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寃,不假陶鑄之力,則從四夷八蠻,分為左袵矣!豈為進人乎?豈為賢相乎?」及得相見,右座曰:「有一蕭穎士,既叨科第,輕時縱酒,不遵名教,嘗忤吏部王尚書丘,然以文識該通,孰為其敵,君子不遺其言,幾至鞭撲,子之詩篇,幸未方於穎士,且吾之名,復異於王公,言王吏部。

    重欲相幹,三思可矣。

    」匡知右座見怒,惶怖而趨出。

    栖屑無依,退歸林墅。

    罷寗戚之高歌,効約成之獨樂。

    登山臨水,勞灼灼之音焉。

    且李君之為輔翊,妬賢害能,太平之基,因而覆餗也。

    昔重華登用,進二八於明君;姬旦為相,述四人於少主。

    故行流殛之刑,成吐握之美,乃帝子之股肱,萬方之軌度也。

    若李丞相,恣行殘賊,不慕姚姬,卒罹其殃,乃其宜矣。

     衡陽遁 徐侍郎安貞,久居中書省。

    常參李右丞議,恐其罪累,乃逃隱衡山嶽寺,為東林掇蔬行者,而喑啞不言者數年。

    後值修建佛殿,僧中選善書者題其梁,已二三人矣,而徐行者跨過。

    掌事怒,以杖連擊其背。

    行者乃畫地曰:「某口雖不言,昔年曾學大書也,乞試之。

    」及試,乃題數行,羣僧皆悅服,因遣盡書之。

    時李北海邕,遊嶽過寺,觀其題處,曰:「不知徐公在此。

    」乃召至,握手而言曰:「朝列於公,已息論矣。

    」遂解其布褐,飾以簪裳。

    僧嘗杖擊者,潛匿無地。

    徐謂邕曰:「吾恐逢非罪,遯跡深山。

    凡庸僧輩,安能識我?汝無疑也。

    」江夏公因戲之雲:「徐郎曾吟:『峴山思駐馬,漢水憶迴舟。

    』又:『暮雨夜猶濕,春風帆正開。

    』」徐曰:「喑啞之日,時亦默而誦之。

    」二聯乃安貞佳句也。

    因同載北歸,止潭州,察使水亭相迓。

    徐侍郎指李北海呼曰:「行者瀟湘逢故人,得隨歸客,止乎汀洲之娛,若幽谷之覩太陽者矣。

    不然委頓巖谷,卒於寺隷也。

    」 三鄉略 雲谿子素聞三鄉之詠,悵然未明其所自也。

    洎得吳郡陸君貞洞,或紀其年代而不知矣。

    用序乎,然羣書有無名氏,樂府集無名氏詩。

    今簡陸君之意,詩序亦雲姓字隱而不書。

    夫序者,述作之本意,編其舊序,是詩繼和者,多不能徧錄,略舉十餘篇以次之。

    無名序曰:「餘本若耶溪東,與同志者二三,紉蘭佩蕙,每貪幽閒之境,翫花光於松月之亭,竟晝綿宵,往往忘倦。

    洎乎初笄,至于五換星霜矣。

    自後不得已,從良人西入函關,寓居晉昌裡第。

    其居也,門絕囂塵,花木叢翠。

    東西鄰二佛宮,皆上國勝遊之最。

    伺其閒寂,因遊覽焉,亦不辜一時之風月也。

    不意良人已矣,邈然無依,帝裡芳春,吊影東邁。

    涉滻水,歷渭川,背終南,陟太華,經虢略,抵陜郊,挹嘉祥之清流,面女幾之蒼翠。

    凡經過之所,皆曩昔讌笑之地,綢繆之所。

    銜寃加嘆,舉目魂銷。

    雖殘骸尚存,而精爽都失。

    假使潘嶽復生,無以悼其幽思也。

    遂命筆聊題,終不能滌其懷抱,絕筆慟哭而去。

    以翰墨非婦人女子之事,名字是故隱而不書。

    時會昌壬戌歲仲春十九日。

    」又賦詩曰:「昔逐良人西入關,良人身殁妾空還。

    謝娘衛女不相待,為雨為雲過此山。

    」和詩十一首。

    進士陸貞洞:「惆悵殘花怨暮春,孤鸞舞鏡倍傷神。

    清詞好箇幹人事,疑是文姬第二身。

    」同前,王祝:「女幾山前嵐氣低,佳人留恨此中題。

    不知雲雨歸何處,空使王孫見即迷。

    」劉谷:「蘭蕙芬芳見玉姿,路傍花笑景遲遲。

    苧蘿山下無窮意,併在三鄉惜別時。

    」王滌:「浣沙遊女出關東,舊跡新詞一夢中。

    槐陌柳亭何限事,年年迴首向春風。

    」李昌鄴:「紅粉蕭娘手自題,分明幽怨發雲閨。

    不應更學文君去,泣向殘花歸剡溪。

    」王碩:「無姓無名越水濱,芳詞空怨路傍人。

    莫教才子偏惆悵,宋玉東家是舊鄰。

    」李縞:「會稽王謝兩風流,王子沉淪謝女愁。

    歸思若隨文字在,路傍空為感千秋。

    」張綺:「洛川依舊好風光,蓮帳無因見女郎。

    雲雨散來音信斷,此生遺恨寄三鄉。

    」高衢:「南北千山與萬山,軒車誰不思鄉關。

    獨留芳翰悲前跡,陌上恐傷桃李顏。

    」韋冰:「來時歡笑去時哀,家國迢迢向越臺。

    待寫百年幽思盡,故宮流水莫相催。

    」五言復覩三鄉題處,留贈賈馳:「壁古字未滅,聲長響不絕。

    蕙質本如雲,松心應耐雪。

    耿耿離幽谷,悠悠望甌越。

    囗婦哭夫時,城崩無此說。

    」 狂巫訕 太僕韋卿覲,欲求夏州節度使。

