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七·奏議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上舉省府推、判官、轉運使、副等事,奉聖旨,去年敕命更不行用,令臣知委者。
臣竊詳臣寮上言,悉涉虛妄。
蓋因近日陛下進退大臣,改更庶事,小人希合,欺罔天聰。
臣試請辨之。
據上言者雲:“若令兩制以上保舉,則下長奔競之路。
”方今上自朝廷,下至州縣,保舉之法多矣。
隻如台官,亦是兩制以上舉,以至大理詳斷、審刑詳議、刑部詳覆等官,三路知州、知縣、通判,選人改京官,學官入國學,班行遷閣職,武臣充将領,選人入縣令,下至天下茶鹽場務、榷場,及課利多處酒務,凡要切差遣,無大小盡用保舉之法,皆不聞以奔競而廢之,豈可獨于省府等官,獨長奔競而可廢?此其欺妄可知也。
上言者又雲:“遂令端士,并起馳骛。
”且馳骛盡系小人,豈名端士?至如自來舉官之法多矣,豈能盡絕小人幹求?況自頒新敕以來,何人舊是端士,頓然改節,馳骛于何門而得舉?乞賜推究姓名。
若果無之,則見其欺妄可知也。
上言者又雲:“不因請托,人莫肯言。
”此又厚誣之甚也。
今内外臣寮無大小,曾受人舉者十八九,豈可盡因請托而得?自兩府大臣而下,至外處通判以上,人人各曾舉官,豈可盡因請托而舉?若雲其他舉官不請托,隻此敕舉官須請托,即非臣所知也。
今兩制之中好人不少,繁難要害之地皆已委信任用,豈可不如外郡通判等,不堪委任舉官?況兩制之臣,除此敕外,亦更别許舉官,豈可舉他官則盡公,惟此敕則頓徇私請?此其欺妄可知也。
又雲:“每歲舉一百五十人,緻人多而争差遣。
”臣算一人有三人舉主,方敢望差遣,一百五十人,須一歲内有四百五十員兩制為舉主。
今兩制不及五十人,使人人歲舉三人,即才各是一人舉主,豈敢便争差遣?況有不曾舉人者,或舉不及三人者。
乞賜檢會去年終兩制以上舉到人數,便可知其恣情欺妄也。
近日改更政令甚多,惟此一事,尤易辨明,故臣不避煩言而辨者,伏冀陛下因此深悟小人希合而欺妄也。
緣自去年陛下用範仲淹、富弼在兩府,值累年盜賊頻起,天下官吏多不得力,因此屢建舉官之議。
然亦不是自出意見,皆先檢祖宗故事,請陛下擇而行之,所以元降敕文,首引國書為言是也。
當時臣寮,并不論議。
近因仲淹等出外與朝廷經畫邊事,讒嫉之人幸其不在左右,百端攻擊。
隻此事,朝廷不暇審察,便與施行。
臣昨見富弼自至河北,緣山傍海,經畫勤勞,河北人皆雲自來未有大臣如此。
其經畫所得,事亦不少。
歸至國門,臨入而黜,使河北官吏軍民見其盡忠而不知其罪狀。
小人貪務希合,又不為朝廷惜事體,凡事攻擊,至今未已。
況朝廷用人屢有進退,豈有一人才出,便不問是非,盡改所行之事?若大臣一度進退,政令一度改更,如此紛纭,豈有定制?伏望陛下重察愛憎之私,辨其虛實之說,凡于政令,更慎改張。
臣檢詳元降舉官敕意,亦是于國書檢用祖宗所行之法。
今上言者卻雲“因谏官論列,緻差遣不定而有更張”,事涉臣身,不敢自辨。
然臣在谏署日言事無狀,至今來臣寮指以為辭,豈可尚冒寵榮,不能自劾?請從黜罰,以免人言。
臣伏見陛下聖德仁慈,保全忠正之士,進退之際,各有恩意,此所以能使忠臣義士忘身報國,至死而不已也。
其今後臣寮希附上言,攻擊前兩府所行之事,乞賜辨明,擇其實有不便者方與改更,庶全大體,則天下幸甚也。
臣伏睹去年八月二日元降敕命節文,雲“比于國書,擇諸治要,見其官人之際,尤慎外台之選”,又雲“然其進任,必屬近臣”。
又今告示賞罰之命,皆三朝之攸行。
此是元議,舉官因依,乞賜詳酌。
臣無任激切祈天待罪之至。
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慶曆五年〉 臣聞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谏。
故臣不避群邪切齒之禍,敢幹一人難犯之顔。
惟賴聖明,幸加省察。
