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和戎諷 憲宗皇帝朝,以北狄頻侵邊境,大臣奏議,古者和親之有五利,而日無千金之費。

    上曰:「比聞有一卿能為詩,而姓氏稍僻,是誰?」宰相對曰:「恐是包子虛、冷朝陽。

    」皆不是也。

    上遂吟曰:「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侍臣對曰:「此是戎昱詩也。

    京兆尹李鑾擬以女嫁昱,令改其姓,昱固辭焉。

    」上悅曰:「朕又記得《詠史》一篇,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

    武陵桃源,足稱詩人之興詠。

    」聖旨如此稠疊,士林之榮也。

    其《詠史詩》雲:「漢家青史内,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欲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上笑曰:「魏絳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公卿,遂息和戎之論矣。

    文宗、武宗之代,舉子亦有斯詠,果毅者佳焉。

    有項斯者,作《長安退將》詩曰:「塞外衝沙損眼明,歸來養疾臥秦城。

    上高樓閣看星座,着白衣裳把劍行。

    常說老身思鬭將,最憐無事削蕃營。

    翠蛾紅臉和回鶻,惆悵中原不用兵。

    」蘇郁曰:「關月夜懸青塚鏡,塞雲秋薄漢宮羅。

    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鶵轉更多。

    」 去山泰 宋言端公,近十舉,而名未播。

    大中十一年,將取府解。

    言本名嶽,因晝寢,似有人報雲:「宋二郎秀才,若頭上戴山,無因成名。

    但去其山,自當通泰。

    」覺來便思去之,不可名「獄」,遂去二「犬」,乃改為「言」。

    及就府試,馮涯侍郎作掾而為試官,以解首送言也。

    時京兆尹張大夫毅夫,以馮參軍解送舉人有私,奏譴澧州司戶。

    再試,退解頭宋言為第六十五人。

    知聞來唁,宋曰:「來春之事,甘已參差。

    」李潘舍人放牓,以言為第四人及第。

    言感恩最深,而為望外也。

    乃服馮涯知人,尋亦獲雪。

     因嫌進 安邑李相公吉甫,初自省郎為信州刺史。

    時吳武陵郎中,貴溪人也,將欲赴舉,以哀情告於州牧,而遺五布三帛矣。

    吳以輕鮮,以書讓焉。

    其詞唐突,不存桑梓之分,乃非其禮,正郎微誚焉。

    贊皇母氏諫曰:「小兒方求成人,何得與舉子相忤?」遂與米二百斛。

    趙郡果為宰輔,竟其憾焉。

    元和二年,崔侍郎邠重知貢舉,酷搜江湖之士。

    初春將放二十七人及第,潛持名來呈相府,才見首座李公。

    公問:「吳武陵及第否?」主司恐是舊知,遽言:「吳武陵及第也。

    」其牓尚在懷袖,忽報中使宣口敇,且揖禮部從容,遂注武陵姓字,呈上李公。

    公謂曰:「吳武陵至是麤人,何以當其科第?」禮部曰:「吳武陵德行雖即未聞,文筆乃堪採錄。

    名已上牓,不可卻焉!」相府不能因私訕士,唯唯而從。

    吳君不附國庠,名第在於牓末。

    是日既集省門試,謂同年曰:「不期崔侍郎今年倒挂牓也。

    」觀者皆訝焉。

     訊嶽靈 樂坤員外,素名沖,出入文塲多蹇。

    元和十二年,而起歸耕之思。

    乃辭知己東邁,夜禱華嶽廟。

    虔心啓祝:「願知昇黜之分,止此一宵。

    如可求名者,則重適關城;如不可,則無由再窺仙掌矣。

    」中夜忽寐,一青綬人檢簿書報雲:「來年有樂坤及第,坤名已到冥簿,不見樂沖也。

    」沖遂改為坤。

    果如其說。

    春闈後,經嶽祈謝,又祝官職,曰:主簿夢中稱官歷四資,郡守而已。

    乃終于郢州,神甚靈也。

