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初事迹
關燈
小
中
大
,太祖恐洩國事,拘拿左、糜二人殺之,以首懸于再興廳上。
太祖自主婚,以再興次女嫁與右丞徐達,複取再興回京聽宣谕。
另遣參軍李夢庚往諸暨節制軍馬,卻令再興回還聽調。
再興既到諸暨,愧無權勢,出怨言曰:“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給配。
又着我聽人節制。
”與知府栾鳳就執參軍李夢庚,元帥王玉、陳剛,以諸暨全城軍馬赴紹興投降。
惟總管吳德明棄妻子隻身先回,太祖以其忠義,賜以小于元帥妻。
後再興弟謝三、謝五守餘杭,李文忠圍之,谕其以降。
謝五于城上拜而言曰:“保得我性命便出降。
”文忠指天誓曰:“我是總兵官,不得殺你。
”謝五以城降。
太祖即取赴京,文忠奏恐失信于人,後無肯降者。
太祖曰:“謝再興是我親家,反背我降張士誠,情不可恕。
仍将謝五淩遲了。
” 元帥葛俊等守廣信,不服李文忠調。
俊為羽林衛指揮,随太祖龍江點軍,不散。
太祖召而問之,俊對曰:“葛俊。
”太祖怒曰:“不散,主何意?廣信不服調是你!”命誅之,發其子雲南充軍,永不用。
太祖遣千戶王時等,赍銀三千兩,往方國珍附搭海船到大都,體探元朝及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軍馬事情。
國珍差吳都事同去。
既回,帶馬五十匹。
太祖聞李察罕帖木兒下山東,江南震動,遣使通好。
時陳友諒據上江,震扼安慶;張士誠據蘇州,故有北方之好。
元朝遣戶部尚書張昶、郎中馬合謀、奏差張琏赍龍衣、禦酒、八寶頂帽,榮祿大夫、江西行中書省平章政專宣命诰書。
昶等航海至方國珍處,及一年,國珍二次差人以其事達于太祖,不答。
國珍以為若不置于他處,禍将及我。
遂令昶等往福建,平章燕欠不花差人往建昌,王溥平章達其情。
溥忻然遣儒士饒某等到京,奏昶等在鉛山界首等候。
太祖命符玺郎劉宗啟于廣信迎之。
昶等果至,宗啟伴至衢州,械昶等到京外,裸其體入城。
至省前,太祖賜各人衣冠。
入見不拜,太祖怒曰:“元朝不達世變,尚敢遣人扇惑我民!”将出殺之,昶無一言,惟馬合謀抗對,口出不遜之言。
太祖令壯士縛之。
至暮,留昶一人,以死囚代之,與馬合謀、張琏出聚寶門外誅之,以三人首發福建界首示衆,監刑官韓留亦誅之。
數曰後,太祖謂劉基、宋濂曰:“元朝送一大賢人與我,爾等可與之議論。
”及出,乃張昶也。
除行中書省都事,不久升參政。
自知政,多合太祖,賞賜甚多,權豪震動。
李文忠克杭州,執平章長壽、醜的管等官到京,太祖曰:“此等皆元朝大臣,給以腳力路糧,送至境上,任其還鄉。
”昶心懷舊主,以國事通。
獲其書,太祖令馮國勝、楊憲鞫之,處以極刑。
太祖謂丞相李善長曰:“被他侮弄我這幾年,碎其骨,投于水。
” 太祖選宮人,訪知熊宣使有妹年少,欲進之。
員外郎張來碩谏曰:“熊氏已許參議楊希聖,若明取之,于理不妥。
”太祖曰:“谏君不當如此!”令壯士以刀碎其齒。
後參議李飲冰與希聖弄權不法,丞相李善長奏之。
太祖将二人黥面,雲:“奸詐百端,谲詭萬狀,宜此刑。
”割飲冰之乳,即死;劓希聖之鼻,淮安安置。
後希聖兄楊憲任江西參政,來朝,太祖謂憲曰:“爾弟弄權,我已黜之,仍給熊氏與他。
”憲叩頭曰:“臣弟犯法,當萬死,焉敢納之。
”太祖曰:“與之熊氏随住。
” 張士誠圍安豐,劉福通請兵救之。
太祖親援。
兵初發時,大使劉基谏曰:“不宜輕出,假使救出來,當發付何處?”太祖不聽。
經廬州,平章左君弼不出迎。
及安豐解兵,回攻廬州,三月不克。
