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一二·奏議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馬政,皆因唐制。
而今馬多少與唐不同者,其利病甚多,不可悉舉。
至于唐世牧地,皆與馬性相宜,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内則岐、豳、泾、甯,東接銀、夏,又東至于樓煩,皆唐養馬之地也。
以今考之,或陷沒夷狄,或已為民田,皆不可複得。
惟聞今河東岚、石之間,山荒甚多,及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草軟水甘,最宜牧養。
往時河東軍馬,常在此處牧放,今馬數全少,閑地極多。
此乃唐樓煩監地也,可以興置一監。
臣以謂推迹而求之,則樓煩、天池、元池三監之地,尚冀可得。
又臣往年因奉使河東,嘗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見其不耕之地甚多。
而河東一路,山川深峻,水草甚佳,其地高寒,必宜馬性。
及京西唐、汝之間,久荒之地,其數甚廣。
欲乞更下河東、京西轉運司,差官就近于轄下訪求草地,有可以興置監牧處。
如稍見次第,即乞朝廷差官與群牧司官員,同共往彼踏行擘畫。
若可以興置新監,則河北諸監内有地不宜馬處,卻可議行廢罷。
惟估馬一司,利害最為易見。
若國家廣捐金帛,則券馬利厚,來者必多,于其多中,時得好馬。
若有司惜費,則蕃部利薄,馬來漸少,兼亦好馬不來。
然而招誘之方,事非一體,亦須知其委曲。
欲乞特差群牧司或禮賓院官一員,直至秦州以來體問蕃部券馬利害。
凡此三者,雖暫差官。
比及吳中複等檢閱本司文字,講求商議,未就之間,已各來複。
可以參酌相度,庶不倉卒,輕為改更。
如允臣所請,乞賜施行。
今取進止。
舉章望之曾鞏王回等充館職狀〈嘉祐五年〉 右臣猥以庸虛,過蒙獎任。
竊惟古人報國之效,無先薦賢。
雖知人之難,愧于不廣,而高材實行,亦莫多得。
苟有所見,其敢默然?臣竊見秘書省校書郎章望之,學問通博,文辭敏麗,不急仕進,行義自修。
東南士子,以為師範。
太平州司法參軍曾鞏,自為進士,已有時名,其所為文章,流布遠迩,志節高爽,自守不回。
前亳州衛真縣主簿王回,學行純固,論議精明,尤通史傳姓氏之書,可備雇問。
此三人者,皆一時之秀,宜被朝廷樂育之仁。
而或廢處江湖,或沉淪州縣,不獲聞達,議者惜之。
其章望之、曾鞏、王回,臣今保舉,堪充館閣職任。
欲望聖慈,特賜甄擢。
如後不如舉狀,臣甘當同罪。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舉蘇轼應制科狀〈嘉祐五年〉 右臣伏以國家開設科目,以待隽賢,又诏兩省之臣,舉其所知,各以聞達。
所以廣得人之路,副仄席之求。
臣雖庸暗,其敢不勉?臣伏見新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轼,學問通博,資識明敏,文采爛然,論議蜂出。
其行業修饬,名聲甚遠。
臣今保舉,堪應材識兼茂明于體用科。
欲望聖慈召付有司,試其所對。
如有缪舉,臣甘伏朝典。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免進五代史狀〈嘉祐五年〉 右臣準中書劄子,為知制诰範鎮等奏,乞取臣五代史草付《唐書》局繕寫上進事。
伏念臣本以孤拙,初無他能,少急養親,遂學幹祿,勉作舉業,以應所司。
自忝竊于科名,不忍忘其素習,時有妄作,皆應用文字。
至于筆削舊史,褒貶前世,著為成法,臣豈敢當?往者曾任夷陵縣令及知滁州,以負罪谪官,閑僻無事,因将《五代史》試加補緝,而外方難得文字檢閱,所以铨次未成。
昨自還朝,便蒙差在《唐書》局,因之無暇更及私書,是緻全然未成次第。
欲候得外侄差遣,庶因公事之暇,漸次整緝成書,仍複精加考定,方敢投進。
冀于文治之朝,不為多士所诮。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論删去九經正義中谶緯劄子 臣伏見國家近年以來,更定貢舉之科,以為取士之法,建立學校,而勤養士之方。
然士子文章未純,節行未笃,不稱朝廷勵賢興善之意,所以化民成俗之風。
臣愚以謂士之所本,在乎六經。
而自暴秦焚書,聖道中絕。
漢興,收拾亡逸,所存無幾,或殘編斷簡出于屋壁,而餘齡昏毛得其口傳。
去聖既遠,莫可考證,偏學異說,因自名家,然而授受相傳,尚有師法。
暨晉、宋而下,師道漸亡,章句之篇,家藏私畜,其後各為箋傳,附著經文。
其說存亡,以時好惡,學者茫昧,莫知所歸。
至唐太宗時,始诏名儒撰定九經之疏,号為正義,凡數百篇。
自爾以來,著為定論,凡不本正義者謂之異端,則學者之宗師,百世之取信也。
然其所載既博,所擇不精,多引谶緯之書,以相雜亂,怪奇詭僻,所謂非聖之書,異乎正義之名也。
臣欲乞特诏名儒學官,悉取九經之疏,删去谶緯之文,使學者不為怪異之言惑亂,然後經義純一,無所駁雜。
其用功至少,其為益則多。
臣愚以謂欲使士子學古勵行而不本六經,欲學六經而不去其詭異駁雜,欲望功化之成,不可得也。
