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遂薄其罪。
而王定國《見聞錄》雲:東坡在黃州時,上欲複用,王禹玉以“歲寒惟有蟄龍知” 激怒上意,章子厚力解遂釋。
予觀東坡自獄中出,與章子厚書雲:“某所以得罪,其過惡未易一二數。
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反複甚苦。
某強狠自不以為然。
” 又雲:“異時相識,但過相稱譽,以成吾過,一旦有患難,無複相哀惜(者)。
唯子厚平居遺我以藥石,及困急,又有以救恤之,真與世(俗)異矣。
”則知坡系獄時,子厚救解之力為多,《石林詩話》不妄也。
〔同上,卷五〕 東坡歸陽羨時,流離颠踬之餘,絕祿已數年,受梁吉老十絹百絲之赆,可見非有餘者。
李憲仲之子チ以四喪未舉而見公,則盡以贈之,且贈以詩曰:“推衣贈(助)孝子,一溉滋湯旱。
誰能脫左骖,大事不可緩。
”章季默三喪未葬,亦求于公,公亦〔有〕以助之,有“不辭毛粟施,行自丘山積”之句。
其高〔誼〕 蓋出于天資矣。
〔同上,卷二○〕 ●卷五·幼敏門 《西清詩話》雲:魯直少警悟,八歲能作詩,《送人赴舉》雲:“送君歸去明主前。
若問舊時黃庭堅,谪在人間今八年。
”此已非髫稚語矣。
〔漁隐叢話》前集卷四七〕 《桐江詩話》雲:〔世傳〕山谷七歲,作牧童詩雲:“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短)笛風斜(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同上〕 林傑幼而聰惠,言發成文,質瑩凝脂,音清扣玉。
六歲請舉童子,父肅為當府大将,性樂善道,家聚群書,又妙于手談。
當時名公多與之交。
及有是子,益大其門。
廉使崔侍郎手與之遷職,詞雲:“家藏萬卷,學富三冬。
”傑五歲,父因挈行雲雲。
後業詞賦,頗振聲光。
有《仙客入壺中賦》雲:“仙客以變化随形,逍遙放情。
處于外,則一壺斯在;入其中,則萬象皆呈。
飛閣重樓,不是人間之狀;奇花異草,無非物外之名。
”至九歲,谒大夫盧貞、常侍黎埴,無不嘉獎。
尋就賓薦,日在宴筵。
侍禦李遠、支使趙格深所知仰,不舍斯須。
《和趙支使詠荔支》尤佳,雲:“金盤摘下排朱顆,紅殼開時飲玉漿。
”副使鄭立《奇童傳》,制使劉潼序以贻之。
〔《閩川名士傳》〕 王元之〔濟州人〕年七八歲已能文。
畢文簡公為郡從事始知之。
問其家,以磨面為生,因令作《磨詩》。
元之不思以對:“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
若人輕着力,便是轉身時。
”文簡大奇之,嘗(留)于子弟中講學。
一日,太守席上出詩句“鹦鹉能言争似鳳”,坐客皆未有對。
文簡寫之屏問。
元之書其下:“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歎息曰:“經綸之才也。
”遂加以衣冠,呼為小友。
至文簡入相,元之已掌書命矣。
〔《聞見後錄》卷一七〕 ●卷五·志氣門 《蔡寬夫詩話》雲:太白之從永王,世頗疑之。
唐書載其事甚略,亦不為明辨其是否。
獨其詩自序雲:“夜半(半夜)水軍來,浔陽滿旌旃。
空名适自誤,追脅上樓船。
從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
辭官不受賞,翻谪夜郎天。
”然太白豈從人為亂者哉!蓋其學本出縱橫,以氣俠自任。
當中原擾攘時,欲藉之以立奇功耳。
故其《〔東〕巡歌》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之句。
至其卒章乃雲:“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亦可見其志矣。
大抵才高意廣,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難。
議者或責以之猖獗而欲仰以立事,不能如孔巢父、蕭穎士察于未萌,斯可矣。
若其志,亦可哀矣。
〔《漁隐叢話》前集卷五〕 蘇子由雲:李白詩類其為人,俊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
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遊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
永王将據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觀其詩固然。
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
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漢高祖歸豐、沛,作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帝豈以文字高世者!帝王之度固然,發于中而不自知也。
白詩反之,曰:“但歌大風雲飛揚,安得猛士守四方!” 其不識理如此:老杜贈白詩有“重與細論文”之句,謂此類也哉。
〔同上〕 《高齋詩話》雲:荊公