時僞漢王陳友諒親率高稍子戰船,兵号六十萬圍江西南昌,用雲梯等攻具百道進擊。
攻雖急,而都督朱文正城上發炮石、擂木、火箭,無不破之。
僅及一月,守具将盡,援兵不至。
事急,文正遣舍命王詣友諒,詐言約曰出降,友諒緩其攻。
至期,城上旗幟一新,至暮不出。
友諒縛舍命王于城下遊營,殺之攻城。
文正堅城以待援至。
聲息到廬洲,太祖才知之。
謂徐達等曰:“為一廬州而失江西大郡,豈兵家之法。
”遂解圍,親率戰船蔽江,至鄱陽湖。
友諒聞援至,解南昌圍,退出康廊山,與太祖大戰。
太祖頗懼,問劉基曰:“氣色如何?”曰:“我兵必勝之氣,當力戰。
”友諒果中流矢死,兵船盡降。
太祖謂劉基曰:“我不當有安豐之行。
使陳友諒乘我之出,京師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
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乃知天命有所歸也,遂班師。
太祖克江州,僞漢陳友諒下僞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聞知,遣人赍書以南昌來降。
太祖既到南昌,命宗與同佥康泰跟随徐達攻武昌。
宗等中途叛回南昌,據城參政鄧愈遁走。
宗執知府葉琛等官殺之。
聞大軍來,複棄城走。
江西平陵後,太祖曰:“得江西是去陳氏之一臂,況其地乃楚之重鎮,為吳西南之藩屏,人好訟難制,山寨來降者多,非骨肉老成莫能治之。
”是命親侄文正為大都督府左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往鎮江西。
太祖特命儒士郭子章、劉仲服為輔佐參謀。
文正到鎮,招谕山寨來降,頭目盡皆歸順,好訟者誅之,号令嚴肅,遠近震懾。
豈期荒淫,惟用掾史衛達可等小人為心腹,專求民間閨女,用則數十曰,不用即投之于井,為數甚多。
凡遇太祖差人到彼公幹,多以銀、段鉗之,受者蔽而不言其惡。
按察佥事淩說到任,察其實劾奏之。
太祖即取回文正問罪,其郭子章、劉仲服、衛達可、王三元帥不谏阻,皆誅之。
及部下随從、頭目五十餘人,盡皆斷其腳筋。
太祖既問文正,明曰欲治之。
皇後谏曰:“文正雖驕縱,自渡江以來,克太平,破陳也先,營取建康,多有戰功。
堅守江西,陳氏強兵不能克,皆其智勇也。
況乃骨肉親侄,縱有罪.亦當宥之。
”太祖曰:“後言是也,且釋之。
”未久,太祖命文正整點荊州城,回京未用,複出不遜之言。
太祖意其懷不軌,欲廢之。
皇後極谏:“文正止是性剛,恐無此心。
文正母見存,當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見親親之義。
”太祖從後言宥之。
後複遣文正往濠州祭祀,暮夜與從人議,有異志,從人備告,太祖廢之。
及分封時,命其子守謙為靖江王,以奉其祖祀。
都督朱文正守江西,以各府山寨頭目或降或叛,發解到京。
太祖以此等人持兩端之心,盡投于水。
文忠守嚴州,取娼婦韓氏在家留宿。
太祖知之,差人将韓氏誅之,召文忠問罪。
皇後勸谏,複令還嚴州。
既至,儒士趙伯宗、宋汝章乘機說文忠,曰:“此去得回,若再取不得回也。
當早圖之。
”文忠于是使伯宗等潛往杭州張肆平章處通好。
伯宗既回,文忠與郎中侯原善、掾史聞遵道議降書。
聞太祖差刻期赍親筆家書,複召文忠。
文忠得書甚喜。
比到京,太祖又撫之甚切,賜以好馬銀兩,令文忠速還嚴州,用心鎮守。
文忠既還,與侯原善等曰:“我幾乎着你等誤了,此事當如何區處?若事洩,何面目見上位。
”原善曰:“大人饒我等性命,當有個處置。
止厚餌此二人無言語為上計。
”文忠悟之,乃以書付伯宗等,以筵宴餞之。
