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八·奏議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谏院進劄子十首
論按察官吏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天下官吏員數極多,朝廷無由遍知其賢愚善惡。
審官、三班、吏部等處,又隻主差除月日,人之能否,都不可知。
諸路轉運使等,除有贓吏自敗者臨時舉行外,亦别無按察官吏之術。
緻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貪殘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縣,并無黜陟,因循積弊,冗濫者多,使天下州縣不治者十有八九。
今兵戎未息,賦役方煩,百姓嗷嗷,瘡痍未複,救其疾苦,擇吏為先。
臣今欲乞特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中,自三丞以上至郎官中,選強幹廉明者為諸路按察使。
自來雖差安撫使,緣管他事,不專按察。
今請令進奏院各錄一州官吏姓名,為空行簿以授之,使至州縣,遍見官吏。
其公廉才幹,明著實狀,及老病不材,顯有不治之迹者,皆以朱書于姓名之下。
其中材之人,别無奇效,亦不緻曠敗者,則以墨書之。
又有雖是常材,能專長于一事,亦以朱書别之。
使還具奏,則朝廷可以坐見天下官吏賢愚善惡,不遺一人,然後别議黜陟之法。
如此,足以澄清天下,年歲之間,可望至治。
隻勞朝廷精選二十許人充使,别無難行之事。
取進止。
論乞谕陝西将官劄子〈慶曆三年〉 臣風聞昊賊今次人來,辭意極不遜順,所請之事,必難盡從。
事既不成,則元昊必須作過,朝廷須合先為禦備。
竊慮沿邊将帥見西人入朝,惟望通好,便生懈怠,萬一西賊驟出忿兵,擊吾弛惰,則立見敗事。
乞速诏邊臣,密谕以西賊辭未遜順,必不通和之意,各使先知,絕其顧望,早為準備,庶不敗事。
仍慮邊将謂朝廷此時議雖未合,若後次更來,必須和好,因此便無讨賊之志。
仍乞便因诏谕,示以激厲之言,雲朝廷以昊賊罪大,意在讨除,今不許其和好者,蓋以外有爾輩在邊,必望破賊成功之意,使其不生退心。
臣見唐武宗英武之主,所任宰相李德裕最号有材,當時用兵征伐,指揮将帥,處置事宜,動以诏書約束勸厲,故終成功業。
國家用兵以來,未聞以賞罰号令激動人心,使其竭力者,此最宜留意。
取進止。
論元昊來人請不賜禦筵劄子〈慶曆三年〉 臣竊知昊賊所遣來人将欲到阙,風聞管勾使臣須索排備,次第甚廣,及聞才至,欲賜禦筵管領。
臣知昊賊此來,意極不遜。
臣料朝廷必欲要其臣服,方許通和。
若欲如此,則便須有以挫之,方能抑其驕慢,庶可商量。
今若便于禮數之間過加優厚,則彼必以我為怯,知我可欺,議論之間,何由屈折?若果能得其臣順,則待議定之後,稍加禮數,亦未為遲。
仍須杜漸防微,常為挫抑之計,豈可一事未成,先虧國體?其元昊一行來人,伏乞凡事減勒,無令曲加優厚。
若因此得其抑挫而臣服,則吾計無失;如其必不臣服,則免至虛虧事分。
取進止。
論沂州軍賊王倫事宜劄子〈慶曆三年〉 臣近聞沂州軍賊王倫等殺卻忠佐朱進,打劫沂、密、海、揚、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
比至高郵軍,已及二三百人,皆面刺天降聖捷指揮字号,其王倫仍衣黃衫。
據其所為,豈是常賊?驟聞可駭,深思可憂。
臣竊見自古國家禍亂,皆因兵革先興,而盜賊繼起,遂至橫流,後漢、隋、唐之事,可以為鑒。
國家自初兵興,必知須有盜賊,便合先事為備。
而謀國之臣,昧于先見,緻近年盜賊縱橫,不能撲滅。
未形之事,雖或有所不及;已兆之患,豈可因循不為?臣遍思天下州軍,無一處有備。
假令王倫等周遊江海之上,驅集罪人,徒衆漸多,南越閩、廣而斷大嶺,西走巴峽以窺兩蜀,所在空然,誰能禦之?若不多為方略,竊恐未可剪除。
而朝廷之臣,尚若常事,不過差一兩人使臣,領兵捕捉,此外更無處置。
竊以去患宜速,防禍在微。
伏望陛下深懼禍端,督責宰輔,早為擘畫,速務剪除。
臣亦有短見數事,謹具條列,以裨萬一: 一、乞訪尋被殺朱進,或有兒男,便與一官,令其捕賊,以複父仇。
仍許令乘驿,随逐指射兵士随行。
二、竊知王倫在沂、密間隻有四五十人,及至高郵已二三百人,皆是平民,被其驅脅。
欲乞除軍賊不赦外,特赦驅脅之人。
先與安慰其家,各令家人以書招谕。
有能殺軍賊脫身自歸者,等第重與酬賞。
