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九·奏議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老幼,狼藉于天街之中。
又聞城外墳冢,亦被浸注,棺椁浮出,骸骨漂流。
此皆聞之可傷,見之可憫。
生者既不安其室,死者又不得其藏,此亦近世水災未有若斯之甚者。
此外四方奏報,無日不來,或雲閉塞城門,或雲沖破市邑,或雲河口決千百步闊,或雲水頭高三四丈餘,道路隔絕,田苗蕩盡。
是則大川小水,皆出為災,遠方近畿,無不被害。
此陛下所以警懼莫大之變,隐恻至仁之心,廣為谘詢,冀以消複。
竊以天人之際,影響不差,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災,亦未有已出而無應之變。
其變既大,則其憂亦深。
臣愚謂非小小有為可以塞此大異也,必當思宗廟社稷之重,察安危禍福之機,追已往之阙失,防未萌之患害,如此等事,不過一二而已。
自古人君必有儲副,所以承宗社之重而不可阙者也。
陛下臨禦三十餘年而儲嗣未立,此久阙之典也。
近聞臣寮多以此事為言,大臣亦嘗進議,陛下聖意久而未決。
而庸臣愚士知小忠而不知大體者,因以為異事,遂生嫌疑之論,此不思之甚也。
且自古帝王有子至三二十人者甚多,材高年長羅列于朝者亦衆。
然為其君父者,莫不皆享無窮之安,豈有所嫌而斥其子邪?若陛下鄂王、豫王皆在,至今則儲宮之建久矣。
世之庸人,偶見陛下久無皇子,忽聞此議,遂以雲雲爾。
且《禮》曰:“一有元良,萬國以正。
”蓋謂定天下之根本,上承祖宗之重,亦所以絕臣下之邪謀。
自古儲嗣,所以安人主也。
若果如庸人嫌疑之論,則是常無儲嗣則人主安,有儲嗣則人主危,此臣所謂不思之甚也。
臣又見自古帝王建立儲嗣,既以承宗廟之重,又以為國家美慶之事。
故每立太子,則不敢專享其美,必大赦天下,凡為人父後者皆被思澤,所以與天下同其慶喜,然則非惡事也。
漢文帝初即位之明年,群臣再三請立太子,文帝再三謙讓而後從之。
當時群臣不自疑而敢請,漢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者,臣主之情通故也。
五代之主,或出武人,或出夷狄,如後唐明宗尤惡人言太子事,群臣莫敢正言。
有何澤者,嘗上書乞立太子。
明宗大怒,謂其子從榮曰:“群臣欲以汝為太子,我将歸老于河東。
”由是臣下更不敢言。
然而文帝立太子之後,享國長久,為漢太宗,是則何害其為明主也?後唐明宗儲嗣不早定,而秦王從榮後以舉兵窺觊,陷于大禍,後唐遂亂。
此前世之事也。
況聞臣寮所請,但欲擇宗室為皇子爾,未即以為儲貳也。
伏惟陛下仁聖聰明,洞鑒今古,必謂此事,國家大計,當重慎而不可輕發,所以遲之耳,非惡人言而不欲為也。
然朝廷大議,中外已聞,不宜久而不決。
昨自春首以來,陛下服藥于内,大臣早夜不敢歸家,飲食醫藥侍于左右,如人子之侍父,自古君臣未有若此之親者也。
下至群臣士庶、婦女嬰孩,晝夜禱祈,填咽道路,發于至誠,不可禁止。
以此見臣民盡忠,蒙陛下之德厚,愛陛下之意深,故為陛下之慮遠也。
今之所請,天下臣民所以為愛君計也,陛下何疑而不從乎?中外之臣既喜陛下聖躬康複,又欲見皇子出入宮中,朝夕問安侍膳于左右,然後文武群臣奉表章為陛下賀,辭人墨客稱述本支之盛,為陛下歌之頌之,豈不美哉!伏願陛下出于聖斷,擇宗室之賢者,依古禮文,且以為子,未用立為儲副也。
既可以徐察其賢否,亦可以俟皇子之生。
臣又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始初議者已為不可。
今三四年間,外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
且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說甚詳,且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率中稍可稱耳。
雖其心不為惡,而不幸為軍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禍而為國家生事。
欲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蓋綠軍中士卒及闾巷人民,以至士大夫間,未有不以此事為言者,惟陛下未知之爾。
臣之前奏,乞留中而出自聖斷。
若陛下猶以臣言為疑,乞出臣前奏,使軌政大臣公議。
此二者,當今之急務也。
凡所謂五行災異之學,臣雖不深知,然其大意可推而見也。
《五行傳》曰:“簡宗廟則水為災。
”陛下嚴奉祭祀,可謂至矣,惟未立儲貳。
《易》曰:“主器莫若長子。
”殆此之警戒乎?至于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此推類而易見者。
天之譴告,苟不虛發,惟陛下深思而早決,庶幾可以消弭災患而轉為福應也。
臣伏睹诏書曰“悉心以陳,無有所諱”,故臣敢及之。