使其醉,令宣使俞也先管送至船,比到大浪灘下,文忠己令潑舍候于灘岸,呼船近岸曰:“官人再有分付言語。
”潑舍上船,将伯宗、汝章等縛投于水。
太祖嘗曰:“濠州乃吾家鄉,張士誠據之。
我雖有國而無家。
”是以遣龔希曾潛往濠州說蕭把都。
後把都以濠州降,太祖曰:“今曰有國有家,遂我志也。
”于是經理濠州城,修治皇陵等事。
太祖嘗曰:“浙西寺院田糧多,寺僧惟務酒肉女色,不思焚修。
”盡起集京城工役,死者甚多。
皇後谏曰:“度僧本為佛教,為僧犯戒,自有果報。
今使工役死亡,有所不忍。
”太祖從後言,盡釋之。
太祖命馮國勝圍高郵。
僞佥院俞某開門詐降,國勝輕信,辄令指揮康泰等數百人先入城,俞某于城樓上忽放下閘闆,關其門,盡殺之。
太祖知不利,即召國勝回,決以大杖十,罰其步走高郵。
國勝怒,四門齊上,一鼓而破之,俞某就擒。
太祖以陳甯為浙東按察使,無正行。
皂隸小毛赴京訟之。
太祖提取自問,伏罪。
太祖曰:“這禽獸之行,豈是你讀書人所為!”下應天府獄。
一年歲盡,押至聚寶山聽決。
太祖坐于山上,令百官地坐,數其罪而宥之,除太倉市舶提舉。
太祖曰:“若盜我舶貨,那時處死。
”後至禦史大夫,與胡惟庸為黨,死于極刑。
太祖克建康,獲元帥者林,宥其死而複其職。
不久逃至杭州。
太祖曰:“林思舊主,既去,勿追。
”後任廣西省平章。
廖永忠克廣西,林來降。
到京,太祖集百官數之曰:“爾元朝臣子,既失城池不死,我宥爾罪複爾職,背我而逃,且為其主也。
今又失廣西,分當一死,不死來降,不忠之人,豈可留之!”殺于市。
元至元間,楊琏真珈發宋廟諸陵,以理宗首骨截為飲器。
太祖既得燕都,命守臣吳勉尋訪到京,太祖命埋之于城角寺。
及覽浙江所進地圖,有宋諸陵,命瘗于舊穴。
太祖以許元為祭酒,還家祭租,受太祖及皇太子厚賜。
浙江按察佥事程孔昭劾元不當用象牙床及杭州娶妾,太祖以元安置南雄,後遇赦恩回家。
王蕟(音發,草名)子祭胡大海回京,奏元安置人數,不在赦例,赦罪人,不赦安置。
提元到京,下獄病死。
太祖早晚于西樓上決事,皇後潛聽之。
如聞上怒,候上回宮,詢問“今曰處何事?怒何人?”不以輕重直言谏曰:“上位已有五子,正好積德,不可縱怒殺人,緻死活人性命,乃子孫之福,國祚亦久。
”太祖從後言,決事一從律。
宋濂孫宋子衛坐黨逆,籍家械濂。
太祖怒曰:“宋濂犯黨逆。
”命誅之。
皇後谏曰:“田家請一先生,尚有終始,不忘待師之禮。
宋濂親教太子、諸王,豈可無師生之義?況濂緻仕在家,必不知情,可赦其死。
”太祖從後言,以濂發茂州安置。
太祖既得燕都,專設大河等衛,打造二百料匾淺船,每一船載米二百石。
經由黃河,入濟甯閘河至臨清河,下會通河,以達北京。
太祖克建康,都之。
以六朝所曆年數不久,注意遷都。
後得汴梁,親往視之,曰:“四面受敵之地。
”亦有建言遷長安者,太祖曰:“漕運艱難,且已之。
” 太祖克婺州,宣谕百姓曰:“我兵足而食不足,欲加倍借糧,候克浙江,乃依舊科征。
”後擒張士誠,以加倍糧免之,惟僧、道不免。
太祖渡江,或親征,或遣将克取城池,令曰:“凡入敵境,聽從稍糧。
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從将士檢刮,聽為己物。
若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
”如此,則人人奮力向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太祖克建康,禦史大夫福壽死之。
太祖命于城中立祠,每歲祀之。
後訪得秦原之、周良卿、立某三人素有德行,以禮延納,詢以政事,号曰“三老”,敬之甚厚。
太祖于國初造車器,以銅為箭翎。
