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六·奏議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世黜陟使、考課使之類,歲歲遣出,祖宗朝亦有考課院。
蓋按察升黜,古今常法,非是難行之異事也。
方今言事者,多以高論見棄,或以有害難行。
如臣所言,隻是選十餘人明幹朝臣,察視官吏善惡,灼然有迹易見者,著之簿籍,朝廷詳之,黜其甚者耳。
臣自謂于論不為甚高,行之有利無害,然尚慮議者未以為然,謹條陳冗官利害六事,以明利博效速而可行不疑。
伏望聖慈,特賜裁擇,如有可采,乞早施行。
一曰去冗官,則民之科率十分減九。
臣伏見兵興以來公私困弊者,不惟賦斂繁重,全由官吏為奸。
每或科率一物,則貪殘之吏先于百姓而刻剝,老缪之吏恣其群下之誅求,朝廷得其一分,奸吏取其十倍。
民之重困,其害在斯。
今若去此四色冗官,代以循良之吏,事随便宜,絕去搔擾,使民專供朝廷實數科率,免卻州縣分外誅求。
故臣謂于民力十分減九也。
比于别圖減省細碎無益者,其利博矣。
二曰不材之人,為害深于贓吏。
國家之法,除贓吏因民告發者乃行之。
其他不材之人,大者壞州,小者壞縣,皆明知而不問。
臣謂凡贓吏多是強黠之人,所取在于豪富,或不及貧弱。
不材之人不能馭下,雖其一身不能乞取,而恣其群下共行誅剝,更無貧富,皆被其殃,為害至深,縱而不問。
故臣尤欲盡取老病缪懦者,與贓吏一例黜之。
三曰内外一體,若外官不澄,則朝廷無由緻治。
今朝廷雖有号令之善者降出外方,若落四色冗官之手,則或施設乖方,不如朝廷本意,反為民害;或稽滞廢失全不施行,而又無糾舉,棄作空文。
若外邊去卻冗官,盡得良吏,則朝廷所下之令雖有乖錯,彼亦自能回改,或執奏更易,終不至為大害。
是民之得失,不獨上賴朝廷,全系官吏善惡。
以此而言,冗官豈可不去? 四曰去冗官,則吏員清簡,差遣通流。
今天下官有定員,而入仕之人無定數,既不黜陟,冒濫者多,差遣不行,賢愚同滞。
每有一阙,衆人争之,争得者無廉恥之風,不得者騰怨嗟之口。
濫官之弊,近古無之。
今若擇四色冗官去之,則待阙之人可無怨滞。
五曰去冗官,則中材之人可使勸懼。
今天下官吏豈必盡是不材?蓋為朝廷本無黜陟,善惡不分。
今若見國家責實求治,逐一人人精别,則中材之人皆自勉強,不敢因循。
雖有貪殘,亦須斂手。
六曰去冗官,則不過期月,民受其賜。
方今朝廷雖有愛念疲民之意,然上下困乏,必未有餘力廣惠及民,若但去冗官,則民受速賜。
蓋臣常見外處州縣,每一缪官替去,一能者代之,不過數日,民已歌謠。
今若盡去冗濫之吏,而以能吏代之,不過期月,民即受賜,此臣所謂及民速、于事切者也。
論禁止無名子傷毀近臣狀〈慶曆三年〉 右臣竊見前年宋庠等出外之時,京師先有無名子詩一首傳于中外,尋而庠罷政事。
近又風聞外有小人欲中傷三司使王堯臣者,複作無名子詩一篇,略聞其一兩句。
臣自聞此詩,日夕疑駭,深思事理,不可不言。
伏以陛下視聽聰明,外邊事無大小無不知者,竊恐此詩流傳漸廣,須達聖聰。
臣忝為陛下耳目之官,不欲小人浮謗之言上惑天聽,合先論列,以杜奸讒。
況自兵興累年,繼以災旱,民财困竭,國帑空虛,天下安危系于财用虛實,三司之職,其任非輕。
近自姚仲孫罷去之後,朝廷以積年蠹弊、貧虛窘乏之三司付與堯臣,仰其辦事,乃是陛下委信責成之日,堯臣多方展效之時。
臣備見從前任人,率多顧惜祿位,甯可敗事于國,不肯當怨于身。
如堯臣者,領職以來,未及一月,自副使以下不才者悉請換易,足見其不避嫌怨,不徇人情,竭力救時,以身當事。
今若下容讒間,上不主張,則不惟才智之臣無由展效,亦恐忠義之士自茲解體。
臣思作詩者雖不知其姓名,竊慮在朝之臣有名位與堯臣相類者,嫉其任用,故欲中傷,隻知争進于一時,不思沮國之大計。
伏自陛下罷去呂夷簡、夏竦之後,進用韓琦、範仲淹以來,天下欣然,皆賀聖德。
君子既蒙進用,小人自恐道消,故共喧然,務騰讒口,欲惑君聽,欲沮好人。
不早絕之,恐終敗事。
況今三司蠹弊已深,四方匮乏已極,堯臣必須大有更張,方能集事。
未容展效,已被謗言。
臣近日已聞浮議紛然,雲堯臣更易官吏,專權侵政。
今又造此詩語,搖惑群情,若不止之,則今後陛下無以使人,忠臣無由事主。
讒言罔極,自古所患,若一啟其漸,則扇惑群小,動搖大臣,贻患朝廷,何所不至!伏望特降诏書,戒勵臣下:敢有造作言語、誣構陰私者,一切禁之;及有轉相傳誦,則必推究其所來,重行朝典。
