必須調各處土兵資以餽餉。
約以陞賞。
如唐之調雲南異牟尋以征吐蕃。
遠在境外。
尚成大功。
況近在雲南者耶。
一經制雲南境外地方、雲南臨安縣南有野人一區。
內不屬雲南
中豐年十之二。
下豐年十之一。
積之之久。
十裡小縣。
可至十萬石□□大縣。
可至百萬石。
凡府州縣官考滿。
以積穀盈欠為殿最。
不幸而遇災。
驗口賑給。
兇年既散。
候大豐年悉令還官。
不取息中豐年還三之二。
下豐年三之一。
凡民所還。
及官所積。
須使滿小縣十萬。
大縣百萬之數。
則有備而無患矣。
一撫流民。
西漢時召信臣守南陽流民自附八萬餘口。
東晉時雍州舊在陝西西安府。
因流民來聚襄陽。
乃僑置南雍州於襄水之側。
松滋縣舊在直隸廬州府。
因流民來聚荊州。
乃僑置松□縣於荊江之南。
其後南雍遂併於襄陽。
松滋遂隸於荊州。
此往事之可法者也。
成化七年從檢討張寬之奏、此項襄毅事流民聚此處者、械歸故裡、適值溽暑、因饑渴而死、妻女被掠、瘟疫盛行、船夫逓解者、懼其相染、故覆舟於江、後令都禦史原傑招撫、計死者九十餘萬人。
故當時四川陝西地震五百餘次。
災傷徧於天下。
此今事之宜鑒者也。
今宜著令。
流民與各郡縣相隣者。
倣召信臣故事。
聽其附籍仍復九年。
待其安定。
然後徵之。
遠而不可附籍者。
此法於今當行倣晉南雍州松滋縣故事設州縣置官吏編裡甲建庠序以治教之今流民在在有之。
四川湖廣尤多。
凡流民所在。
宜令附籍。
量為賑給。
寬徭省刑。
承絕戶田地者。
使納其糧。
刀耕火重者。
免之。
則流民即良民矣。
一弭強寇、東漢時廣陵賊張嬰寇楊徐、太守張綱、單車造嬰壘、申示國恩、嬰即降、今強寇時常有之、謂宜先令人以張嬰故事、備錄本末、開諭招撫、如其聽從、散歸農畝、否則征勦未晚也、其禦四夷者七、一備胡虜、東漢大將軍耿恭為匈奴所圍。
恭遣人持藥矢射之、其肉如沸而死。
今西北一帶守邊者。
俱宜用藥矢。
或用之弩箭邊箭神□弓。
但賊近邊墻。
即斃其馬。
則敵人畏懼。
永不敢窺伺邊境矣。
一剿廣寇、漢順帝時日南象林蠻反。
乃募蠻夷使自相攻。
嶺外悉平。
唐明皇時西原蠻黃乾耀等叛。
詔募環古酋領方子彈甘令輝等討之遂斬乾耀。
今廣西左右兩江知府土兵。
不下四十萬。
土官勢同輔車伐交雖為上策然非大兵懾之恐不能以空言動也若夷人出沒。
不調中國軍馬。
止募土兵征勦。
轉輸金帛以資糧餉。
如通把事有功者。
陞為冠帶。
通把事。
又有功許子孫世襲又有功陞為隨司長官。
又有功許子孫世襲。
若土官知縣有功陞知州。
知州陞知府。
知府陞宣慰。
又累有功、則歷陞而上。
以至都指揮都督。
則人皆盡心。
無不可破之賊矣。
一征剿西南夷及吐蕃、漢昭帝時西南夷姑繒葉榆殺藍州太守、乃召鉤町侯亡波擊之、唐德宗時吐蕃入寇、乃召南異牟尋擊之、今貴州苗賊即古西南夷。
如其出沒、則貴州四川各宣慰司土兵以征之、松潘番人。
即古之吐蕃。
山路極險。
百姓運糧。
常被夷人搶刼。
此四川之大害也。
乞將松潘官軍留一半守衛。
移一半於山麓之下。
庶省一半運糧之苦。
仍召松潘所轄四宣撫司長官。
與之約。
能勦捕羗夷者。
陞賞皆出常格。
則四川大害可去矣。
一征剿雲南邊境、雲南老撾等處。
其地瘴氣甚毒。
進者必死。
若不得巳而征之。
必須調各處土兵資以餽餉。
約以陞賞。
如唐之調雲南異牟尋以征吐蕃。
遠在境外。
尚成大功。
況近在雲南者耶。
一經制雲南境外地方、雲南臨安縣南有野人一區。
內不屬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