将士攻城時,系拖地綿裙,或紅或青綠
太祖自主婚,以再興次女嫁與右丞徐達,複取再興回京聽宣谕。
另遣參軍李夢庚往諸暨節制軍馬,卻令再興回還聽調。
再興既到諸暨,愧無權勢,出怨言曰:“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給配。
又着我聽人節制。
”與知府栾鳳就執參軍李夢庚,元帥王玉、陳剛,以諸暨全城軍馬赴紹興投降。
惟總管吳德明棄妻子隻身先回,太祖以其忠義,賜以小于元帥妻。
後再興弟謝三、謝五守餘杭,李文忠圍之,谕其以降。
謝五于城上拜而言曰:“保得我性命便出降。
”文忠指天誓曰:“我是總兵官,不得殺你。
”謝五以城降。
太祖即取赴京,文忠奏恐失信于人,後無肯降者。
太祖曰:“謝再興是我親家,反背我降張士誠,情不可恕。
仍将謝五淩遲了。
” 元帥葛俊等守廣信,不服李文忠調。
俊為羽林衛指揮,随太祖龍江點軍,不散。
太祖召而問之,俊對曰:“葛俊。
”太祖怒曰:“不散,主何意?廣信不服調是你!”命誅之,發其子雲南充軍,永不用。
太祖遣千戶王時等,赍銀三千兩,往方國珍附搭海船到大都,體探元朝及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軍馬事情。
國珍差吳都事同去。
既回,帶馬五十匹。
太祖聞李察罕帖木兒下山東,江南震動,遣使通好。
時陳友諒據上江,震扼安慶;張士誠據蘇州,故有北方之好。
元朝遣戶部尚書張昶、郎中馬合謀、奏差張琏赍龍衣、禦酒、八寶頂帽,榮祿大夫、江西行中書省平章政專宣命诰書。
昶等航海至方國珍處,及一年,國珍二次差人以其事達于太祖,不答。
國珍以為若不置于他處,禍将及我。
遂令昶等往福建,平章燕欠不花差人往建昌,王溥平章達其情。
溥忻然遣儒士饒某等到京,奏昶等在鉛山界首等候。
太祖命符玺郎劉宗啟于廣信迎之。
昶等果至,宗啟伴至衢州,械昶等到京外,裸其體入城。
至省前,太祖賜各人衣冠。
入見不拜,太祖怒曰:“元朝不達世變,尚敢遣人扇惑我民!”将出殺之,昶無一言,惟馬合謀抗對,口出不遜之言。
太祖令壯士縛之。
至暮,留昶一人,以死囚代之,與馬合謀、張琏出聚寶門外誅之,以三人首發福建界首示衆,監刑官韓留亦誅之。
數曰後,太祖謂劉基、宋濂曰:“元朝送一大賢人與我,爾等可與之議論。
”及出,乃張昶也。
除行中書省都事,不久升參政。
自知政,多合太祖,賞賜甚多,權豪震動。
李文忠克杭州,執平章長壽、醜的管等官到京,太祖曰:“此等皆元朝大臣,給以腳力路糧,送至境上,任其還鄉。
”昶心懷舊主,以國事通。
獲其書,太祖令馮國勝、楊憲鞫之,處以極刑。
太祖謂丞相李善長曰:“被他侮弄我這幾年,碎其骨,投于水。
” 太祖選宮人,訪知熊宣使有妹年少,欲進之。
員外郎張來碩谏曰:“熊氏已許參議楊希聖,若明取之,于理不妥。
”太祖曰:“谏君不當如此!”令壯士以刀碎其齒。
後參議李飲冰與希聖弄權不法,丞相李善長奏之。
太祖将二人黥面,雲:“奸詐百端,谲詭萬狀,宜此刑。
”割飲冰之乳,即死;劓希聖之鼻,淮安安置。
後希聖兄楊憲任江西參政,來朝,太祖謂憲曰:“爾弟弄權,我已黜之,仍給熊氏與他。
”憲叩頭曰:“臣弟犯法,當萬死,焉敢納之。
”太祖曰:“與之熊氏随住。
” 張士誠圍安豐,劉福通請兵救之。
太祖親援。
兵初發時,大使劉基谏曰:“不宜輕出,假使救出來,當發付何處?”太祖不聽。
經廬州,平章左君弼不出迎。
及安豐解兵,回攻廬州,三月不克。
時僞漢王陳友諒親率高稍子戰船,兵号六十萬圍江西南昌,用雲梯等攻具百道進擊。
攻雖急,而都督朱文正城上發炮石、擂木、火箭,無不破之。
僅及一月,守具将盡,援兵不至。