    有巫者知其所希,忽詣韋門曰:「某善禱祝星神。

    凡求官職者,必能應之。

    」韋卿不知其誑詐,令擇日。

    夜深,於中庭備酒菓香燈等,巫者乘醉而至,請韋卿自書官階一道,虔啟於醮席。

    既得手書官銜,仰天大叫曰:「韋覲有異志,令我祭天!」韋公合族拜乞之:「山人無以此言,百口之幸也。

    」凡所翫用財物,悉與之。

    時湖上崔大夫偘,充京尹,府囚叛獄,謂巫者是其一輩。

    裡胥詰其衣裝忽異,巫情窘,乃雲:「太僕韋覲,曾令我祭天。

    我欲陳告,而以家財求我,非竊盜也。

    」既當申奏,宣宗皇帝召覲至其殿前,獲明寃狀,復召宰臣,詔曰:「韋覲,城南上族,軒蓋承家。

    昨為求官,遂招誣謗。

    無令酷吏加之罪。

    」其師誣誑,便付京兆處死訖申。

    韋則量事受責,門下議貶潘州司馬。

    雲谿子曰:「昔晉獻因孋姬之譖,申生不終孝道;漢武信江充之佞,太子以至捐軀。

    事莫爭於當時,仁必傷於舊史。

    我宣宗文武光孝皇帝,親綜萬機,恩覃九裔;可以農軒比德,舜禹同規。

    測韋氏之深寃,獲全家之盛族;雖之嶺隅,亦其幸也。

    」察院李公明遠詩:「北鳥飛不到,南人誰去遊。

    天涯浮瘴水,嶺外向潘州。

    草木春秋暮,猿猱日夜愁。

    定知遷客淚,應隻對君流。

    」 彰術士 昔許負謂薄姬必貴,何顒謂曹瞞必傑,是挾天子而號令諸侯。

    其言所驗,編於簡牘。

    夫藝術於時者,不可不申揚讚。

    淛東李尚書褒,聞婺女二人有異術,曰婁千寶、呂元芳。

    發使召至,既到,李公便令止從事家。

    從事問曰:「府主八座,更作何官?」元芳對曰:「適見尚書,但前浙東觀察使,恐無別拜。

    」千寶所述亦爾。

    從事默然罷問。

    及再見李公,李公曰:「僕他日何如?」二術士曰:「稽山竦翠,湘柳垂陰。

    尚書畫鷁百艘,正堪遊觀。

    昔人所謂:人生一世,若輕塵之著草,何論異日之榮悴?榮悴定分,莫敢面陳。

    」因問幕下諸公,元芳曰:「崔副使芻言、李推官正範,器度相似,但作省郎,止於郡。

    團練李判官服古,自此大醉不過數場,何論官矣。

    觀察判官任轂,止於小諫,不換朱衣。

    楊損支使評事,雖骨體清瘦,幕中諸賓福壽皆不如。

    盧判官纁,雖即狀貌光澤,若比團練李判官,在世日月稍久,壽亦不如副使,與楊、李三人祿秩區分矣。

    」二術士所言,鹹未之信,無以證焉。

    是後李服古不過五日而逝,誠大醉不過數場也。

    李尚書及諸從事驗其所説,敬之如神。

    時羅郎中紹權赴任明州,竇弘餘少卿常之子也。

    赴台州,李公於席上問台、明二使君如何,婁千寶曰:「竇使君必當再醉望海亭,羅使君此去便應求道四明山,不遊塵世矣。

    」竇少卿罷郡,再之府庭,是重醉也。

    羅郎中遷於海島,故以學道為名,知其不還也。

    李尚書歸義興,未幾薨變,是無他拜。

    盧纁判官校理,明年逝於宛陵使幕。

    李服古判官稍久矣,為少年也。

    任轂判官纔為補闕,休官歸圃,是不至朱紫也。

    崔芻言郎中止於吳興郡,李正範郎中止於九江郡,二侯皆自南宮,止於名郡,是乃祿秩相參。

    獨楊損尚書,三十年來,兩為給事,再任京尹、防禦三峯、青州節使,年逾耳順,官歷藩垣,浙東同院諸公,福壽悉不如也。

    皆依婁、呂二生所説焉。

    又杜勝給事在杭州之日,問婁千寶曰:「勝為宰相之事何如?」曰:「如筮得《震》卦,有聲而無形也。

    《周易》蔔得《震》卦,如聞雷不見其形,凡事皆不成遂也。

    當此之時,或陰人之所譖也。

    若領大鎮,必憂悒成疾,可以修禳乎!」後杜公為度支侍郎,有直上之望,草麻待宣,府吏已上,於杜公門搆闆屋,將布沙堤,忽有東門驃騎,奏以小疵,而承旨以蔣伸侍郎拜相,杜出鎮天平,憂悒不樂,失其大望也。

    乃嘆曰:「金華婁山人之言,果應矣!」欲令招千寶、元芳,又曰:「婁、呂二生,孤雲野鶴,不知棲宿何處。

    」杜尚書尋亦薨于鄆州。

    鍾離侑少詹,昔歲閒居東越,覩斯異術,每求之二生,不可得也。

    雲谿子曰:「自童騃之年知之,方敢備錄。

    」 雲中命 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屍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

    伶官:張野狐觱栗,雷海清琵琶,李龜年唱歌,公孫大娘舞劍。

    初,上自擊羯鼓,而不好彈琴,言其不俊也。

    又寧王吹簫,薛王彈琵琶,皆至精妙,共為樂焉。

    唯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龜年