     沈母議 潞州沈尚書詢,宣宗九載,主春闈,將欲放牓,其母郡君夫人曰:「吾見近日崔、李侍郎,皆與宗盟及第,似無一家之謗。

    汝叨此事,家門之慶也。

    於諸葉中,擬放誰也?」吳興沈氏,相見問葉,不問房。

    詢曰:「莫先沈光也。

    」太夫人曰:「沈光早有聲價,沈擢次之。

    二子科名,不必在汝,自有他人與之。

    吾以沈儋孤單,鮮有知者,汝其不愍,孰能見哀?」詢不敢違慈母之命,遂放儋第也。

    光後果昇上第,擢奏芸閣,從事三湘,太夫人之朗悟,亦儋之感激焉。

     龜長證 《左傳》稱筮短龜長,知兇襲吉。

    《易經》周魯上聖,龜亦備在典彜。

    後之學者,隨應而術之。

    李相公回,以舊名躔,累舉未捷。

    嘗之洛橋,有二術士,一者筮,一者能龜,乃先訪筮者,曰:「某欲改名赴舉,如之何?」筮者曰:「改名其善乎,不改終不成事也。

    」又訪龜者鄒生,生曰:「君子此行,慎勿易名,名將遠布矣。

    然則成遂之後,二十年間,名字終當改矣。

    今則已應玄象,異時方測餘言。

    」將行,又戒之曰:「郎君必策榮名,後當重任。

    接誘後來,勿以白衣為隟,他年必為深亹矣。

    」淮南從事力薦畢丞相諴,後又舉趙渭南嘏。

    李公長慶二年及第,至武宗登極,與上同名,始改為回。

    從辛醜至庚申,二十年矣。

    乃曰:「筮短龜長,鄒生之言中矣。

    」李公既為丞郎,永興魏相公謩為給事。

    因省會,謂李公曰:「昔求府解,侍郎為試官,送一百二人,獨小生不蒙一解,今日還忝金璋,廁諸公之列也。

    」合坐皆驚此說,欲其遜容。

    李公曰:「如今脫卻紫衫稱魏秀才,僕為試官,依前不送公,公何得以舊事相讓耶?」李乃尋秉獨坐之權,三臺肅畏,而昇相府,至今少臺官之直拜也。

    後三五年間,魏公亦自同州入相,實繼文貞之諫,宣皇之代,而緻清平。

    乃李丞相有九江之除,續有臨川之出,跋涉江湖,喟然嘆曰:「洛橋先生之誡,吾自取尤,然亦命之故牽也!」 祝墳應 列子終於鄭,今墓在郊藪。

    謂賢者之跡,而或禁其樵採焉。

    裡有胡生者,性落拓,家貧。

    少為洗鏡鎪釘之業,倏遇甘菓、名茶、美醞,輙祭於列禦寇之祠壠,以求聰慧,而思學道。

    歷稔,忽夢一人,刀畫其腹開,以一卷之書,置于心腑。

    及睡覺,而吟詠之意,皆綺美之詞,所得不由於師友也。

    既成卷軸,尚不棄於猥賤之事,真隱者之風,遠近號為「胡釘鉸」。

    太守名流,皆仰矚之,而門多長者。

    或有遺賂,必見拒也;或持茶酒而來,則忻然接奉。

    其文略記數篇,資其異論耳。

    《喜圃田韓少府見訪》一首:「忽聞梅福來相訪,笑着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爭入蘆花深處藏。

    」又《觀鄭州崔郎中諸妓繡樣》曰:「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裏,引得黃鶯下柳條。

    」《江際小兒垂釣》曰:「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恐畏魚驚不應人。

    」 郭僕奇 鹹陽郭氏者,殷富之室也,僕媵甚眾。

    其間有一蒼頭,名曰捧劍,不事音樂,常以望水沉雲,不遵驅策,每遭鞭捶,終所見違。

    一旦,忽題一篇章,其主益怒。

    詩曰:「青鳥銜葡萄,飛上金井欄。

    美人恐驚去,不敢卷簾看。

    」儒士聞而競觀之,以為協律之詞,其主稍容焉。

    又《題後堂牡丹花》曰:「一種芳菲出後庭,卻輸桃李得佳名。

    誰能為向夫人說,從此移根近太清。

    」捧劍私啓賓客曰:「願作夷狄之鬼,恥為愚俗蒼頭。

    」其後將竄,復留詩曰:「珍重郭四郎,臨行不得別。

    曉漏動離心,輕車冒殘雪。

    欲出主人門,零涕暗嗚咽。

    萬裡隔關山,一心思漢月。

    」京兆全曙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