事急,文正遣舍命王詣友諒,詐言約曰出降,友諒緩其攻。
至期,城上旗幟一新,至暮不出。
友諒縛舍命王于城下遊營,殺之攻城。
文正堅城以待援至。
聲息到廬洲,太祖才知之。
謂徐達等曰:“為一廬州而失江西大郡,豈兵家之法。
”遂解圍,親率戰船蔽江,至鄱陽湖。
友諒聞援至,解南昌圍,退出康廊山,與太祖大戰。
太祖頗懼,問劉基曰:“氣色如何?”曰:“我兵必勝之氣,當力戰。
”友諒果中流矢死,兵船盡降。
太祖謂劉基曰:“我不當有安豐之行。
使陳友諒乘我之出,京師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
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乃知天命有所歸也,遂班師。
太祖克江州,僞漢陳友諒下僞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聞知,遣人赍書以南昌來降。
太祖既到南昌,命宗與同佥康泰跟随徐達攻武昌。
宗等中途叛回南昌,據城參政鄧愈遁走。
宗執知府葉琛等官殺之。
聞大軍來,複棄城走。
江西平陵後,太祖曰:“得江西是去陳氏之一臂,況其地乃楚之重鎮,為吳西南之藩屏,人好訟難制,山寨來降者多,非骨肉老成莫能治之。
”是命親侄文正為大都督府左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往鎮江西。
太祖特命儒士郭子章、劉仲服為輔佐參謀。
文正到鎮,招谕山寨來降,頭目盡皆歸順,好訟者誅之,号令嚴肅,遠近震懾。
豈期荒淫,惟用掾史衛達可等小人為心腹,專求民間閨女,用則數十曰,不用即投之于井,為數甚多。
凡遇太祖差人到彼公幹,多以銀、段鉗之,受者蔽而不言其惡。
按察佥事淩說到任,察其實劾奏之。
太祖即取回文正問罪,其郭子章、劉仲服、衛達可、王三元帥不谏阻,皆誅之。
及部下随從、頭目五十餘人,盡皆斷其腳筋。
太祖既問文正,明曰欲治之。
皇後谏曰:“文正雖驕縱,自渡江以來,克太平,破陳也先,營取建康,多有戰功。
堅守江西,陳氏強兵不能克,皆其智勇也。
況乃骨肉親侄,縱有罪.亦當宥之。
”太祖曰:“後言是也,且釋之。
”未久,太祖命文正整點荊州城,回京未用,複出不遜之言。
太祖意其懷不軌,欲廢之。
皇後極谏:“文正止是性剛,恐無此心。
文正母見存,當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見親親之義。
”太祖從後言宥之。
後複遣文正往濠州祭祀,暮夜與從人議,有異志,從人備告,太祖廢之。
及分封時,命其子守謙為靖江王,以奉其祖祀。
都督朱文正守江西,以各府山寨頭目或降或叛,發解到京。
太祖以此等人持兩端之心,盡投于水。
文忠守嚴州,取娼婦韓氏在家留宿。
太祖知之,差人将韓氏誅之,召文忠問罪。
皇後勸谏,複令還嚴州。
既至,儒士趙伯宗、宋汝章乘機說文忠,曰:“此去得回,若再取不得回也。
當早圖之。
”文忠于是使伯宗等潛往杭州張肆平章處通好。
伯宗既回,文忠與郎中侯原善、掾史聞遵道議降書。
聞太祖差刻期赍親筆家書,複召文忠。
文忠得書甚喜。
比到京,太祖又撫之甚切,賜以好馬銀兩,令文忠速還嚴州,用心鎮守。
文忠既還,與侯原善等曰:“我幾乎着你等誤了,此事當如何區處?若事洩,何面目見上位。
”原善曰:“大人饒我等性命,當有個處置。
止厚餌此二人無言語為上計。
”文忠悟之,乃以書付伯宗等,以筵宴餞之。
使其醉,令宣使俞也先管送至船,比到大浪灘下,文忠己令潑舍候于灘岸,呼船近岸曰:“官人再有分付言語。
”潑舍上船,将伯宗、汝章等縛投于水。
太祖嘗曰:“濠州乃吾家鄉,張士誠據之。
