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關燈
稅,依等級征收,五年之後能有積蓄,就任命他做官,就所積蓄的作為俸祿,十年後賜給他符節印信,使他能流傳給子孫。

    這幺一來,便可得到數萬民兵來對内保衛京師,對外防禦海賊,而且又能不必仰賴東南海運,使人民得以休息,又可借着富人求官的心理,讓京師得到充足的糧食供應,四處遊食的人民能有正當的歸宿,自然不會做海賊了。

    ”但因評議的人意見不一緻,于是遂不了了之。

     評譯 後來脫脫(元朝人)曾說京師近海,深得地利,招募江南人來耕種,每年可收成一百多萬石米麥,不必仰賴海運,京師也可以足食。

    元主依此而行,于是設立分司農司(官署名),以右丞(掌錢谷的官)悟良哈台、左丞烏古孫良祯兼任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到檀順,東到遷民鎮,凡是官地及元朝朝廷所掌握的各處屯田,都聽從分司農司立法辦理租佃,合用工價、牛具、農器、谷種,由朝廷先投資五百萬錠銀子。

    脫脫又大略模仿前集賢學士虞集的建議,在江淮之間招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園圃、堤防的人各一千,擔任農師,又設一些有名無實的官職,以十二道令牌宣稱:能招募一百個農民的人,就授予正九品官,二百人的正八品官,三百人的正七品官,由招募者自行領導管理自己所招募的人,所招募的農夫,每人給十錠銀子,一年後放他們回去,于是大豐收。

     何孟春(明·彬州人,字子元)在《餘冬序錄》裡說:“明朝葉文莊公(葉盛,昆山人,字與中,谥文莊)巡撫宣府時,重新建立官牛官田的法令,開墾的土地日漸廣大,積存糧食日益增多,用每年節餘的錢購買八千多匹戰馬,殘缺不全的城堡也都加以修複。

    不到幾個月,就整修好七百多個城堡。

    如今邊境的士兵受權貴之門的役使,整年勞苦,還得不到一點土地來供給自己的衣食,軍中所需的一切費用,都依靠中央的供應,養戰馬的費用由太仆支給的多得無法估計,至于城堡的修築又能仰靠哪裡的費用。

    長期下來,恐怕将來外患一起就很難應付了。

    ” 樊升之說:“賈誼(漢·洛陽人)上漢文帝的治安策,晁錯(漢·颍川人)的用兵之計,江統(晉·陳留人,子應元)的徙戎論,都是萬世最佳的計劃,李邺侯的屯田,虞集的開墾荒地,平江伯的漕運(陳瑄,合肥人,明成祖永樂初年,掌管北京漕運,建築淮陽堤防八百裡),則是當代最佳的計劃。

    李允則築園圃、造浮屠、佛塔(事見第五部“術智”),範文正、富弼的救濟饑荒,也是當時最佳的計劃。

    計劃能達到盡善盡美,則人情必誠信協和,因此好的計劃往往有如天成,命令一出,執行起來便有如流水般的順暢。

     注釋 ①虞集:字伯生,元成宗時為大都路儒學教授,累遷奎章閣侍讀學士,平生為文萬篇,為元時文章大家。

     ②限:規定、條例。

     ③脫脫:元順帝時官至中書右丞相,為一代賢相。

     ④空名添設職事敕牒:寫好了官職,未填寫姓名的空白委任狀。

     ⑤稔:豐收。

     ⑥内帑:國庫。

     ⑦太仆:太仆寺,掌管國家畜牧,主要是戰馬的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