若其他時政之失,必有群臣應诏,為陛下言者。
臣言狂計愚,惟陛下裁擇。
臣昧死再拜。
又聞城外墳冢,亦被浸注,棺椁浮出,骸骨漂流。
此皆聞之可傷,見之可憫。
生者既不安其室,死者又不得其藏,此亦近世水災未有若斯之甚者。
此外四方奏報,無日不來,或雲閉塞城門,或雲沖破市邑,或雲河口決千百步闊,或雲水頭高三四丈餘,道路隔絕,田苗蕩盡。
是則大川小水,皆出為災,遠方近畿,無不被害。
此陛下所以警懼莫大之變,隐恻至仁之心,廣為谘詢,冀以消複。
竊以天人之際,影響不差,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災,亦未有已出而無應之變。
其變既大,則其憂亦深。
臣愚謂非小小有為可以塞此大異也,必當思宗廟社稷之重,察安危禍福之機,追已往之阙失,防未萌之患害,如此等事,不過一二而已。
自古人君必有儲副,所以承宗社之重而不可阙者也。
陛下臨禦三十餘年而儲嗣未立,此久阙之典也。
近聞臣寮多以此事為言,大臣亦嘗進議,陛下聖意久而未決。
而庸臣愚士知小忠而不知大體者,因以為異事,遂生嫌疑之論,此不思之甚也。
且自古帝王有子至三二十人者甚多,材高年長羅列于朝者亦衆。
然為其君父者,莫不皆享無窮之安,豈有所嫌而斥其子邪?若陛下鄂王、豫王皆在,至今則儲宮之建久矣。
世之庸人,偶見陛下久無皇子,忽聞此議,遂以雲雲爾。
且《禮》曰:“一有元良,萬國以正。
”蓋謂定天下之根本,上承祖宗之重,亦所以絕臣下之邪謀。
自古儲嗣,所以安人主也。
若果如庸人嫌疑之論,則是常無儲嗣則人主安,有儲嗣則人主危,此臣所謂不思之甚也。
臣又見自古帝王建立儲嗣,既以承宗廟之重,又以為國家美慶之事。
故每立太子,則不敢專享其美,必大赦天下,凡為人父後者皆被思澤,所以與天下同其慶喜,然則非惡事也。
漢文帝初即位之明年,群臣再三請立太子,文帝再三謙讓而後從之。
當時群臣不自疑而敢請,漢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者,臣主之情通故也。
五代之主,或出武人,或出夷狄,如後唐明宗尤惡人言太子事,群臣莫敢正言。
有何澤者,嘗上書乞立太子。
明宗大怒,謂其子從榮曰:“群臣欲以汝為太子,我将歸老于河東。
”由是臣下更不敢言。
然而文帝立太子之後,享國長久,為漢太宗,是則何害其為明主也?後唐明宗儲嗣不早定,而秦王從榮後以舉兵窺觊,陷于大禍,後唐遂亂。
此前世之事也。
況聞臣寮所請,但欲擇宗室為皇子爾,未即以為儲貳也。
伏惟陛下仁聖聰明,洞鑒今古,必謂此事,國家大計,當重慎而不可輕發,所以遲之耳,非惡人言而不欲為也。
然朝廷大議,中外已聞,不宜久而不決。
昨自春首以來,陛下服藥于内,大臣早夜不敢歸家,飲食醫藥侍于左右,如人子之侍父,自古君臣未有若此之親者也。
下至群臣士庶、婦女嬰孩,晝夜禱祈,填咽道路,發于至誠,不可禁止。
以此見臣民盡忠,蒙陛下之德厚,愛陛下之意深,故為陛下之慮遠也。
今之所請,天下臣民所以為愛君計也,陛下何疑而不從乎?中外之臣既喜陛下聖躬康複,又欲見皇子出入宮中,朝夕問安侍膳于左右,然後文武群臣奉表章為陛下賀,辭人墨客稱述本支之盛,為陛下歌之頌之,豈不美哉!伏願陛下出于聖斷,擇宗室之賢者,依古禮文,且以為子,未用立為儲副也。
既可以徐察其賢否,亦可以俟皇子之生。
臣又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始初議者已為不可。
今三四年間,外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
且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說甚詳,且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率中稍可稱耳。
雖其心不為惡,而不幸為軍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禍而為國家生事。
欲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蓋綠軍中士卒及闾巷人民,以至士大夫間,未有不以此事為言者,惟陛下未知之爾。
臣之前奏,乞留中而出自聖斷。
若陛下猶以臣言為疑,乞出臣前奏,使軌政大臣公議。
此二者,當今之急務也。
凡所謂五行災異之學,臣雖不深知,然其大意可推而見也。
《五行傳》曰:“簡宗廟則水為災。
”陛下嚴奉祭祀,可謂至矣,惟未立儲貳。
《易》曰:“主器莫若長子。
”殆此之警戒乎?至于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此推類而易見者。
天之譴告,苟不虛發,惟陛下深思而早決,庶幾可以消弭災患而轉為福應也。
臣伏睹诏書曰“悉心以陳,無有所諱”,故臣敢及之。
若其他時政之失,必有群臣應诏,為陛下言者。
臣言狂計愚,惟陛下裁擇。
臣昧死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