可使自相疑貳,壞散兇徒。
三、竊慮江淮諸處先有盜賊,漸與王倫合勢,則兇徒轉熾,卒難剪滅。
欲乞指揮,募諸處未獲盜賊,有能謀殺軍賊者,亦等
審官、三班、吏部等處,又隻主差除月日,人之能否,都不可知。
諸路轉運使等,除有贓吏自敗者臨時舉行外,亦别無按察官吏之術。
緻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貪殘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縣,并無黜陟,因循積弊,冗濫者多,使天下州縣不治者十有八九。
今兵戎未息,賦役方煩,百姓嗷嗷,瘡痍未複,救其疾苦,擇吏為先。
臣今欲乞特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中,自三丞以上至郎官中,選強幹廉明者為諸路按察使。
自來雖差安撫使,緣管他事,不專按察。
今請令進奏院各錄一州官吏姓名,為空行簿以授之,使至州縣,遍見官吏。
其公廉才幹,明著實狀,及老病不材,顯有不治之迹者,皆以朱書于姓名之下。
其中材之人,别無奇效,亦不緻曠敗者,則以墨書之。
又有雖是常材,能專長于一事,亦以朱書别之。
使還具奏,則朝廷可以坐見天下官吏賢愚善惡,不遺一人,然後别議黜陟之法。
如此,足以澄清天下,年歲之間,可望至治。
隻勞朝廷精選二十許人充使,别無難行之事。
取進止。
論乞谕陝西将官劄子〈慶曆三年〉 臣風聞昊賊今次人來,辭意極不遜順,所請之事,必難盡從。
事既不成,則元昊必須作過,朝廷須合先為禦備。
竊慮沿邊将帥見西人入朝,惟望通好,便生懈怠,萬一西賊驟出忿兵,擊吾弛惰,則立見敗事。
乞速诏邊臣,密谕以西賊辭未遜順,必不通和之意,各使先知,絕其顧望,早為準備,庶不敗事。
仍慮邊将謂朝廷此時議雖未合,若後次更來,必須和好,因此便無讨賊之志。
仍乞便因诏谕,示以激厲之言,雲朝廷以昊賊罪大,意在讨除,今不許其和好者,蓋以外有爾輩在邊,必望破賊成功之意,使其不生退心。
臣見唐武宗英武之主,所任宰相李德裕最号有材,當時用兵征伐,指揮将帥,處置事宜,動以诏書約束勸厲,故終成功業。
國家用兵以來,未聞以賞罰号令激動人心,使其竭力者,此最宜留意。
取進止。
論元昊來人請不賜禦筵劄子〈慶曆三年〉 臣竊知昊賊所遣來人将欲到阙,風聞管勾使臣須索排備,次第甚廣,及聞才至,欲賜禦筵管領。
臣知昊賊此來,意極不遜。
臣料朝廷必欲要其臣服,方許通和。
若欲如此,則便須有以挫之,方能抑其驕慢,庶可商量。
今若便于禮數之間過加優厚,則彼必以我為怯,知我可欺,議論之間,何由屈折?若果能得其臣順,則待議定之後,稍加禮數,亦未為遲。
仍須杜漸防微,常為挫抑之計,豈可一事未成,先虧國體?其元昊一行來人,伏乞凡事減勒,無令曲加優厚。
若因此得其抑挫而臣服,則吾計無失;如其必不臣服,則免至虛虧事分。
取進止。
論沂州軍賊王倫事宜劄子〈慶曆三年〉 臣近聞沂州軍賊王倫等殺卻忠佐朱進,打劫沂、密、海、揚、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
比至高郵軍,已及二三百人,皆面刺天降聖捷指揮字号,其王倫仍衣黃衫。
據其所為,豈是常賊?驟聞可駭,深思可憂。
臣竊見自古國家禍亂,皆因兵革先興,而盜賊繼起,遂至橫流,後漢、隋、唐之事,可以為鑒。
國家自初兵興,必知須有盜賊,便合先事為備。
而謀國之臣,昧于先見,緻近年盜賊縱橫,不能撲滅。
未形之事,雖或有所不及;已兆之患,豈可因循不為?臣遍思天下州軍,無一處有備。
假令王倫等周遊江海之上,驅集罪人,徒衆漸多,南越閩、廣而斷大嶺,西走巴峽以窺兩蜀,所在空然,誰能禦之?若不多為方略,竊恐未可剪除。
而朝廷之臣,尚若常事,不過差一兩人使臣,領兵捕捉,此外更無處置。
竊以去患宜速,防禍在微。
伏望陛下深懼禍端,督責宰輔,早為擘畫,速務剪除。
臣亦有短見數事,謹具條列,以裨萬一: 一、乞訪尋被殺朱進,或有兒男,便與一官,令其捕賊,以複父仇。
仍許令乘驿,随逐指射兵士随行。
二、竊知王倫在沂、密間隻有四五十人,及至高郵已二三百人,皆是平民,被其驅脅。
欲乞除軍賊不赦外,特赦驅脅之人。
先與安慰其家,各令家人以書招谕。
有能殺軍賊脫身自歸者,等第重與酬賞。
可使自相疑貳,壞散兇徒。
三、竊慮江淮諸處先有盜賊,漸與王倫合勢,則兇徒轉熾,卒難剪滅。
欲乞指揮,募諸處未獲盜賊,有能謀殺軍賊者,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