臣伏見杜衍、韓琦、範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罷黜,天下之士皆素知其可用
臣竊詳臣寮上言,悉涉虛妄。
蓋因近日陛下進退大臣,改更庶事,小人希合,欺罔天聰。
臣試請辨之。
據上言者雲:“若令兩制以上保舉,則下長奔競之路。
”方今上自朝廷,下至州縣,保舉之法多矣。
隻如台官,亦是兩制以上舉,以至大理詳斷、審刑詳議、刑部詳覆等官,三路知州、知縣、通判,選人改京官,學官入國學,班行遷閣職,武臣充将領,選人入縣令,下至天下茶鹽場務、榷場,及課利多處酒務,凡要切差遣,無大小盡用保舉之法,皆不聞以奔競而廢之,豈可獨于省府等官,獨長奔競而可廢?此其欺妄可知也。
上言者又雲:“遂令端士,并起馳骛。
”且馳骛盡系小人,豈名端士?至如自來舉官之法多矣,豈能盡絕小人幹求?況自頒新敕以來,何人舊是端士,頓然改節,馳骛于何門而得舉?乞賜推究姓名。
若果無之,則見其欺妄可知也。
上言者又雲:“不因請托,人莫肯言。
”此又厚誣之甚也。
今内外臣寮無大小,曾受人舉者十八九,豈可盡因請托而得?自兩府大臣而下,至外處通判以上,人人各曾舉官,豈可盡因請托而舉?若雲其他舉官不請托,隻此敕舉官須請托,即非臣所知也。
今兩制之中好人不少,繁難要害之地皆已委信任用,豈可不如外郡通判等,不堪委任舉官?況兩制之臣,除此敕外,亦更别許舉官,豈可舉他官則盡公,惟此敕則頓徇私請?此其欺妄可知也。
又雲:“每歲舉一百五十人,緻人多而争差遣。
”臣算一人有三人舉主,方敢望差遣,一百五十人,須一歲内有四百五十員兩制為舉主。
今兩制不及五十人,使人人歲舉三人,即才各是一人舉主,豈敢便争差遣?況有不曾舉人者,或舉不及三人者。
乞賜檢會去年終兩制以上舉到人數,便可知其恣情欺妄也。
近日改更政令甚多,惟此一事,尤易辨明,故臣不避煩言而辨者,伏冀陛下因此深悟小人希合而欺妄也。
緣自去年陛下用範仲淹、富弼在兩府,值累年盜賊頻起,天下官吏多不得力,因此屢建舉官之議。
然亦不是自出意見,皆先檢祖宗故事,請陛下擇而行之,所以元降敕文,首引國書為言是也。
當時臣寮,并不論議。
近因仲淹等出外與朝廷經畫邊事,讒嫉之人幸其不在左右,百端攻擊。
隻此事,朝廷不暇審察,便與施行。
臣昨見富弼自至河北,緣山傍海,經畫勤勞,河北人皆雲自來未有大臣如此。
其經畫所得,事亦不少。
歸至國門,臨入而黜,使河北官吏軍民見其盡忠而不知其罪狀。
小人貪務希合,又不為朝廷惜事體,凡事攻擊,至今未已。
況朝廷用人屢有進退,豈有一人才出,便不問是非,盡改所行之事?若大臣一度進退,政令一度改更,如此紛纭,豈有定制?伏望陛下重察愛憎之私,辨其虛實之說,凡于政令,更慎改張。
臣檢詳元降舉官敕意,亦是于國書檢用祖宗所行之法。
今上言者卻雲“因谏官論列,緻差遣不定而有更張”,事涉臣身,不敢自辨。
然臣在谏署日言事無狀,至今來臣寮指以為辭,豈可尚冒寵榮,不能自劾?請從黜罰,以免人言。
臣伏見陛下聖德仁慈,保全忠正之士,進退之際,各有恩意,此所以能使忠臣義士忘身報國,至死而不已也。
其今後臣寮希附上言,攻擊前兩府所行之事,乞賜辨明,擇其實有不便者方與改更,庶全大體,則天下幸甚也。
臣伏睹去年八月二日元降敕命節文,雲“比于國書,擇諸治要,見其官人之際,尤慎外台之選”,又雲“然其進任,必屬近臣”。
又今告示賞罰之命,皆三朝之攸行。
此是元議,舉官因依,乞賜詳酌。
臣無任激切祈天待罪之至。
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慶曆五年〉 臣聞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谏。
故臣不避群邪切齒之禍,敢幹一人難犯之顔。
惟賴聖明,幸加省察。
臣伏見杜衍、韓琦、範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罷黜,天下之士皆素知其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