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居士集卷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書八首 上杜中丞論舉官書〈景祐二年〉 具官修謹齋沐拜書中丞執事。
修前伏見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為主簿,近者聞介以上書論赦被罷,而台中因舉他吏代介者。
主簿于台職最卑,介,一賤士也,用不用當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介為人剛果有氣節,力學,喜辯是非,真好義之士也。
始執事舉其材,議者鹹曰知人之明,今聞其罷,皆謂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賤當有說,以此罪介,曰當罷。
修獨以為不然。
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傳者皆雲:介之所論,謂朱梁、劉漢不當求其後裔爾。
若止此一事,則介不為過也。
然又不知執事以介為是為非也?若随以為非,是大不可也。
且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剛明、不畏避為稱職。
今介足未履台門之阈,而已因言事見罷,真可謂正直、剛明、不畏避矣。
度介之才,不止為主簿,直可任禦史也。
是執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事之知矣。
修嘗聞長老說,趙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嘗為某事擇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進,太祖不肯用。
他日又問,複以進,又不用。
他日以問,複以進,太祖大怒,裂其奏,擲殿階上,中令色不動,插笏帶間,徐拾碎紙袖歸中書。
他日又問,則補綴之複以進,太祖大悟,終用二臣者。
彼之敢爾者,蓋先審知其人之可用,然後果而不可易也。
今執事之舉介也,亦先審知其可舉邪?是偶舉之也?若知而舉,則不可遽止。
若偶舉之,猶宜一請介之所言,辯其是非則後已。
若介雖忤上,而言是也,當助以辯。
若其言非也,猶宜曰所舉者為主簿爾,非言事也,待為主簿不任職則可罷,請以此辭焉可也。
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
非謂随時好惡而高下者也。
今備位之臣百十,邪者正者,其糾舉止信于台臣。
而執事始舉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曰不能。
是執事自信猶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執事哉?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
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台,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後止也。
伏惟執事如欲舉愚者,則豈敢複雲;若将舉賢也,願無易介而他取也。
今世之官,兼禦史者例不與台事。
故敢布狂言,竊獻門下,伏惟幸察焉。
與荊南樂秀才書〈景祐四年〉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
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贽。
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于自為謀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仆少從進士舉于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
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
故使足下聞仆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此也。
仆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
而涉獵書史,姑随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俪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于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于世,則莫若順時。
天聖中,天子下诏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
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于兩漢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
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答陝西安撫使範龍圖辭辟命書〈康定元年〉 修頓首再拜啟。
急腳至,得七月十九日華州所發書,伏審即日尊體動止萬福,卑情不任欣慰之至。
戎狄侵邊,自古常事,邊吏無狀,至煩大賢。
伏惟執事忠義之節信于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識面者,退誇于人以為榮耀。
至于遊談、布衣之賤,往往竊門下之名。
矧今以大謀小,以順取逆,濟以明哲之才,有必成功之勢,則士之好功名者于此為時,孰不願出所長少助萬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況聞狂虜猖蹶,屢
修前伏見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為主簿,近者聞介以上書論赦被罷,而台中因舉他吏代介者。
主簿于台職最卑,介,一賤士也,用不用當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介為人剛果有氣節,力學,喜辯是非,真好義之士也。
始執事舉其材,議者鹹曰知人之明,今聞其罷,皆謂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賤當有說,以此罪介,曰當罷。
修獨以為不然。
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傳者皆雲:介之所論,謂朱梁、劉漢不當求其後裔爾。
若止此一事,則介不為過也。
然又不知執事以介為是為非也?若随以為非,是大不可也。
且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剛明、不畏避為稱職。
今介足未履台門之阈,而已因言事見罷,真可謂正直、剛明、不畏避矣。
度介之才,不止為主簿,直可任禦史也。
是執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事之知矣。
修嘗聞長老說,趙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嘗為某事擇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進,太祖不肯用。
他日又問,複以進,又不用。
他日以問,複以進,太祖大怒,裂其奏,擲殿階上,中令色不動,插笏帶間,徐拾碎紙袖歸中書。
他日又問,則補綴之複以進,太祖大悟,終用二臣者。
彼之敢爾者,蓋先審知其人之可用,然後果而不可易也。
今執事之舉介也,亦先審知其可舉邪?是偶舉之也?若知而舉,則不可遽止。
若偶舉之,猶宜一請介之所言,辯其是非則後已。
若介雖忤上,而言是也,當助以辯。
若其言非也,猶宜曰所舉者為主簿爾,非言事也,待為主簿不任職則可罷,請以此辭焉可也。
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
非謂随時好惡而高下者也。
今備位之臣百十,邪者正者,其糾舉止信于台臣。
而執事始舉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曰不能。
是執事自信猶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執事哉?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
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台,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後止也。
伏惟執事如欲舉愚者,則豈敢複雲;若将舉賢也,願無易介而他取也。
今世之官,兼禦史者例不與台事。
故敢布狂言,竊獻門下,伏惟幸察焉。
與荊南樂秀才書〈景祐四年〉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
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贽。
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于自為謀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仆少從進士舉于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
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
故使足下聞仆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此也。
仆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
而涉獵書史,姑随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俪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于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于世,則莫若順時。
天聖中,天子下诏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
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于兩漢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
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答陝西安撫使範龍圖辭辟命書〈康定元年〉 修頓首再拜啟。
急腳至,得七月十九日華州所發書,伏審即日尊體動止萬福,卑情不任欣慰之至。
戎狄侵邊,自古常事,邊吏無狀,至煩大賢。
伏惟執事忠義之節信于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識面者,退誇于人以為榮耀。
至于遊談、布衣之賤,往往竊門下之名。
矧今以大謀小,以順取逆,濟以明哲之才,有必成功之勢,則士之好功名者于此為時,孰不願出所長少助萬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況聞狂虜猖蹶,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