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九·奏議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多出軍卒。
隻如西鄙用兵以來,武将稍可稱者,往往出于軍中。
臣故謂隻于軍中,自可求将。
試略言求将之法,謹條如左: 凡求将之法,先取近下禁軍至廂軍中年少有力者,不拘等級,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團為一隊而教之。
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隊将。
此一人技勇,實能服其百人矣,以為百人之将可也。
合十隊将而又教之,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裨将。
此一人之技勇,實能服其千人矣,以為千人之将可也。
合十裨将而又教之,夫技勇出千人之上而難為勝矣,則當擇其有識見、知變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大将。
此一人之技勇,乃萬人之選,而又粗知變通,因擇智謀之佐以輔之,以為萬人之将可也。
幸而有技勇不足而材識出乎萬人之外者,此不世之奇将,非常格之所求也。
臣所謂隻于軍中自可求将者,此也。
誠能如此,如五七萬兵,随而又得萬人之将五七人,下至千人百人之将皆自足。
然後别立軍名而為階級之制,每萬人為一軍,以備宿衛。
有事則行師出征,無事則坐威天下。
比夫以豐衣厚祿養驕惰無用之卒,而遞遷次補至于校帥,皆是凡愚暗懦之人,得失相萬矣!若臣之說果可施行,俟成一軍,則代舊禁兵萬人散出之,使就食于外。
新置之兵便制其始,稍增舊給,不使太優;常役其力,不令驕惰。
比及新兵成立,舊兵出盡,則京師減冗費,得精兵,此之為利又遠矣。
右臣所陳,隻是選勇将、訓衛兵之一法耳。
如捍邊破賊、奇才異略之人,不可謂無,伏乞早賜留意精求。
謹具奏聞,伏候敕旨。
論郭承不可将兵狀〈慶曆三年〉 右臣伏聞朝旨,用郭承為鎮定部署。
臣自聞此除改,夙夜思維,國家用兵已五六年,未有纖毫所得,挫盡朝廷威勢,困卻天下生靈。
細思厥由,其失安在?患在朝廷拘守常例,不肯越次擇材,心知小人,付以重任,後雖敗事,亦終不悔。
今每有除拟,人或問于大臣,則曰:雖知非材,舍此别無人。
甚者欲塞人言,則必曰:爾試别思更有誰可用乎?臣亦常聞此言,每退而歎息。
夫所謂别無人者,豈是天下真無人乎?蓋不力求之耳。
今不肯勞心選擇,越次而用,但守常循例,輕用小人,甯誤大計,一誤不悔,後又複然。
至如葛懷敏,頃在西邊,天下皆知其不可,當時議者但曰舍懷敏别未有人,難為換易。
及其戰敗身亡,橫屍原野,懷敏既不複生,亦須别求人用。
臣謂今日任承,亦猶當時用懷敏也。
況如承者,凡庸奴隸之才,不及懷敏遠甚。
頃在澶州,隻令築城,幾至生變,豈可當此一路?臣謂朝廷非不知承非材,議者不過曰例當叙進,别更無人,此乃因循之說耳。
方今黠虜狂謀,禍端已兆。
中外之士見國家輕忽戎患,弛武北方,人皆獻言,願早為備,忽見如此除改,誰不驚憂!前者劉六符之來,朝廷忍恥就議,蓋謂河朔無可自恃,難與速争,須至屈意苟和,少寬禍患。
今幸得此自纾之計,所宜多方汲汲,精意将臣,先為禦備,猶恐不及,豈是因循守例輕任小人之日也?其郭承,欲乞早移與一不用兵處知州,或召還别與一閑慢職秩。
若欲錄其勤舊,優其戚裡之恩,閑官厚祿足可養之,不必須令居此要任。
伏願陛下深思大計,不憚改為,則天下幸甚。
取進止。
論元昊來人不可令朝臣管伴劄子〈慶曆三年〉 臣風聞朝旨,欲以殿中丞任颛管領元昊遣來一行人等。
臣竊知元昊此來,全無好意,不肯稱臣,索物太多,其志不小,乃是欲以強相迫脅爾。
朝廷既不能從,則待其來人,凡事不可過分。
至于禮數厚薄,賜與多少,雖雲小事,不足較量,然于事體之間,所系者大。
凡兵交之使來入大國,必須窺伺将相勇怯,觇察國家強弱。
若見朝廷威怒未息,事勢未削,則必内憂斬戮,次恐拘留,使其偶得生歸,自為大幸,則我弱形未露,壯論可持。
今若便損國威,過加厚禮,先為自弱,長彼驕心,使其知我可欺,則議論愈難合矣。
必若成就其事,憂須鎮重為先,況其議必不成,可惜空損事體。
前次元昊來人至少,朝廷隻差一班行待之,今來漸多,遂差朝士,若其後次來者漸盛,則必須差近侍矣。
是彼轉自強,我轉自弱。
況聞邵良佐昨來往彼,僅免屈辱而還,則彼雖戎狄,不謂無謀。
今其來人,必須極騁強辭以圖相勝,若能先薄其禮以折之,亦挫賊之一端。
其元昊來人,欲乞更不差官管領,送置驿中,不須急問。
至于監視饋犒,傳道語言,一了事班行足矣。
臣料今國家若不能曲從其意,即雖尊寵來人,厚加禮遇,元昊不免出兵攻寇,逞彼忿心,等是不和,何必自虧事體?不若急修邊備,以圖勝算。
取進止。