而王定國《見聞錄》雲:東坡在黃州時,上欲複用,王禹玉以“歲寒惟有蟄龍知” 激怒上意,章子厚力解遂釋。
予觀東坡自獄中出,與章子厚書雲:“某所以得罪,其過惡未易一二數。
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反複甚苦。
某強狠自不以為然。
” 又雲:“異時相識,但過相稱譽,以成吾過,一旦有患難,無複相哀惜(者)。
唯子厚平居遺我以藥石,及困急,又有以救恤之,真與世(俗)異矣。
”則知坡系獄時,子厚救解之力為多,《石林詩話》不妄也。
〔同上,卷五〕 東坡歸陽羨時,流離颠踬之餘,絕祿已數年,受梁吉老十絹百絲之赆,可見非有餘者。
李憲仲之子チ以四喪未舉而見公,則盡以贈之,且贈以詩曰:“推衣贈(助)孝子,一溉滋湯旱。
誰能脫左骖,大事不可緩。
”章季默三喪未葬,亦求于公,公亦〔有〕以助之,有“不辭毛粟施,行自丘山積”之句。
其高〔誼〕 蓋出于天資矣。
〔同上,卷二○〕 ●卷五·幼敏門 《西清詩話》雲:魯直少警悟,八歲能作詩,《送人赴舉》雲:“送君歸去明主前。
若問舊時黃庭堅,谪在人間今八年。
”此已非髫稚語矣。
〔漁隐叢話》前集卷四七〕 《桐江詩話》雲:〔世傳〕山谷七歲,作牧童詩雲:“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短)笛風斜(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同上〕 林傑幼而聰惠,言發成文,質瑩凝脂,音清扣玉。
六歲請舉童子,父肅為當府大将,性樂善道,家聚群書,又妙于手談。
當時名公多與之交。
及有是子,益大其門。
廉使崔侍郎手與之遷職,詞雲:“家藏萬卷,學富三冬。
”傑五歲,父因挈行雲雲。
後業詞賦,頗振聲光。
有《仙客入壺中賦》雲:“仙客以變化随形,逍遙放情。
處于外,則一壺斯在;入其中,則萬象皆呈。
飛閣重樓,不是人間之狀;奇花異草,無非物外之名。
”至九歲,谒大夫盧貞、常侍黎埴,無不嘉獎。
尋就賓薦,日在宴筵。
侍禦李遠、支使趙格深所知仰,不舍斯須。
《和趙支使詠荔支》尤佳,雲:“金盤摘下排朱顆,紅殼開時飲玉漿。
”副使鄭立《奇童傳》,制使劉潼序以贻之。
〔《閩川名士傳》〕 王元之〔濟州人〕年七八歲已能文。
畢文簡公為郡從事始知之。
問其家,以磨面為生,因令作《磨詩》。
元之不思以對:“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
若人輕着力,便是轉身時。
”文簡大奇之,嘗(留)于子弟中講學。
一日,太守席上出詩句“鹦鹉能言争似鳳”,坐客皆未有對。
文簡寫之屏問。
元之書其下:“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歎息曰:“經綸之才也。
”遂加以衣冠,呼為小友。
至文簡入相,元之已掌書命矣。
〔《聞見後錄》卷一七〕 ●卷五·志氣門 《蔡寬夫詩話》雲:太白之從永王,世頗疑之。
唐書載其事甚略,亦不為明辨其是否。
獨其詩自序雲:“夜半(半夜)水軍來,浔陽滿旌旃。
空名适自誤,追脅上樓船。
從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
辭官不受賞,翻谪夜郎天。
”然太白豈從人為亂者哉!蓋其學本出縱橫,以氣俠自任。
當中原擾攘時,欲藉之以立奇功耳。
故其《〔東〕巡歌》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之句。
至其卒章乃雲:“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亦可見其志矣。
大抵才高意廣,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難。
議者或責以之猖獗而欲仰以立事,不能如孔巢父、蕭穎士察于未萌,斯可矣。
若其志,亦可哀矣。
〔《漁隐叢話》前集卷五〕 蘇子由雲:李白詩類其為人,俊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
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遊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
永王将據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觀其詩固然。
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
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漢高祖歸豐、沛,作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帝豈以文字高世者!帝王之度固然,發于中而不自知也。
白詩反之,曰:“但歌大風雲飛揚,安得猛士守四方!” 其不識理如此:老杜贈白詩有“重與細論文”之句,謂此類也哉。
〔同上〕 《高齋詩話》雲: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