我雖有國而無家。
”是以遣龔希曾潛往濠州說蕭把都。
後把都以濠州降,太祖曰:“今曰有國有家,遂我志也。
”于是經理濠州城,修治皇陵等事。
太祖嘗曰:“浙西寺院田糧多,寺僧惟務酒肉女色,不思焚修。
”盡起集京城工役,死者甚多。
皇後谏曰:“度僧本為佛教,為僧犯戒,自有果報。
今使工役死亡,有所不忍。
”太祖從後言,盡釋之。
太祖命馮國勝圍高郵。
僞佥院俞某開門詐降,國勝輕信,辄令指揮康泰等數百人先入城,俞某于城樓上忽放下閘闆,關其門,盡殺之。
太祖知不利,即召國勝回,決以大杖十,罰其步走高郵。
國勝怒,四門齊上,一鼓而破之,俞某就擒。
太祖以陳甯為浙東按察使,無正行。
皂隸小毛赴京訟之。
太祖提取自問,伏罪。
太祖曰:“這禽獸之行,豈是你讀書人所為!”下應天府獄。
一年歲盡,押至聚寶山聽決。
太祖坐于山上,令百官地坐,數其罪而宥之,除太倉市舶提舉。
太祖曰:“若盜我舶貨,那時處死。
”後至禦史大夫,與胡惟庸為黨,死于極刑。
太祖克建康,獲元帥者林,宥其死而複其職。
不久逃至杭州。
太祖曰:“林思舊主,既去,勿追。
”後任廣西省平章。
廖永忠克廣西,林來降。
到京,太祖集百官數之曰:“爾元朝臣子,既失城池不死,我宥爾罪複爾職,背我而逃,且為其主也。
今又失廣西,分當一死,不死來降,不忠之人,豈可留之!”殺于市。
元至元間,楊琏真珈發宋廟諸陵,以理宗首骨截為飲器。
太祖既得燕都,命守臣吳勉尋訪到京,太祖命埋之于城角寺。
及覽浙江所進地圖,有宋諸陵,命瘗于舊穴。
太祖以許元為祭酒,還家祭租,受太祖及皇太子厚賜。
浙江按察佥事程孔昭劾元不當用象牙床及杭州娶妾,太祖以元安置南雄,後遇赦恩回家。
王蕟(音發,草名)子祭胡大海回京,奏元安置人數,不在赦例,赦罪人,不赦安置。
提元到京,下獄病死。
太祖早晚于西樓上決事,皇後潛聽之。
如聞上怒,候上回宮,詢問“今曰處何事?怒何人?”不以輕重直言谏曰:“上位已有五子,正好積德,不可縱怒殺人,緻死活人性命,乃子孫之福,國祚亦久。
”太祖從後言,決事一從律。
宋濂孫宋子衛坐黨逆,籍家械濂。
太祖怒曰:“宋濂犯黨逆。
”命誅之。
皇後谏曰:“田家請一先生,尚有終始,不忘待師之禮。
宋濂親教太子、諸王,豈可無師生之義?況濂緻仕在家,必不知情,可赦其死。
”太祖從後言,以濂發茂州安置。
太祖既得燕都,專設大河等衛,打造二百料匾淺船,每一船載米二百石。
經由黃河,入濟甯閘河至臨清河,下會通河,以達北京。
太祖克建康,都之。
以六朝所曆年數不久,注意遷都。
後得汴梁,親往視之,曰:“四面受敵之地。
”亦有建言遷長安者,太祖曰:“漕運艱難,且已之。
” 太祖克婺州,宣谕百姓曰:“我兵足而食不足,欲加倍借糧,候克浙江,乃依舊科征。
”後擒張士誠,以加倍糧免之,惟僧、道不免。
太祖渡江,或親征,或遣将克取城池,令曰:“凡入敵境,聽從稍糧。
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從将士檢刮,聽為己物。
若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
”如此,則人人奮力向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太祖克建康,禦史大夫福壽死之。
太祖命于城中立祠,每歲祀之。
後訪得秦原之、周良卿、立某三人素有德行,以禮延納,詢以政事,号曰“三老”,敬之甚厚。
太祖于國初造車器,以銅為箭翎。
将士攻城時,系拖地綿裙,或紅或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