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

關燈
的長竿,推動長竿,車輪就會跟着轉動;兩竿之間用橫木相連接,再在橫木上架設一個巨型大弓;大弓外罩上皮帳,這樣就可以抵擋敵人的弓箭飛石,皮帳上面繪有彩色神獸圖案,圖案上的獸嘴是發射弓矢的地方,圖案上的眼睛,可用來觀察敵人的動向;戰車下方的鐵甲,可以用來保護士兵的雙腳;在戰車前方兩側上下各裝設有長短不等的槍兩重,上長下短,長槍用來攻擊人,短槍用來攻擊馬;戰車的兩側都裝有鐵鈎,不作戰的時候,可以用鐵鈎聯結其他戰車,連接成臨時的軍營。

    出戰時的陣法是:每輛戰車配備二十五名士兵,其中四個人負責推動長竿,來使車輪轉動,一個人站在車頂上了望敵軍,指揮弓矢發射的方向,其餘的二十個人分别拿着盾牌、弓箭、長槍,以及斬馬刀,排列在戰車的兩側,每側兩行,五個人一行。

    遇到敵兵,最前排的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後是槍刀排;敵兵在百步之内,就用盾牌作為掩護,弓箭排射箭;敵人逼近之後,弓箭排就退到後面,刀槍排上前,長槍刺人,短刀砍馬;敵兵後退就推動戰車大喊着前進,如果遇到狹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進,命令騎兵從兩側出擊以取得勝利。

    布陣的方法是,每軍有二千五百名士兵,其中五分之一是将佐、衛兵,以及後勤補給兵,其餘的兩千人分别乘坐八十輛戰車,排列成一個方陣形,每面都有二十輛戰車,車車相連,士兵就在車與車的間隔之中行進,前排戰車可以向前進攻,後排戰車可以向後進攻,左右的也可以各往外推,敵人攻左右就抄他後路,随着敵人進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變化,而将領、衛兵以及後勤兵都在方陣之中,這方陣也可以随地形變化而變成圓曲狀,行進的時候陣中的步兵可以再排列陣式,休兵的時候聯結各車圍成營地,不必再另行挖溝塹,築營壘,非常方便堅固。

    ” 評譯 前朝大臣餘子俊說:“大同宣撫等地,地勢平坦開闊,非常适宜用戰車作戰。

    作戰的時候所需要的武器糧饷也不用靠馬匹馱負,車可以組連成城壘,又可以代替馬運輸。

    ”(邊批:這兩句說盡了車的好處。

    )按照呈獻戰車式樣圖,兵部所造出的樣車,花錢很多,但是行動笨重,隻能廢棄不用,最後樣車得到個“鹧鸪車”的稱号。

    所謂“鹧鸪”,也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

    古人作戰都用戰車,為什幺古代最有效的戰争武器,在今天卻不适用呢,我認為大概是由于考證不夠精确,制作不夠精良的緣故。

    而負責這件事的人以偏赅全,一次發現不适用,以後就再也不願去嘗試。

    就以秦始皇築長城為例,世代都受長城禦敵的好處,可是今天我們所建築的城堡,所修築的城牆,都好像沙土一般非常容易就傾毀了;趙充國的屯田法,也是後代屯田的典範,但是今天我們的屯田政策,除了蓋了幾間房舍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建樹了。

    這些都是不真心做事,想集思廣益以求萬全的緣故。

    唉,如果人沒有一顆想要認真做事之心,即使是聖人的法制,也都可以題上“鹧鸪”兩個字了。

     注釋 ①皮籬:皮蓬。

     ②牌:盾牌。

     ③重行:兩行。

     ④謂“行不得”也:鹧鸪叫聲,似雲“行不得也哥哥”。

     ⑤法曷故哉:其辦法哪裡過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