所貴禁止讒巧,保全善人。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蓋按察升黜,古今常法,非是難行之異事也。
方今言事者,多以高論見棄,或以有害難行。
如臣所言,隻是選十餘人明幹朝臣,察視官吏善惡,灼然有迹易見者,著之簿籍,朝廷詳之,黜其甚者耳。
臣自謂于論不為甚高,行之有利無害,然尚慮議者未以為然,謹條陳冗官利害六事,以明利博效速而可行不疑。
伏望聖慈,特賜裁擇,如有可采,乞早施行。
一曰去冗官,則民之科率十分減九。
臣伏見兵興以來公私困弊者,不惟賦斂繁重,全由官吏為奸。
每或科率一物,則貪殘之吏先于百姓而刻剝,老缪之吏恣其群下之誅求,朝廷得其一分,奸吏取其十倍。
民之重困,其害在斯。
今若去此四色冗官,代以循良之吏,事随便宜,絕去搔擾,使民專供朝廷實數科率,免卻州縣分外誅求。
故臣謂于民力十分減九也。
比于别圖減省細碎無益者,其利博矣。
二曰不材之人,為害深于贓吏。
國家之法,除贓吏因民告發者乃行之。
其他不材之人,大者壞州,小者壞縣,皆明知而不問。
臣謂凡贓吏多是強黠之人,所取在于豪富,或不及貧弱。
不材之人不能馭下,雖其一身不能乞取,而恣其群下共行誅剝,更無貧富,皆被其殃,為害至深,縱而不問。
故臣尤欲盡取老病缪懦者,與贓吏一例黜之。
三曰内外一體,若外官不澄,則朝廷無由緻治。
今朝廷雖有号令之善者降出外方,若落四色冗官之手,則或施設乖方,不如朝廷本意,反為民害;或稽滞廢失全不施行,而又無糾舉,棄作空文。
若外邊去卻冗官,盡得良吏,則朝廷所下之令雖有乖錯,彼亦自能回改,或執奏更易,終不至為大害。
是民之得失,不獨上賴朝廷,全系官吏善惡。
以此而言,冗官豈可不去? 四曰去冗官,則吏員清簡,差遣通流。
今天下官有定員,而入仕之人無定數,既不黜陟,冒濫者多,差遣不行,賢愚同滞。
每有一阙,衆人争之,争得者無廉恥之風,不得者騰怨嗟之口。
濫官之弊,近古無之。
今若擇四色冗官去之,則待阙之人可無怨滞。
五曰去冗官,則中材之人可使勸懼。
今天下官吏豈必盡是不材?蓋為朝廷本無黜陟,善惡不分。
今若見國家責實求治,逐一人人精别,則中材之人皆自勉強,不敢因循。
雖有貪殘,亦須斂手。
六曰去冗官,則不過期月,民受其賜。
方今朝廷雖有愛念疲民之意,然上下困乏,必未有餘力廣惠及民,若但去冗官,則民受速賜。
蓋臣常見外處州縣,每一缪官替去,一能者代之,不過數日,民已歌謠。
今若盡去冗濫之吏,而以能吏代之,不過期月,民即受賜,此臣所謂及民速、于事切者也。
論禁止無名子傷毀近臣狀〈慶曆三年〉 右臣竊見前年宋庠等出外之時,京師先有無名子詩一首傳于中外,尋而庠罷政事。
近又風聞外有小人欲中傷三司使王堯臣者,複作無名子詩一篇,略聞其一兩句。
臣自聞此詩,日夕疑駭,深思事理,不可不言。
伏以陛下視聽聰明,外邊事無大小無不知者,竊恐此詩流傳漸廣,須達聖聰。
臣忝為陛下耳目之官,不欲小人浮謗之言上惑天聽,合先論列,以杜奸讒。
況自兵興累年,繼以災旱,民财困竭,國帑空虛,天下安危系于财用虛實,三司之職,其任非輕。
近自姚仲孫罷去之後,朝廷以積年蠹弊、貧虛窘乏之三司付與堯臣,仰其辦事,乃是陛下委信責成之日,堯臣多方展效之時。
臣備見從前任人,率多顧惜祿位,甯可敗事于國,不肯當怨于身。
如堯臣者,領職以來,未及一月,自副使以下不才者悉請換易,足見其不避嫌怨,不徇人情,竭力救時,以身當事。
今若下容讒間,上不主張,則不惟才智之臣無由展效,亦恐忠義之士自茲解體。
臣思作詩者雖不知其姓名,竊慮在朝之臣有名位與堯臣相類者,嫉其任用,故欲中傷,隻知争進于一時,不思沮國之大計。
伏自陛下罷去呂夷簡、夏竦之後,進用韓琦、範仲淹以來,天下欣然,皆賀聖德。
君子既蒙進用,小人自恐道消,故共喧然,務騰讒口,欲惑君聽,欲沮好人。
不早絕之,恐終敗事。
況今三司蠹弊已深,四方匮乏已極,堯臣必須大有更張,方能集事。
未容展效,已被謗言。
臣近日已聞浮議紛然,雲堯臣更易官吏,專權侵政。
今又造此詩語,搖惑群情,若不止之,則今後陛下無以使人,忠臣無由事主。
讒言罔極,自古所患,若一啟其漸,則扇惑群小,動搖大臣,贻患朝廷,何所不至!伏望特降诏書,戒勵臣下:敢有造作言語、誣構陰私者,一切禁之;及有轉相傳誦,則必推究其所來,重行朝典。
所貴禁止讒巧,保全善人。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