伏望聖慈下臣之言,付外詳議。
今取進止。
而今馬多少與唐不同者,其利病甚多,不可悉舉。
至于唐世牧地,皆與馬性相宜,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内則岐、豳、泾、甯,東接銀、夏,又東至于樓煩,皆唐養馬之地也。
以今考之,或陷沒夷狄,或已為民田,皆不可複得。
惟聞今河東岚、石之間,山荒甚多,及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草軟水甘,最宜牧養。
往時河東軍馬,常在此處牧放,今馬數全少,閑地極多。
此乃唐樓煩監地也,可以興置一監。
臣以謂推迹而求之,則樓煩、天池、元池三監之地,尚冀可得。
又臣往年因奉使河東,嘗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見其不耕之地甚多。
而河東一路,山川深峻,水草甚佳,其地高寒,必宜馬性。
及京西唐、汝之間,久荒之地,其數甚廣。
欲乞更下河東、京西轉運司,差官就近于轄下訪求草地,有可以興置監牧處。
如稍見次第,即乞朝廷差官與群牧司官員,同共往彼踏行擘畫。
若可以興置新監,則河北諸監内有地不宜馬處,卻可議行廢罷。
惟估馬一司,利害最為易見。
若國家廣捐金帛,則券馬利厚,來者必多,于其多中,時得好馬。
若有司惜費,則蕃部利薄,馬來漸少,兼亦好馬不來。
然而招誘之方,事非一體,亦須知其委曲。
欲乞特差群牧司或禮賓院官一員,直至秦州以來體問蕃部券馬利害。
凡此三者,雖暫差官。
比及吳中複等檢閱本司文字,講求商議,未就之間,已各來複。
可以參酌相度,庶不倉卒,輕為改更。
如允臣所請,乞賜施行。
今取進止。
舉章望之曾鞏王回等充館職狀〈嘉祐五年〉 右臣猥以庸虛,過蒙獎任。
竊惟古人報國之效,無先薦賢。
雖知人之難,愧于不廣,而高材實行,亦莫多得。
苟有所見,其敢默然?臣竊見秘書省校書郎章望之,學問通博,文辭敏麗,不急仕進,行義自修。
東南士子,以為師範。
太平州司法參軍曾鞏,自為進士,已有時名,其所為文章,流布遠迩,志節高爽,自守不回。
前亳州衛真縣主簿王回,學行純固,論議精明,尤通史傳姓氏之書,可備雇問。
此三人者,皆一時之秀,宜被朝廷樂育之仁。
而或廢處江湖,或沉淪州縣,不獲聞達,議者惜之。
其章望之、曾鞏、王回,臣今保舉,堪充館閣職任。
欲望聖慈,特賜甄擢。
如後不如舉狀,臣甘當同罪。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舉蘇轼應制科狀〈嘉祐五年〉 右臣伏以國家開設科目,以待隽賢,又诏兩省之臣,舉其所知,各以聞達。
所以廣得人之路,副仄席之求。
臣雖庸暗,其敢不勉?臣伏見新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轼,學問通博,資識明敏,文采爛然,論議蜂出。
其行業修饬,名聲甚遠。
臣今保舉,堪應材識兼茂明于體用科。
欲望聖慈召付有司,試其所對。
如有缪舉,臣甘伏朝典。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免進五代史狀〈嘉祐五年〉 右臣準中書劄子,為知制诰範鎮等奏,乞取臣五代史草付《唐書》局繕寫上進事。
伏念臣本以孤拙,初無他能,少急養親,遂學幹祿,勉作舉業,以應所司。
自忝竊于科名,不忍忘其素習,時有妄作,皆應用文字。
至于筆削舊史,褒貶前世,著為成法,臣豈敢當?往者曾任夷陵縣令及知滁州,以負罪谪官,閑僻無事,因将《五代史》試加補緝,而外方難得文字檢閱,所以铨次未成。
昨自還朝,便蒙差在《唐書》局,因之無暇更及私書,是緻全然未成次第。
欲候得外侄差遣,庶因公事之暇,漸次整緝成書,仍複精加考定,方敢投進。
冀于文治之朝,不為多士所诮。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論删去九經正義中谶緯劄子 臣伏見國家近年以來,更定貢舉之科,以為取士之法,建立學校,而勤養士之方。
然士子文章未純,節行未笃,不稱朝廷勵賢興善之意,所以化民成俗之風。
臣愚以謂士之所本,在乎六經。
而自暴秦焚書,聖道中絕。
漢興,收拾亡逸,所存無幾,或殘編斷簡出于屋壁,而餘齡昏毛得其口傳。
去聖既遠,莫可考證,偏學異說,因自名家,然而授受相傳,尚有師法。
暨晉、宋而下,師道漸亡,章句之篇,家藏私畜,其後各為箋傳,附著經文。
其說存亡,以時好惡,學者茫昧,莫知所歸。
至唐太宗時,始诏名儒撰定九經之疏,号為正義,凡數百篇。
自爾以來,著為定論,凡不本正義者謂之異端,則學者之宗師,百世之取信也。
然其所載既博,所擇不精,多引谶緯之書,以相雜亂,怪奇詭僻,所謂非聖之書,異乎正義之名也。
臣欲乞特诏名儒學官,悉取九經之疏,删去谶緯之文,使學者不為怪異之言惑亂,然後經義純一,無所駁雜。
其用功至少,其為益則多。
臣愚以謂欲使士子學古勵行而不本六經,欲學六經而不去其詭異駁雜,欲望功化之成,不可得也。
伏望聖慈下臣之言,付外詳議。
今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