論元昊不可稱吾祖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
隻如西鄙用兵以來,武将稍可稱者,往往出于軍中。
臣故謂隻于軍中,自可求将。
試略言求将之法,謹條如左: 凡求将之法,先取近下禁軍至廂軍中年少有力者,不拘等級,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團為一隊而教之。
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隊将。
此一人技勇,實能服其百人矣,以為百人之将可也。
合十隊将而又教之,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裨将。
此一人之技勇,實能服其千人矣,以為千人之将可也。
合十裨将而又教之,夫技勇出千人之上而難為勝矣,則當擇其有識見、知變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大将。
此一人之技勇,乃萬人之選,而又粗知變通,因擇智謀之佐以輔之,以為萬人之将可也。
幸而有技勇不足而材識出乎萬人之外者,此不世之奇将,非常格之所求也。
臣所謂隻于軍中自可求将者,此也。
誠能如此,如五七萬兵,随而又得萬人之将五七人,下至千人百人之将皆自足。
然後别立軍名而為階級之制,每萬人為一軍,以備宿衛。
有事則行師出征,無事則坐威天下。
比夫以豐衣厚祿養驕惰無用之卒,而遞遷次補至于校帥,皆是凡愚暗懦之人,得失相萬矣!若臣之說果可施行,俟成一軍,則代舊禁兵萬人散出之,使就食于外。
新置之兵便制其始,稍增舊給,不使太優;常役其力,不令驕惰。
比及新兵成立,舊兵出盡,則京師減冗費,得精兵,此之為利又遠矣。
右臣所陳,隻是選勇将、訓衛兵之一法耳。
如捍邊破賊、奇才異略之人,不可謂無,伏乞早賜留意精求。
謹具奏聞,伏候敕旨。
論郭承不可将兵狀〈慶曆三年〉 右臣伏聞朝旨,用郭承為鎮定部署。
臣自聞此除改,夙夜思維,國家用兵已五六年,未有纖毫所得,挫盡朝廷威勢,困卻天下生靈。
細思厥由,其失安在?患在朝廷拘守常例,不肯越次擇材,心知小人,付以重任,後雖敗事,亦終不悔。
今每有除拟,人或問于大臣,則曰:雖知非材,舍此别無人。
甚者欲塞人言,則必曰:爾試别思更有誰可用乎?臣亦常聞此言,每退而歎息。
夫所謂别無人者,豈是天下真無人乎?蓋不力求之耳。
今不肯勞心選擇,越次而用,但守常循例,輕用小人,甯誤大計,一誤不悔,後又複然。
至如葛懷敏,頃在西邊,天下皆知其不可,當時議者但曰舍懷敏别未有人,難為換易。
及其戰敗身亡,橫屍原野,懷敏既不複生,亦須别求人用。
臣謂今日任承,亦猶當時用懷敏也。
況如承者,凡庸奴隸之才,不及懷敏遠甚。
頃在澶州,隻令築城,幾至生變,豈可當此一路?臣謂朝廷非不知承非材,議者不過曰例當叙進,别更無人,此乃因循之說耳。
方今黠虜狂謀,禍端已兆。
中外之士見國家輕忽戎患,弛武北方,人皆獻言,願早為備,忽見如此除改,誰不驚憂!前者劉六符之來,朝廷忍恥就議,蓋謂河朔無可自恃,難與速争,須至屈意苟和,少寬禍患。
今幸得此自纾之計,所宜多方汲汲,精意将臣,先為禦備,猶恐不及,豈是因循守例輕任小人之日也?其郭承,欲乞早移與一不用兵處知州,或召還别與一閑慢職秩。
若欲錄其勤舊,優其戚裡之恩,閑官厚祿足可養之,不必須令居此要任。
伏願陛下深思大計,不憚改為,則天下幸甚。
取進止。
論元昊來人不可令朝臣管伴劄子〈慶曆三年〉 臣風聞朝旨,欲以殿中丞任颛管領元昊遣來一行人等。
臣竊知元昊此來,全無好意,不肯稱臣,索物太多,其志不小,乃是欲以強相迫脅爾。
朝廷既不能從,則待其來人,凡事不可過分。
至于禮數厚薄,賜與多少,雖雲小事,不足較量,然于事體之間,所系者大。
凡兵交之使來入大國,必須窺伺将相勇怯,觇察國家強弱。
若見朝廷威怒未息,事勢未削,則必内憂斬戮,次恐拘留,使其偶得生歸,自為大幸,則我弱形未露,壯論可持。
今若便損國威,過加厚禮,先為自弱,長彼驕心,使其知我可欺,則議論愈難合矣。
必若成就其事,憂須鎮重為先,況其議必不成,可惜空損事體。
前次元昊來人至少,朝廷隻差一班行待之,今來漸多,遂差朝士,若其後次來者漸盛,則必須差近侍矣。
是彼轉自強,我轉自弱。
況聞邵良佐昨來往彼,僅免屈辱而還,則彼雖戎狄,不謂無謀。
今其來人,必須極騁強辭以圖相勝,若能先薄其禮以折之,亦挫賊之一端。
其元昊來人,欲乞更不差官管領,送置驿中,不須急問。
至于監視饋犒,傳道語言,一了事班行足矣。
臣料今國家若不能曲從其意,即雖尊寵來人,厚加禮遇,元昊不免出兵攻寇,逞彼忿心,等是不和,何必自虧事體?不若急修邊備,以圖勝算。
取進止。
論元昊不可稱吾祖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